都說童言無忌,那是因為兒童的率真、可愛,讓人忍俊不禁;都說童心爛漫,那是因為兒童的心中充滿了奇思妙想,所以童年是最具有詩意的歲月。天天和兒童在一起談心、讀書、學習,學著用兒童的眼光看世界,和他們同喜同悲、同苦同樂,一起成長,真是一件幸福無比的事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孩子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這種呵護就是無微不至的愛。走進孩子的心靈,去發現并寬容他們新、奇、趣、怪的想法,可以激發他們具有個性的思想火花,培養其創造精神。
怎樣才能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想做的事呢?那就把自己當作孩子吧。只有把自己也當作孩子,你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心靈,播撒你愛的種子。
每年開春,乍暖還寒之時,學生的眼里總閃著光。他們的眼光總愛追逐窗外暖暖的陽光和調皮的風兒。讓學生出去玩吧,完不成教學任務;不讓他們玩吧,他們的思想總不能集中。改上班會課,講講學習的重要性,效果更差,交上來的作業也非常差!
望著他們渴求的眼睛,利用語文實踐課,我帶著學生玩去了。校園里,我和孩子們一起玩;用“嘻唰唰”的旋律唱著我們自己改編的歌:“考呀考,考不好。想呀想,亂糟糟……”在石頭縫里、樹干上找蟲子;在教室里排演《鹿和狼的故事》……
當你全身心地和學生們玩在一起、瘋在一起,用他們的思維、用他們的語言、用他們的動作去表達你的愛時,連平時最不愛說話的學生也會說:
呵護童心就在不經意“玩”成,傾注師愛在舉手投足間定格,那一張張笑臉才會那樣真、那樣純。那一聲聲“老師”才會叫得那樣無拘無束,那樣有滋有味。水乳交融的師生情打開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通道,愛是一切教育的起點,教育是傳遞愛的事業,“以火點火火愈明,以愛知心心愈愛”。呵護童心,傾注師愛,就這樣愛的教育在腳踏實地中走出了第一步。
教育是面對每一個學生的,每個學生的個性不一樣、愛好不一樣,所具有的潛質也不盡相同。“如果你感覺到每個兒童都有個性,如果每個兒童的喜悅和苦惱都敲打著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關懷和擔心,你就會對人的多面性和無窮盡性感到驚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竭盡師責,挖掘每一位學生身上不容易被發現的優點、潛質,育人育心,真正做到“有教無類”。
面對問題生,僵化式的、說教式的教育只能讓他們更加反感你,相應的與之產生的對抗性也就愈強。此時,童心童趣已被班主任的權威強壓在心隅一角。他淘氣、頑劣的神經經過無數次與老師的對抗會變得更加淘氣、頑劣,老師對這類學生的教育頭痛不已。
當班主任工作深入到學生心靈深處時,往往就會發現那些很調皮、很難管的學生其實還具有能開發的一面,挖掘他們內在的不容易被發現的優點,就能點石成金。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有這樣一類學生,表面上他們資質平庸,成績總徘徊在“良-”這個檔次,要讓他們進一步或下滑一步都很困難,平時也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久而久之,老師們便放棄了對這類學生的提升教育。經過長期的觀察以及我與他們,與他們的家長交談的過程中發現,造成他們不積極進取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孩子本身很嬌氣,吃不得半點苦;二是家長對他們的要求不高,在小學階段,能跟班走,考試及格即可。這樣,慢慢地他們的意志越來越脆弱,學習的主動性也越來越差,被老師關注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但是,“老師的職業就是研究人,并且要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復雜的精神世界”。當我從浮躁中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拿起放大鏡去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時,一個個小荷露出了尖尖角。
優生永遠都是幸運兒,總是在老師們和同學們的贊美聲中抬頭挺胸地向前走去。但優生也容易被老師忽視他們身上除了學習優秀之外的潛質。其實他們身上這些不易被人發現的潛質的價值遠遠高于學習成績的優異。
“學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天生我材必有用”,竭盡師責,挖掘潛質,師責在相知互愛中升華,教書育人成了享受生活。
呵護童心,傾注師愛,師生之間有了水乳交融的情感;挖掘潛質,竭盡師責,“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育人育心,感受教育的快樂。但是這些“愛”距離“親其師,信其道”還有一段距離。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弗羅姆就曾經說過:“師愛不是一個偶然幸運地體現并陶醉的一種純粹的快感,而是一門藝術,一門需要知識和努力才能學會的藝術”。這種“需要知識和努力才能學會的藝術”要求教師擁有創新進取的意識和精神。
面對高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面對教育改革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怎么墨守成規地站在三尺講臺上,謹記師愛、慎講師藝?
翻開備課本,那嚴謹的教學設計,面面俱到的知識點,工工整整的字跡不再令我自豪。我知道就像以前一樣走下去,一樣能取得成績,而且既省時又省力。但這樣容易讓教師養尊處優,時間一長,便會產生倦怠情緒,以前的優點反而成了扼殺教師前進的“劊子手”。于是我開始變踏實為“不踏實”,變常規為“不常規”。當然,這種“變”不是顛覆性的、毫無章法的“變”,而是在已取得的成績上和實踐中科學地“變”。向有經驗的教師學,向不同授課風格的教師學,向名師大家學。辯證地用好“拿來主義”,在不斷地“變化”中提高自己教書育人的品位。
如果說學習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那么反思就更辛苦了。因為反思的過程就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為什么我想學名家大師卻總不得要領?為什么我的課堂評價這么干澀?為什么我的課堂教學少了一份自然生成?什么時候我才能達到“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的境界?
一邊反思,一邊參加學校組織的教科研活動;一邊反思,一邊閱讀大量的理論著作和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一邊反思,一邊用反思指導教育教學。如被換了血液的教書育人的工作,像流水般歡暢地向前流去,因為反思,我的作文課堂教學有了新意,童心童趣有了綻放的空間;因為反思,我也學會了質疑,向自己、向同伴、向教材質疑,超越自己、超越同伴、超越教材,促使我不斷創新、不斷進步。“成長是一個過程,永無止境;反思也是一個過程,永無終點。但只要我們保持著對教育的激情與反思精神,我們就會繼續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樂,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質,在實踐中豐富教育的智慧。”(李鎮西《生命與使命同行》)
愛心、責任心和進取心譜寫一曲《愛的教育》,我用師愛譜曲,用師責填詞,滿懷激情地唱著它向前走去,腳踏實地向前走去。“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用一顆偉大的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我越發堅定了我的信念:腳踏實地當好一名小學教師。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