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本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育的一項重要的任務。老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具體情況,探求適合的方法,著力培養學生的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環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休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閱讀是識字的主要途徑,有利于提高識字質量;閱讀能夠進行聽說寫的綜合訓練,提高聽話,說話和作文的能力。同時閱讀也是孩子相伴終身的精神家園。朱永新老師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因此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閱讀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夠加強小學生在閱讀中的語感,還能讓小學生去理解鑒賞文學作品。那么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將從幾方面進行論述。
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閱讀興趣。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在書中找到快樂,讓其覺得讀書就是一種享受。
在平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要求學生看一些課外讀物,比如,老師要經常講述自己閱讀讀物后的收獲和體會,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又如,可將書本上的東西來剖析生活的事和物,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講述一些古今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并讓學生淡淡自己的想法,從而激發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交朋友的強烈意向。老師多組織安排一些文學業余活動,通過活動滿足學生在優越性上的表現欲,使小學生愛動易動的天性得到釋放。開展和舉行一些如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話劇表演,小品表演等,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開展一些不同類型的活動,更有效地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強烈的表現欲望促使學生一種自我閱讀意識。讓名年級的小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逐漸提高他們的閱讀量。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并在課余主動與人交流讀書心得,從而在班級中形成讀書的氛圍。
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目標中提出“感悟”這一概念。所謂閱讀中的感悟是指學生憑借語言和語境直覺,獲得一定印象和意義的心理過程。要讓學生感悟文中傳達的情感信息,不論是感性的或是理性的,都必須先通過整體感知,親身體驗,豐富的聯想,展開想象等開發學生的思維的方式,使學生入情入境,這樣方可讓學生真正地領會和理解當中的深刻含義。閱讀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相互構建意義的過程。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與經驗在閱讀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學習語文應重視材料的積累、感悟,培養良好的感悟。感悟層面的誦讀,是要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深化對課文內容的自我感受與體驗。在這一層面上訓練學生誦讀課文,應堅持貫徹以情境重陶,開發思維的原則,給予閱讀教學中開發思維的特定內容與形式,也就以具體可感的形象、生動的畫、繪聲繪色、情感與態度、故事情節、喜怒哀樂的場面等,讓學生入情入境,開發學生的思維,使其思維活躍,提升其感悟能力,理解其語言,進入其境其界,體會其感情。然后再通過學生的讀,來檢驗他們對課文是否有感悟了。誦讀與感悟是相輔相成的,感悟會之于心,誦出之于口,心口相成應,相得益彰。
小學生處于啟蒙階段,其識辯能力較差,不懂得哪些作品應熟讀,哪些作品應略讀,老師應給予以正確的引導。對于一些文學經典,特別中國文化的精隋則要求熟讀甚至是背誦,讀一篇精典文章,不是讀一兩遍,而是要多讀幾遍,甚至好多遍, 所謂“熟讀成誦”。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孔子也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像和尚念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這些文章可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要求其熟讀或背誦。教師可以在課前十分鐘或活動課上讓學生把課文上的內容以表演的形式演示出來,幫助其理解,并加深印象。而有些文章或作品只要求其略讀,讓其了解其中的故事梗概及其所傳達的思想即可,如一些童話故事,神話故事,寓言故事等。教師可在班級中展開一些相應的文學活動,可以形式多樣,內容自行設計,包括傳述故事情節,說感受等。
自學法。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國古代教育家孟子“學貴自得”。他說:“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則資之深;資學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幫君子欲其自得之也。”這都強調學生自學自得之意。閱讀教學的理想境界就是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學生有了自學的能力,掌握了自學的方法,形成了自學習慣,就可以無老師自通,受用終生,這是教學的目的和歸宿。
精讀法。所謂精讀,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教無定法”,特別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更是多種多樣。但只要我們能有效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并加以正確及時的指導,讓學生掌握一種科學的閱讀方法,閱讀教學一定會有一個新的突破,而且在提高課外閱讀能力時,我們要處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取得成功后,會更愿意大量地廣泛地閱讀,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就隨之形成。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