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面臨當今世界生態危機,本文主要介紹了我們在中學階段的平時教育教學工作中,應從“從身邊小事做起”、“結合教材內容”、“開展主題班會及專題講座”、“通過法制教育培養”等幾個方面的策略來加強對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
生態道德觀是人類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后獲得的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必然性認識,其核心理念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與共存共榮。生態道德觀是學生世界觀的一部分,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育學生樹立科學的生態道德觀,對于學生的成才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十分重要。
生物教學工作者除了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生物學知識傳授的任務以外,還應該把生態道德教育融入到生物教學實踐中??倳浽谡撌隹茖W發展觀中指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由此可見,生態環境問題事關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從當前現狀看,某些自然資源狂遭掠奪,自然環境被肆意破壞,土地沙漠化日趨加劇,人類生存的環境日益惡化,經濟增長難以為繼,在學生中加強生態道德觀的培養,形成自覺的生態道德行為刻不容緩;看未來發展,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園,讓這一棲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壞,是每一個地球公民應盡的義務。樹立生態道德觀必須從小抓起,從學生抓起,這是生物教學工作者服務于黨的事業的光榮使命。
生物教師是現代生態道德觀念的主要傳播者,應正確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生活、學習過程中去實踐,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
如在一次學校組織的環保活動過程中,參加無土栽培的同學發現在溫室里的蚊子很多,環境較惡劣。有些同學提出驅蚊可以噴灑農藥或者用各種殺蚊劑。這建議一提出便遭到反駁,這有違環保,不妥。后經分析,最后提出了溫室中可使用活動的窗子來改善環境,而驅除蚊子則采用食物鏈的知識,抓幾條壁虎回來,讓壁虎把蚊子吃光,這樣做既環保又經濟實惠。至此,同學們心中已經形成了較強烈的環保意識,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從小事做起,去保護環境。
現行中學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環境道德教育的內容很多。關鍵是我們教師要找到結合點,把環境道德教育自然地融于其中,滲于其內,從而收到雙重的教育效果。例如,講完“綠色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時提出:如何理解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和大樹底下好乘涼?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出:是因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進而闡明,一棵樹尚能感覺到它給人類帶來如此的好處,那么一片森林呢?這里有一組數據:一棵生長了50年的樹,砍伐后產生的經濟效益約合300美元,而這棵樹因為制造o2、消耗co2、保護臭氧層、保護植被、防止水流失等而創造的經濟效益約合30萬美元,從中可感受到森林在環保中的巨大作用。而我國的現實卻不容樂觀,由于長期的過度采伐,毀林開荒以及森林火災、病蟲害侵襲和外來物種的入侵等的原因,導致我國森林資源的衰竭。我國森林的覆蓋率僅為13.9%,遠低于世界30.6%的平均水平,從而教育學生,要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并積極參加到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公益活動中去,為創建生態城市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班集體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向其他成員提出要求,指明努力的方向,通過班集體制定的紀律、開展的活動、輿論等培養其成員的道德方向。在班級活動中,每個學生通過自己的經歷和感受,積累生活經驗,掌握道德規范。此外,班集體能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所以,生態道德教育可以通過班級活動展開,具體的方法有:(1)在班會活動中開展生態知識、法律法規知識的競賽。在這一活動中,讓學生鞏固生態知識,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2)開展討論和辯論。對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討論;對、地方的重要建設決定進行辯論,在辯論中明辨是非,形成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與態度。(3)開展以環保為主題的班會,形成環境保護的班級輿論導向。(4)評選出在生態道德行為做得好的學生,作為榜樣以示范。
中學生物教材內容比較穩定和滯后,而環境問題在世界范圍內每時每日都在發生著目新月異的變化。為了引起學生對環境熱點問題的關注,可以適時地對學生開展專題講座。比如在人類遭受“sars”病毒威脅的日子,在“禽流感”傳播的驚恐時刻,在“h1n1”到處流竄的危急關頭,在這些特別的日子里開展講座,學生們一定會環保意識銘記在心,對破壞環境,濫用抗生素的可怕后果認識深刻。也可結合中國近年來發生的一些重大的自然災害開展講座,讓學生學會從生態整體的角度思考自身行為,形成正確的生態道德觀。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僅僅采用道德約束是不夠的,還必須用強有力的法律做保證,在生物教材中也列舉了許多與生態保護有關的法律,比如我國將“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做為的一項基本國策,制定了《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草園法》、《漁業法》等,使學生通過學習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的法制意識。
生態道德意識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生物教學中要隨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觀,讓學生們謹記:只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態規律辦事,才能使自然界賜予人類的寶貴財產被人類持續永久地利用,人類才能持續擁有這唯一美好的家園——地球。
[5]李學斌.初中生物新課程教學中環境道德教育初探[j].中學生物教學,2008,(07).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