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本文闡述了音樂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涵義,并指出了音樂教育的本質特征,對音樂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進行較全面的論述,而且從實踐的角度提出了在高校中加強音樂教育的對策和建議。
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以音樂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藝術教育,是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需要,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的需要,更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和水平的需要。因此,加強素質教育中的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音樂教育是指通過傳授與學習音樂知識、技能來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意識,陶冶情操,開拓思維,促進其素質全面、自由、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其最終目的是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開拓精神和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
音樂教育最基本的性質就是審美性,它是通過音樂進行的一種審美教育。音樂教育的全部過程應體現為以審美為核心的育人過程。它具有喚醒、聯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通過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1]。
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人的素質可大致分為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與之相對應,則有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教育。若詳細劃分,人的素質可分為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文化科學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等,與此相對應,則有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教育、身體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審美素質教育和勞動技能素質教育等。
音樂與思想道德教育的關系極為密切。音樂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緊密結合的藝術形式,蘊含著真、善、美的深刻內涵,它通過藝術手段抒發人們真實的情感,表現人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情感。一般思想道德教育,單以說教形式要求人們的言行符合社會道德行為和客觀社會價值標準。這種方式太空洞、太抽象,要使人們的日常言行、思想意識等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的要求,還需訴諸情感而音樂的特點恰好是“以情動人”。音樂對人有著道德教化作用。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以學生愉悅感受和積極參與為出發點,寓教于樂,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使學生明白是非、善惡,真切地在內心深處孕育真誠、善良、美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音樂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音樂作品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產品,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這種教育不是生搬硬套的灌輸,而是在潛移默化中,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起到其作用。音樂以其出神入化的藝術形象、發自肺腑的美好情感,叩擊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激勵人們奮發向上。
從生理學角度看,人的大腦是由左右兩個半球組成的。左大腦半球“語言腦”主要擔負著語言、閱讀、書寫、運算邏輯推理等功能,右大腦半球主要擔負著音樂、美術、體育、舞蹈等信息處理的功能。我國的傳統教育由于偏重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只強化了左大腦半球的作用,而對右大腦半球的開發和運用嚴重缺乏。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的右大腦半球如果能夠經常得到鍛煉,他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和思維能力就能經常得以不斷的強化、提高。音樂教育對發展大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其右大腦半球的潛在功能,提高智能素質有著重要作用。
在音樂教育中,特別是器樂演奏時,手、腦、眼、耳互相協調和配合,能提高大腦反應能力和耳手的靈敏度。在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基礎上,提高學生理解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為培養學生的智能素質打好基礎。
音樂具有陶冶情操、保健身體的作用。音樂傳入人的耳膜,刺激腦中樞神經,會使人的身體分泌多種有益的生化物質,如激素、酶等,產生抗疲勞、助消化、調理神經等作用。清暢性的音樂既可以解除疾病,又可保養心性,有益于身體健康。
優美的音樂可以使人心曠神怡,有益于身心健康。當悅耳的音樂通過人的聽覺器官傳腦皮層以后,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經系統,使人產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質,產生堅強的意志和對生活的熱愛,促使人身心和諧、情緒振奮、心情愉悅,同時起到加強血液循環、增加內分泌、促進消化、解除疲勞的作用。音樂起伏的旋律、歡快的節奏能使學生身心得到愉悅和鍛煉。
音樂是美的集中體現,它既可飽含著優雅純潔、積極向上的高尚情操,又可蘊藏著歌頌人類、贊美生活的美好愿望。
音樂藝術,不論是演唱、演奏還是欣賞,要求人們精神專注,而且要引起記憶、想象、思維等一系列心理反應。音樂結構的對稱性、旋律的流暢性、節奏的規律性、音色的可感性、內容的情感性和隨意性,可以有效地啟發和鍛煉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
從生理和心理的意義上講,美妙動聽的旋律能與人發生和諧的共振,從而改善和調整人的情緒,消除和緩解外界及心理因素對人造成的緊張狀態,保持愉悅的心境,熱情歡快的音樂可以使人心胸開闊、精神煥發;安逸寧靜的旋律可以使人心平氣和、安定沉靜;深邃、博大、宏偉的旋律可以使柔弱的心靈變得剛毅和堅強;抒情溫暖的旋律可以改變人煩躁與孤寂的情緒;氣勢磅礴的旋律可以鼓舞人們的斗志,產生向上的力量。
由于音樂作為與人類情感息息相關的一種精神活動,充分體現了情感的體驗性、調節性和傳達性,因而音樂實踐活動必然使人們的情感體驗能力、調節能力和傳達能力得到培養、提高和發展,能有效抑制個人的不良欲望和浮躁情緒,養成良好的情感體驗,凈化心靈。
總書記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發掘創新能力的途徑很多,音樂教育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一個。
創新實質教育,就是全面培養學生創新實質,使之成為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動。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的核心就是突出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音樂作品本身就是人創造的產物,音樂藝術的美其魅力就在于能擴展人的心理空間,大大激活人的創造性心理活動。
而音樂藝術又能培養人們對完美的追求,對豐富多彩、面貌迥異的統一體的追求,這勢必會激發起一種創造性的想象,繼而表現為創造的行動。因此,學生可以通過欣賞音樂作品增減觀察力;通過創作新的音樂作品培養思維能力;通過作品背唱培養記憶能力;通過音樂創新和音樂實踐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能力。
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以音樂為媒介,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音樂美是屬于意識領域的東西,是對現實美經過藝術得來的,它比現實美“更高,更強烈,更集中,更典型”。音樂的特點是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能直接進入人的情感,凈化學生的心靈世界,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體驗。
在音樂欣賞過程中使學生逐步了解節奏、旋律、調式、調性、速度、力度、曲式、風格等在音樂形象中的表現,把握住音樂的情調,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美,正確理解音樂,由此提高自身的鑒別能力,自覺抵制那些粗制濫造、情調低下的音樂作品,多去接觸優秀的、民族的、高雅的音樂作品,擴大其審美視野,提高審美素質。
通過對音樂審美活動的激發、培養與引導,正確反映人們的思想、情感以及社會生活,教會學生如何認識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義上創造生活,從而促進學生健全情感,完善情操,繼而促進學生朝著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發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綜上所述,高校音樂教育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重視和加強音樂教育勢在必行。音樂素質教育作為高校全面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可以使學生的感情世界和藝術想象力得到豐富和發展,使他們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來和整個世界,同時,對他們創新精神的形成和創造能力的提高、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身心的發展等非智力因素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和補充作用。針對當前高校音樂教育現狀,以下幾個方面有待考慮提高:
培養21世紀高素質人才,音樂素質教育的作用不可低估,它是人才素質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音樂素質教育是運用音樂美、社會生活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健康的音樂會使人道德高尚,心靈純潔,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了解和熱愛祖國音樂文化,增強學生們的凝聚力和愛國主義情懷。音樂素質教育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確定人的理想信念,豐富人的文化生活,和諧人際關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進一步完善當前高等院校音樂素質教學方案,提升音樂教學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質量和水平
教學內容應當適當考慮多元化的方向,同時在主旋律內容上有所引導和側重。當然音樂教學內容應選擇有益于民族、、社會和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音樂理論、技術、知識和作品。以古今中外科學理論、代表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知識技術,具有較高思想性、價值、品位的古典音樂、流行音樂、民族歌曲、革命歌曲、影視歌曲、港臺歌曲等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內容。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他們打下良好的音樂素質基礎。運用討論式、互動式和實踐式等多種教學方式,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技術和手段,加大視聽器材、現代化音響技術、多媒體等手段的投入,使大學生在創作、表現、欣賞音樂中感受音樂的美和魅力。
在加快推進高校藝術教育工作向縱深發展的今天,構建符合藝術教育要求的教師隊伍勢在必行,這是更好的實施與高校音樂教育工作的關鍵所在與必然要求。
能否全面完成與素質教育目標相適應的音樂教育任務,關鍵在于是否擁有稱職的施教者,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音樂教師隊伍是目前提高音樂教育的當務之急。教師必須有廣博精深的知識結構,有創造性地獲取、、傳授、創新知識的能力,全面的文化修養,很強的敬業精神,才能更好地把音樂的素質教育效能充分地釋放出來。因此,在穩定現有音樂師資隊伍的基礎上,要多渠道、多途徑、多形式地培訓培養音樂師資隊伍,根據目前師資隊伍現狀,除著力鞏固現有專職教師隊伍,充分發揮他們作用外,學校還可確定一些有音樂特長的教師兼抓學生的合唱隊、樂隊排練。
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師素質教育理論水平和專業知識以及運用現代教具的技能。逐步解決教師隊伍缺口問題,確保大學擴招后音樂教師的數量和教育質量。
舉辦各種音樂專題講座、名作欣賞會,組織有能力的學生舉辦樂器演奏會,承辦音樂會。支持學生成立音樂社團,舉辦校園歌手比賽,突破音樂教學時空限制,為大學生提供接觸音樂的廣闊天地。
第一,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節、文化節,讓學生沐浴在濃郁的民族藝術文化氛圍之中,也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藝的機會組建各種專業性較強的學校代表隊,參加校外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和比賽,展示學校藝術教育水平,同時也帶動整個學校的藝術熱情開展各種類型的教學成果匯報演出等。不但提高了同學們的鑒賞能力,而且活躍了校園文化發揮學生自主組織的藝術社團和俱樂部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等。
第二,開設高水平的各類音樂講座。為滿足廣大同學對音樂熱愛的多方面要求,結合師資不足的實際情況,定期請一些專家或一些有社會影響的音樂家來校作專場講座。邀請和觀摩高水平的藝術團的演出,積極開展與周邊院校在音樂教育方面的交流和協作。讓廣大同學更能體會各種音樂藝術的獨特性和審美性,更能加深學生對音樂藝術的向往和認識。
音樂教育是實施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音樂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副總理所說:“音樂的魅力,在于他能使學習更有實效,思維更有創意,工作更有效率,領導更有藝術,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豐厚。[2]”重視音樂教育就是充分肯定藝術教育在學生素質教育,乃至整個國民素質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普通高校加強音樂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有助于激發學生多種感知和認知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從而提高和完善他們自身的綜合素質。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