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一:課堂上,小手林立,孩子們踴躍發言,氣氛很是活躍。一個孩子的發言還沒有結束,其他同學就迫不及待地舉起小手,“我來,我來”的叫聲不絕于耳。但是,他們都只顧著自己表達,而沒有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以至于一再重復別人發言的內容。
鏡頭二:課堂上常常有這種學生:老師在上面講,他在下面做自己的事;同學們在回答問題,他思緒飛揚,心早已飛出課堂;做作業,老師一遍又一遍地強調,他卻根本沒聽進去,依然我行我素。
以上鏡頭在我們的課堂上頻繁出現。顯然,這都是因為學生不認真傾聽引起的。學生不去傾聽的原因有三:一是學生對課的內容、形式以及同學回答的問題不感興趣。二是學生表現欲強,有的學生只注意自己的表現欲,而不去理會其他同學的發言。三是學生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去傾聽他人尊重他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傾聽,不僅指聽老師上課,而且也包括聽同學的發言。那么,我們怎樣引導孩子們學會傾聽呢?
在課堂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教師的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那些正在 “說”的孩子身上,而常常冷落了更大一部分正在“聽”的學生。在傾聽學生發言的時候,教師要注意環顧四周,以了解學生聽的情況,并對聽得認真的孩子及時表揚,對聽得不認真的及時提醒?!按蠹铱?,×××不僅聽懂了別人的發言.還加進自己的想法,多棒啊!”“ ×××真厲害,這么小的區別都被他聽出來了,他有一雙金耳朵!”“老師欣賞積極發言的孩子,也同樣喜歡專心傾聽的孩子。”……低年級的孩子模仿意識強,往往表揚的是一個,受益的是一大片。這些評價就像興奮劑,積極性就都調動起來了,一個比一個聽得認真。
興趣永遠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但傾聽對于好動、活潑的兒童來說無疑是無趣的。但作為教師就要設法從這種無趣中尋找和創造樂趣,以此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培養他們的傾聽能力。 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獎勵和游戲最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
在給學生們上的第一堂數學課上,我“一不小心”說錯了一個詞,坐在第二排的一個女孩又輕又急切地說“老師錯了!”正是這句話給了我一個良好的機會。當我把一可愛的印章印在她的書上時,全班同學都表現出無比的驚訝和羨慕。于是,我告訴這群孩子:傾聽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之一。我把一個大大的“聽”字寫在了黑板上,學生們驚嘆“好大的聽字!”是的,我要把這個大大的“聽”字寫進孩子們的心中。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停止對學生傾聽的獎勵。同時,獎勵要注意及時性、公正性,以促成學生傾聽習慣的養成,保證學生傾聽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低年級的孩子已具備了初步的傾聽能力,但隨意性很強,目的性較差,而且具有音符一樣的跳躍性。兒童的生活離不開游戲,教學中如果加入那么一點游戲的成分,學生的興趣就驟然而起了。例如“貓捉老鼠”——就是讓學生從老師或同學所說的答案中找出錯誤來。因為有了這個好聽的名字,學生們聽起來就特別來勁。
持久性和自控性差是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為了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不僅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形式多樣地組織學習活動,而且還要注重提醒。
經驗豐富的老師經常會這樣做:當遇到一些新課的重點或學生的精彩回答,馬上會示意別的學生進行復述或點評。“剛才某某同學說得很精彩的地方是什么?請你說說?!边@樣既能促使那些分心的學生集中注意力,又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采用這一方法,寓批評于學習中,教育而不留痕跡,同時,對學生起到了及時提醒的作用,有利于學生養成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這一形式,更適合于較長時間要學生持續傾聽的學習活動。
合作學習已成為當前課堂教學中的一種主要學習方式。在這種方式下,課堂上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增多了,教師講授的時間和機會就相應減少了。由此而來,部分學生就不會像以前傾聽教師講授那樣,專心地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教師又無法關注到每一個個體。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運用組內學生相互提醒的方法。當你的同伴傾聽不認真的時候,你可以輕輕拉他一下,或用眼神示意他,或者在他耳邊輕輕地告訴他:“你有一對金耳朵嗎?”相信同伴在你友善的提醒下,一定會豎起耳朵認真傾聽的。久而久之,在學生的相互提醒下,認真傾聽的習慣,也會逐步養成。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