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課堂內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思維、自由選擇的機會和空間,以“今天你想學什么”、“你提出了多少個問題”、“你發現了什么”等教育思想評判課堂教育質量。所以一定要讓學生敢于獨立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盡可能地培養學生的懷疑和批評精神,這是教育民主的一種反映。應明確告訴學生,一切現有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都有可能改進,一切知識除非經過自己確認,其余都是可以懷疑的,真理不是絕對的,不應盲從于教師、盲從于書本。
不再用諸多規矩束縛學生,給學生充分享受心靈的自由,充分展示自我的環境,做到師生關系融洽。如:課堂上回答問題或提出不同觀點,學生可以舉手說,也可以不舉手就說;可站起來說,也可坐著說;學生可按教師指名說,也可搶答;可以同桌互相商榷,也可小組討論交換意見。民主是推進師生交流的前提,寬松自由的課堂環境是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抒發自己情感的關鍵。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在形式上和思想觀念上都要走下講臺,以學生的心理對學生,以學生的眼光看學生,不能一味地用成人的觀念、觀點去要求學生,要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允許學生嘗試正確與錯誤、允許學生嘗試成功與失敗。
課改要求教師要“教無定法”,教師的教育應該是一種“活”的教育,課堂教學要提倡“童言無忌”、“思維無禁區”,給學生充分享受自由和展示潛能的空間。徹底摒棄教師過于重視傳授、灌輸知識,僅靠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個教案打天下,學生消極被動學知識的局面。讓學生在新型教學的引導下,任想象弛騁、任感情激蕩、任思維縱橫,多種想法涌動、交匯,只有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才能培養出創造性人才。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構建新型教學模式,走以教師為伙伴、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主線、以創新為核心、以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改革之路。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我們進行恰當的引導,把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與學習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就可以把這種純粹的“玩”轉化為對學習知識的追求。
對“玩”的理解,一般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學生自發的無目的的“玩”,這是學生天生的純粹的玩,但它是有意義“玩”的基礎。二是學生有目的的“玩”,即有意義的“玩”。這是學習中所提倡的“玩”。教師要細心呵護學生與生俱來的無目的的“玩”,更要誘導學生由無目的的“玩”逐步進入到有意義的“玩”。
通過以上對“玩”和“學”的分析,我們對“玩”與“學”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學中玩”提倡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加入“玩”的活動,“玩中學”強調的是一種科學學習的方式——有目的的“玩”?!巴嬷袑W”是指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滲透教師設計的學習意圖,把學習隱含在玩耍的過程之中,使玩的過程體現學的意圖,使學的過程體現玩的樂趣,讓兒童輕松愉快地感知、體驗,增強有效性。
教師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特點,選擇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設計活動過程。即教師策劃的活動應具有較強的趣味性,使學生在趣味的活動中邊學邊玩、邊玩邊思。
從教學需要實際出發,針對具體的內容,利用語言、圖象、影視、表演等手段來設置一種情境,激發學生對活動的興趣與熱情,使兒童進入愉快學習的狀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多種形式的玩耍活動,讓學生在玩中盡情享受快樂,學習或鞏固知識,教師對學習結果及參與過程與質量做鼓勵性評價。
這里所指的模式體現“變式”,就是“玩中學”這種教學方法在整個課堂過程中適用于哪個教學環節、幾次運用。
教師蹲下身來,走到孩子們中間,使教師和孩子們成為共同的學習者,即教師是兒童學習的支持者和引導者,也是兒童“玩”的伙伴。首先,作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教師向兒童提供“玩”的情景和材料。其次,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要引導學生并維持一定時間的興趣。再次,作為學生學習的策劃者,教師要合理設計“玩”的次數與時機。次數太多,沖淡主要任務,尤其語文教學,會沖淡語文教學的語文味,造成低效率;時機不合適,就使“玩”不能很好地服務于學。最后,作為“玩”的伙伴,教師應合理把握“玩”的度。
“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孩子往往難以把握“玩”的度。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1)控制無意義“玩”的時間;(2)明確有意義“玩”的目的;(3)合理分配“玩”的時間?!巴妗焙汀把杏憽睉袡C地進行。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