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教育是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教育界提出的基礎教育新思想,是指教育者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現代化的要求,通過啟發、引導受教育者內在的教育需求,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規范各種教育活動,從而把他們培養成為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具有濃厚人文精神的課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要著眼于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關注學生的生活和成長,引導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梢?,培養學生“具備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應有的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態度”是其主要目標之一。其理念與主體陸教育思想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培養學生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態度,真正落實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課程目標。實施主體性教育,需要、社會、教師和學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但學生能否真正成為學習、生活的社會主體,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把主體陸教育思想貫穿于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
在進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設計時,教師要用以人為本的理念統領教學關系。首先是師生關系,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我們必須將師生關系定位為“民主、平等、合作”的關系,讓“講臺”成為師生課堂民主、平等交往的“平臺”。這就需要教師從傳授知識的核心角色中解脫出來,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自由的空間,依據學生的志趣、才能、資質和特長,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獨特性、自主性和創造陸,鼓勵學生自由探索,大膽猜測,大膽質疑,敢于發表不同意見,甚至是異想天開,而不是扼殺、摧殘。
當然,強調民主平等并不是要求教師“退位”,學生“登基”,不等于說教師可以完全放棄自己的責任。相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更要堅持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發揮的關鍵在于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藝術(含評價藝術)的把握,能適時地因勢利導,引導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把教轉化為學,以引起學生的主體參與。
教師要在鉆研課程標準,分析課程內容的同時,分析學生已有的學習狀態,根據社會和學生的需要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體現課程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主體要求,盡可能開發豐富的教學資源。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教師不應企圖將知識硬塞給學生,而應該找出能引起學生興趣、刺激學生的材料,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
(1)教學內容要生活化。課程既源于生活,又要回歸生活。新課程教學要堅持“三貼近”原則,即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高中生群體;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對于生活,正如魯潔教授所言:“它是用學生的眼睛觀察到的、用他們的心靈所感受到的生活,是他們正在過著的生活。只有這樣的生活才能構成學生自身的生命活動。”因此,從社會生活,特別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生活中開發有效的課程資源,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籍此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和思維,從而加速學生主體性的成熟,縮短對社會生活的適應期。
(2)確定恰當的知識落差,教學內容要有適當的難度。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通過教材這個主體媒介所進行的信息的“輸入——處理——輸出”的往返流動、交互傳遞獲取的過程。學生在信息交流過程中參與程度如何,除了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態度等諸多因素以外,還受制于課堂教學的知識的落差,即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量與學生可能接受的知識量之間的比差。如果落差過大,學生就可能失去招架之力,產生一種逆反心理。相反,如果落差過小,學生就會感到索然寡味、如同嚼蠟,逐步形成厭學心態,失去學習的欲望和熱情。這些都不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3)教學內容還要有梯度,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享受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愉悅,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只有學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體驗了成功的滋味,才有助于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一、主體性教育思想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高度契合主體性教育是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教育界提出的基礎教育新思想,是指教育者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現代化的要求,通過啟發、引導受教育者內在的教育需求,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規范各種教育活動,從而把他們培養成為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具有濃厚人文精神的課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要著眼于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關注學生的生活和成長,引導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梢?,培養學生“具備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應有的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態度”是其主要目標之一。其理念與主體陸教育思想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培養學生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態度,真正落實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課程目標。實施主體性教育,需要、社會、教師和學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但學生能否真正成為學習、生活的社會主體,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把主體陸教育思想貫穿于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
在進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設計時,教師要用以人為本的理念統領教學關系。首先是師生關系,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我們必須將師生關系定位為“民主、平等、合作”的關系,讓“講臺”成為師生課堂民主、平等交往的“平臺”。這就需要教師從傳授知識的核心角色中解脫出來,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自由的空間,依據學生的志趣、才能、資質和特長,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獨特性、自主性和創造陸,鼓勵學生自由探索,大膽猜測,大膽質疑,敢于發表不同意見,甚至是異想天開,而不是扼殺、摧殘。
當然,強調民主平等并不是要求教師“退位”,學生“登基”,不等于說教師可以完全放棄自己的責任。相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更要堅持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發揮的關鍵在于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藝術(含評價藝術)的把握,能適時地因勢利導,引導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把教轉化為學,以引起學生的主體參與。
教師要在鉆研課程標準,分析課程內容的同時,分析學生已有的學習狀態,根據社會和學生的需要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體現課程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主體要求,盡可能開發豐富的教學資源。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教師不應企圖將知識硬塞給學生,而應該找出能引起學生興趣、刺激學生的材料,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
(1)教學內容要生活化。課程既源于生活,又要回歸生活。新課程教學要堅持“三貼近”原則,即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高中生群體;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對于生活,正如魯潔教授所言:“它是用學生的眼睛觀察到的、用他們的心靈所感受到的生活,是他們正在過著的生活。只有這樣的生活才能構成學生自身的生命活動?!币虼?,從社會生活,特別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生活中開發有效的課程資源,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籍此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和思維,從而加速學生主體性的成熟,縮短對社會生活的適應期。
(2)確定恰當的知識落差,教學內容要有適當的難度。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通過教材這個主體媒介所進行的信息的“輸入——處理——輸出”的往返流動、交互傳遞獲取的過程。學生在信息交流過程中參與程度如何,除了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態度等諸多因素以外,還受制于課堂教學的知識的落差,即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量與學生可能接受的知識量之間的比差。如果落差過大,學生就可能失去招架之力,產生一種逆反心理。相反,如果落差過小,學生就會感到索然寡味、如同嚼蠟,逐步形成厭學心態,失去學習的欲望和熱情。這些都不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