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上課不專心,課后抄襲作業應付; 考試 不獨立完成,采用種種作弊手段如抄鄰桌、夾帶紙條等。如我校07級9班學生胡萬林上課不專心聽講,考試夾帶,被老師發現。
1.2涂改成績單,以虛假的成績蒙騙家長;冒充家長在成績單上簽名,欺騙老師。如我校07級10班學生邱德華將學校發的成績單全部改為及格。
1.3以學校為由說假話,騙取家長錢物,用于上網吧、吃零食;編造家庭事故或詐病,騙取老師準假,逃學玩樂;編造各種理由,逃避上 體育 課或廣播操。如我校07級12班學生斗不龍星經常不出早操,欺騙老師說有病。
1.4違反紀律,不敢面對現實,隱瞞真相,編造謊言,拒不承認錯誤;班內同學犯了錯誤,老師或學校調查時,推托不知道或略去重要情節。如07級9班男生何干學、張浩經常違反學校、班級紀律,還說謊線遲到、早退編假名字、假班級,蒙混過關。如07級9班申小東、07級10班馬小東考試時用其他班的名字。
針對初中學生出現的誠信缺失,我們教育工作者不能簡單地認為是中學生道德品質下降,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諸多的現實原因。
歷史上有“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老實人吃虧”等世俗觀念的影響,導致初中學生在潛意識中誠信意識的匱乏。
2.2社會不良現象帶來的負面影響:商場上的短斤缺兩、以假充真、爾虞我詐、欠債不還,官場上的假政績、虛數字,無時不在影響著年輕的學生。
2.3家庭不規范教育產生的影響:有的父母、長輩的空頭支票、信口開河的不兌現的許諾,在子女面前宣揚社會上的消極面等,均會給學生留下深深的印記。
2.4文化市場上“污染物”的侵蝕:影視劇中虛擬夸張的故事情節,媒體上鋪天蓋地的虛假廣告,暢通無阻的盜版音像書籍,隨時隨地誤導著我們的學生。
2.5學生個人的錯誤認識:“做老實人吃虧”,你作弊、他作弊,我不作弊,成績不如別人,豈不吃虧?“投機取巧與虛榮心理”,抄襲、作弊并不是百分之百會被老師發現的,能混出一個好一點的成績對父母老師都好交代;“從眾心理”,抄的人多了,老師也沒好辦法深究,法不責眾;“明哲保身”思想,不講原則,不實事求是,怕得罪人等。
教育方式、方法主要是以灌輸、說教為主,忽視了情感教育。同時,在德育工作的操作上也存在大量的形式主義、不聯系學生思想實際,搞些空對空的活動,根本不顧及學生的感受。如某初中學生在三月“文明禮貌月”活動中不愿去打掃街道,叫自己的父母去掃。
教師必須是誠信的典范。育人先育德,人們常說“為人師表”,這不只是贊揚教師,更是給教師的一種責任,是關系到能否培養優秀人才的責任。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為人師表、身體力行、有諾必踐,以教師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誠信的作風取信于學生、家長和社會。
教師必須是誠信的表率。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以行育人,以德化人,不能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義憤填膺抨擊社會上各種丑惡現象,走下講臺卻對各種不正之風熟視無睹甚至迎合追逐。
例如初中《思想品德》中舉到的《宋濂借書》《字據存心中》蔡璘在友人去世后,將友人生前寄放的千金歸還其子(友人生前未告訴兒子)等,其中誠信的品格一直為后世所尊敬和傳頌。
有兩則來自報刊的報道:蘭州火車站曾為救助遇到困難的旅客,1000多名職工帶頭捐款成立了旅客救助金,8年救助了陷入困難的268名旅客,每個被救助者當時均感激涕零,承諾回家后馬上還款,結果卻只有28人還款4400元。無獨有偶,西安民生百貨大樓等商店前兩年在下雨時曾為沒有拿雨具的顧客送上一把“愛心傘”,得到“愛心傘”的人當時也是感激不盡,表示回家后馬上送還。可后來真正將傘送還者卻寥寥無幾。而恰恰相反,國灑茅臺、五糧液在消費者心目中是不會有假的,靠的是誠信;2010年3月30日,山西華晉焦煤王家嶺礦發生透水事故后,總書記、總理非常重視,安監局局長駱琳、山西書記張寶順等領導連續九天九夜一直守候在救援一線名被困人員獲救,這又一次讓人們感受到了誠信的重要性。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西南五省(區、市)遭受百年不遇的干旱,造成人畜飲水非常困難,農作物大面積絕收。災情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總書記、總理作出重要批示,全國上下要積極支援災區,幫助災區人民抗旱救災;再如浙江省蒼南金鄉徽章廠董事長陳加樞,原有資產幾千萬元,后因作出了一個錯誤決定,創辦了另一個工廠,因經營管理不善,致使 企業 倒閉,負債上千萬元,還欠銀行貸款1000萬元。好心人勸他申請企業破產,就可不還銀行貸款。陳加樞說:“做人要講誠信。”經過不懈努力,他如數還清了銀行貸款。教師組織討論,引發學生進行對比和思考,以達到情感上的升華,完成教學的任務和目的。
第三,環境育誠。人為的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的影響對青少年身心 發展 起著決定作用。所以,應該優化誠信環境,以誠信的校園氛圍促成良好的班風、學風、校風的形成。
總之,誠信教育是一項系統而龐大、長期而艱巨的工程,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只有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努力,日積月累,才能使青少年一代具備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