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思想政治課的學科特點,使其在中學教育乃至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環境下形成的“副課”意識使得政治教學出現一些問題。本文就如何搞好政治教學談談筆者的看法。
筆者從事思想政治課教學,回顧幾年來的工作經歷,感受頗深。在不斷的學習和摸索的過程中,有自豪成功之處,亦有遺憾失敗之筆。幸好酸甜苦辣都有營養,使筆者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也形成了對中學政治教學的幾點粗淺認識和看法: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政治被認為是“副課”而得不到學校、家長、特別是學生的重視。一些教師也因此“自輕”而放松了對政治教學的熱情和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如果說教師要教給學生的只是教材上的原理和知識以應付考試,那政治確實是“副課”。因為,理科學生只應付會考,文科高考只占綜合的1/3無關緊要。而實質上呢?政治課的作用和目標遠不止如此。常說:人才、人才,先成人后成才。政治課堂是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陣地,政治教師要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社會實際、國內外形勢等,對學生進行比較系統的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學習政治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可以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對學生學好各科也有很大幫助。特別是哲學為其他學科提供方法論指導,沒有一定方法論指導的實踐都是盲目的實踐。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只有真正意識到本學科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否則,只能是一個教書匠,而不是一個教育者。
備課一般都按;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三個環節來進行。備大綱(課程標準)能使教師了解教材的知識層次,體系和深廣度,掌握好這些教學的層次和要求,并將不同的教學層次要求落實到每一節課的教學中去。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有重要意義。備教材主要是找出教材的編寫意圖、結構體系、教學內容、重點及各單元之間的聯系,備學生這是備課的關鍵。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怎樣的教法才能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能力,教師要盡可能了解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理解能力上的差異,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
備課時,教師要注重擴充教材。政治課實踐性較強,時代性鮮明,但教材中的事例材料往往滯后,因此,備課時選取最新的一些時事政治或學生們關心的熱點、愛聽的話題、離學生感覺較近的事例,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對這些材料的分析還能培養學生觀察、聯系、分析、說明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對書本知識的綜合、遷移、拓寬和加深的能力。當學生發現社會需要與所學知識的直接聯系,自然感受到今天在學校的學習就是為未來服務社會做準備時,會大大增強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
在上課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教學中“注人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早已是明日黃花。因為這種“我講你聽”的“告訴式”為主的教學方法剝奪了學生思維、選擇和嘗試的權利。只能扼殺學生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發揮。“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學生發展的引路人,而學生本人才是成長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所以,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筆者認為:首先,從思想上要相信學生。每個學生都有要求進步的愿望,每個學生都有豐富的潛能,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潛能優勢。不是學生做不到,而是我們教師沒有給學生提供表現、思考、研究、創造的機會。過去“填鴨式”、“注人式”的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的依賴心理,導致現在,當新課程改革撲面而來時,課堂上學生往往是“討而無論”、“啟而不發”,為了完成課堂教學的內容,我們又回到了“我講你聽”的“填鴨式”,聽過一位優秀教師的兩節課。第一節是高一時,課堂采用的是討論式和啟發式教學。有一部分學生也表現出了“討而無論”、“啟而不發”的現象。一年之后,講高二哲學,同一批學生卻明顯的感覺到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大大增強了,課堂氣氛熱烈而融洽,學生真正“動”起來了。這個成果的取得在于這位老師長期的準備,從高一時就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有專門的預習本以保證效果。現在學生基本已形成習慣。所以,要讓學生動起來,就要相信學生的能力,不要做學生思維的保姆,而要讓知識成為學生自己思考的果實。當然,在整個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嚴格要求。
其次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善于創設開放的教學情景、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寬松的思維氛圍,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去感受,使學生樂學。如,筆者在講授《貨幣的職能》這一課時要求全體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并對全部內容設計問題,然后找出五名學生分別扮演貨幣的五種職能。作為嘉賓,(教師要對其提供培訓)上課后,先由“第一嘉賓”“價值尺度”做自我介紹,然后學生以“小”的身份提問。在雙方互動的過程中,掌握這一部分的知識,后四種職能依次類推。這個過程基本上由學生來完成,教師只是從旁補充、指導和做最后總結,一節課下來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再次,要多對學生進行正面的評價。學生好比種子,需要教師提供土壤水分、空氣和陽光。教師的評價是學生賴以感受成長喜j悅、煩惱或挫折的主要參照物。成長需要激勵,學生需要老師公正的評價和積極的肯定。因此,在教學中我積極利用各種機會創設各種情景,力爭創造更多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表現自己、體驗成功的機會。同時,積極挖掘學生的優點。如,課前的認真預習,工整漂亮的作業,課堂上大膽發言,有創意的問題,成績的進步,有獨到見解的回答,豐富的課外知識等等,都會給予及時而誠懇的表揚。這樣,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習興趣更濃了。與此同時師生之間關系更融洽了,“親其師,信其道”更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進行。
課后布置多樣化的作業。學以致用永遠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俗話說“聽來的忘的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的好”因此,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機會,讓學生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也是社會發展對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學生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只有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變得鮮活起來。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知識才能變得豐富、深刻。因此在教學中,我嘗試采用新的作業形式,如通過對本地企業進行調查,撰寫報告,根據教材的內容排練情景劇,用數碼相機拍攝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場景,對某一專題做展板、做一次用品制作,等等,這些活動鍛煉了學生設計、分析、思考、行動諸多方面的能力。
最后對每一個教師來講,作好教學反思是提高業務素質的主要條件。每個教師的業務素質都是在教學實踐中逐步積累和不斷提高的。通過對教學反思,及時回過頭來檢查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并加以實事求是的分析,積累成功經驗,總結失敗的教訓;及時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彌補不足。這樣日積月累,可以增強自己的教材處理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學素質,促進自己的業務水平。
下一個教育論文:民族地區高中思想政治課學生探究精神的調查研究——以廣西河池市第三高級中學學生為研究對象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