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實行“點、串、聯、滲”的教學模式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一是抓能力的基點即知識點:首先理清教學內容的知識點。其次突破教材的重難點,最后是釋疑點,明晰易錯點;二是搞好知識的串接,掌握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學會建筑工人“搭框架”的教學本領;三是理論聯系實際,充實豐富教材,做到與時俱進;四是跨學科的滲秀,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隨著課堂改革的深入,新課程實施的核心—課堂教學問題日益凸出。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課程改革不僅要求我們的教師轉變觀念,更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覺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踐行新課程理念,從而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多年來,我一直堅持在高中教學第一線,在長期的政治課教學中,逐步探索出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實行“點、串、滲”的教學模式,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得到了教育界同仁的一致好評。那么,什么是“點、申、聯、滲”教學模式呢?
教育部考試中心明確指出,綜合能力測試題指導思想是: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所學相關課程驀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盡管近幾年高考文科綜合試卷的命題以能力立意為主,但能力的載體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這個基點;同時,教育部頒布《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中心內容,簡明扼要地講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哲學和政治學的基本觀點,以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常識??梢娀A知識點的講解是多么重要。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加強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的教學,應堅持以課程標準為綱,以高考考試說明為線,分析教學知識點時,應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著力為學生打造能力提升的平臺。首先,要理清教學內容的知識點。從識記、理解、運用等不同的層次上明確知識傳授的具體要求。其次,要突破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思想實際,運用深入淺出,具體形象,層層剖析的方法來解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最后,釋疑點,明晰易錯點。即引導學生質疑,又必須善于釋疑:根據教學反饋,明晰知識易錯點,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學實效。在高二哲學“聯系的普遍性”一框的教學中.我是這樣組織教學的:首先要求學生預習找出聯系的哲學概念、理解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抓住知識點,掌握聯系的方法論意義;然后幫助學生理清本課的知識點,重點分析了聯系的含義結合實例說明聯系的方法論意義;最后在聯系的客觀性上下功夫,通過結合跨世紀的四大工程來剖析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
自1999年開始,(考試說明》中新增了一條能力要求掌握知識點之間內在的聯系,因此,突破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知識整合考查是文綜測試的又一重要特點。教師要上好每一節課,就應該像建筑工人那樣搭建建筑框架,搞好知識的串接,使學生明確每一堂課的學習都是他們知識構建中的一門一窗,一磚一瓦;教師應是“建筑工人中的設計師和領路人,也只有師生合力,才能構建知識的大廈。在知識傳授中,教師就該扮演一個“客申”的角色,不僅要把一堂課的知識申接起來,而且要把所學的知識搭建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每當授完每一節、每一課、每一冊時,都要進行知識點的整合和申接,形成知識網絡。例如:在講高三政治常識總結時,讓學生談談高三政治常識的知識點是怎樣貫申“以理論為指導,以我國制度為核心,民主政治建設為主線”的。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樹立“雙百”的教學理念,即每一句話有一百種說法,每一件事有一百種做法。這樣有利地于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分析不同知識點之間嫁接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如果把思想政治課教學比做一棵大樹,那么,社會生活便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和水分。脫離社會生活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是空洞、虛脫和蒼白無力的,只有深深扎根于現實生活的土壤中思想政治課才會生命之樹常青。作為政治教師,應努力拉近課本與現實的距離?,F在,高考文科綜合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學習能力為評價核心,從源頭上把教學引向了培養學生學科綜合能力上。如何利用有限的課時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間題的能力,成為政治課教學改革的核心,我的著法是,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新的考核目標的確定,促進了思想政治課向社會生括的回歸,還給它本來面目,政治教師再也不必羞羞答答死抱課本不敢越雷池半步。既然思想政治課來源于社會生活,那么我們就讓它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在現實生活中實踐、驗證和發展,與時俱進。我的做法是:
(一)精心篩選與課本內容有關的時事熱點材料,豐富理論教學。教學中我注意收集最新熱點時事,如:青藏鐵路的峻工,神舟六號飛船的發射成功,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等等,把它融匯在驀礎理論知識之中。眾所周知,思想政治教材具有滯后性缺陷,抽象的理論加上陳舊過時的感性材料,除了生澀乏味之外,是很難調動學生興趣的。中學生是社會生活最敏感的人群,也是認識最缺乏理性的群體。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政治、經濟風云和正在改革開放中走向世界的中國,每一個重大事件的發生,都會吸引其好奇的眼晴,鎖定其好動的思維。因此,作為政治教師要善于抓住和利用這一有利的契機,及時準確地把社會生活中發生的重特大熱點問題引進課堂,并引導學生運用課本理論知識進行剖析,必然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時事學習與研討、主題班會以及一周時事點評等實踐活動,鍛煉學生能力?!皶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
(三)理論聯系實際是教學其本原則之一,我實施了“聯系三個實際、實行兩個結合和開展一個學習的方案。即聯系教材內容實際、學生心理與思想實際以及社會現實等;實行課堂教學與課外興趣小組相結合,知識理論傳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開展研究性學習。采用“小課堂大社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自然、關注科學,開展研究性學習,努力探求黨和的路線、方針、政策與教學內容的切人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實踐應用能力。
《文綜考試說明》中指出:“力圖在各學科之間建立聯系,根據事物及其發展的內在邏輯聯系和規律,將知識重組、整合,構成有機整體,以期知識的交融。”因此,高考文綜測試注重學科間滲透、交叉和綜合,即以社會現實為交叉點,巧妙地把各學科相關知識聯系起來。這樣有利于考查學生所學的政、史、地知識是否系統化、條理化,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在高二哲學“聯系的普遍性”一框的教學中,我用了青藏鐵路建設來說明事物聯系的普遍性。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處在相互聯系之中,但是,事物的聯系又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觀的,不是外部力盤強加的。同學們很容易認為青藏鐵路的建設是人們主觀愿望的結果,在教學時,我剖析了這個難點之后,又從地理學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了青藏鐵路之所以難修的自然地理原因,學生從教師的分析中了解了中國的民族政策,了解了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效果;接著我又從歷史學科的角度剖析了我國修筑這條鐵路的必要性。一個間題滲透了政治、地理、歷史三科的教學知識,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整個課堂成為師生互動的平臺,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作為政治教師的我,除了更新教學觀念,完普自身的知識結構外,還應注重熟悉中學與政治科相關聯的其它學科知識,讓學科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相互介人。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學科內知識講解的同時,努力尋求政治學科與歷史、地理等其它學科知識相融點,相匯點,經常舉辦經濟、政治、人文、地理、歷史等跨學科的專題講座。拓寬學生思維空間,形成立體式的思維體系,培養學生能善于把握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相通點的實際應用能力,能夠在聯系的思維中處理帶有多樣性、復雜性和綜合性的實際問題,造就二十一世紀創新人材。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