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它既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行動.只有關注與羊重學生、關注教學效益并及時反思,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高中政治課的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學得很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就是無效或低效教學。那么究竟如何貫徹有效教學理念,進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益呢?
政治教師常給學生一種生硬、呆板、嚴肅有余的感覺,無形中拉大了師生情感的距離,難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參與。筆者從教七年,深切地體會到了學生對政治課的態度的變化。剛開始時,由于剛從學校畢業,為了讓學生敬畏感,所以總是板著臉面上課,講課的時候也少有笑容,這樣與學生的距離被拉遠了。上課時,學生沒什么激情,自己上起課就感覺無趣,而教師的心情又反過來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情緒,隨即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越來越沒有了興趣,政治課成了休閑的最佳時間。
后經幾位老教師的點撥,逐步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癥結所在,于是開始改變上課的風格,把政治課本中的知識與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事情結合起來,經常在課堂上講一些小故事,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提了起來,同時又改變對學生的態度,開始注意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感受,誠懇地與學生交流,讓他們提意見,與他們交朋友;教學態度上也由過去的呆板、嚴肅,轉變為親切、活潑。這時,師生關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過去的高高在上、威嚴有余的老師轉變成了學生的和氣、可親的朋友,課堂活躍了,教學效果自然也就提升了。
有一次在理科班上課,恰逢學生上節課是實驗課,所以特別興奮,大部分同學還沉浸在物理實驗的奧妙之中。而本節政治課正準備講必修4第二單元第四課的《認識運動,把握規律》,筆者認為如果簡單粗暴的與學生說,現在是政治課,不是物理實驗的“延續課1效果一定會適得其反。于是決定改變教學策略,先向學生發問:“大家今天的實驗課所驗證的內容是什么?”學生異口同聲的說:“牛頓第二動力定律尸又問:“哪位同學做得特別好戶同學們一致說,物理課代表做得最好。繼續發問:“大家想一想他為什么做得最好?”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了很多原因。筆者隨后進行了一下簡單的總結,認真細致、遵循實驗規則、并在此基礎上認真動了腦筋。于是馬上抓住時機:“其實物理課代表己經把我們本課將要學習的哲學內容成功地運用到了物理實踐中去了!”“認真細致、遵循實驗規則”就是要遵循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在此基礎上認真動了腦筋”也是規律原理的方法論之一,即在尊重客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大家想不想知道哲學上所講的“規律”是什么?它有哪些具體內容?這樣三言兩語便把學生對物理實驗的熱情轉移到了政治課上來,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腳踩西瓜皮”,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現在我們提高教學效果的主要途徑是填鴨式的教學,并讓學生進行反復練習、操練,搞題海戰術。這種反復練習、操練式的學習過程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反復的練習也有效果,它的效果主要是發展學生的基本技能.而對發展學生高層次的思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及解決開放性的問題,沒有顯著的效果,有時甚至是負面效果,如果是在不良的情況下過度練習,就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反復的練習休現在“熟”上,有句話叫“熟能生巧”,但過度的練習會“熟能生厭”,這種學習不是我們講的有效學習,我們講的有效學習是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講必修1第三單元第七課《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它分配方式并存》這一課題時,在鞏固新課環節,在過去的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小張是一個廚師,被解某聘用,到其所開“同心飯店”工作,小張被聘用后,每月工資1400元,小張得到的工資屬于?a、按勞動要素分配b、按技術要素分配c、按資本要素分配d,按管理要素分配。學生也能很快選出正確選擇.但學生做完了,只是被動地記憶知識,可能過幾天就會忘記了。所以在本節課的鞏固新課環節筆者重新設計了一組生活情境:讓學生判斷老趙一家的收入各屬于哪一種分配方式,這組材料中,老趙是農民、他的妻子是個體戶、他們的兒子是水電局的工程師,還利用業余時間炒股、他們的女兒是國有企業的技術員,還在私營企業兼職做技術顧問、他的母、親出租房子。進行這樣的設計,我的思考是,課程生活也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通過還原生活,讓學生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出發,引發學生對生活經歷回顧,讓學生感覺自己的生活與身邊的人和事,引導學生對熟視無睹的生活的注意,這樣學生所生成的知識是鮮活的,生動的,因而他的記憶也是長久的。
現在提倡導的另一種學習是探索、自主的、研究性的學習,它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心理學。這種探索性的學習,它的效果就是發展學生高層次的思維。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學習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很有效果.有效學習主要是指學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學習,這也是我們要著重發展的學生的學習活動.當然,部分學習中的練習還是必要和重要的,并不是說不需練習,而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創新性學習。
那么如何發展學生創新性學習,進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益,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經驗。高中政治課的學習要建立在學生己有經驗的基礎上。經驗是進行有效學習的基礎,它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把書本知識與學生生活中接觸到活生生的事例結合起來,讓學生們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休會、理解書本上的各種概念、理論,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廟覺到所學知識與生活的關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更容易地使這些書本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思想認識。
如在講必修1第一課第一框《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中的“貨幣的職能”時,可以就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貨幣的場面進行分析。如開運動會了,班長與生活委員去為班級制作條幅,在百貨大樓中發現各式的條幅標價不一,有120、150元、200元的,后來發現150元的較為合適。但后發現兩個人僅帶80元錢,恰好語文老師經過,于是班長向語文老師借了100元錢,后將150元交給了制作商買回了條幅.問在這一過程中,“條幅標價的120元、150元、200元;向語文老師借的100元錢,將150元交給制作商買回條幅”各代表貨幣的什么職能?這樣就一改過去簡單直白的課堂教學,使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做到有機的結合,提高了效率。
2.思考勤。有效學習就是激勵學生勤于思考,提倡學生自主地思考。思考是教學的核心問題,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備課的時候設計好一系列的問題,授課過程中,通過問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去思考問題,甚至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探究問題,學生在探究中,就可以根據自己己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構建新知識。這樣經過學生思考、探究所達到的學習效果,比老師自問自答、填鴨式的教學效果有效得多。
在講授必修3第六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時,教材在編寫時僅就“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兩個方面證明了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這時就可以讓同學們多思考我國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文化能夠休現這一基本特征。如中國樣式繁多的瓷器、各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其中就有我們東北的“二人轉”)、各地的風俗習慣等,真是不勝枚舉,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3.理論聯系重大時事。政治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自己顯著的特點,即理論性強,抽象思維重,但又與的大政方針及重大時事結合得非常緊密。每年都會發生許多重大事件,雖然學生們也較為關注,但關注特點是持續時間短、深度挖掘少,很難與所學知識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時就需要教師加強引導,使其活學活用,提高效率。
如今年7月5日烏魯木齊發生了“打、砸、搶、燒”嚴重暴力事件,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損失。同學們剛聽這一消息時真是“義憤填膺”,紛紛譴責該事件的策劃者。這時教師就應當“趁熱打鐵”,迅速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找到中央新聞媒體關于此事的報道,在政治課上給同學們觀看。目的有三:首先認清事件的原委,其次考慮如果該事件在高考中出現,我們應當從哪些角度給予解答,最后結合本地—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地區特色大膽給州提幾點“鞏固民族團結、促進民族繁榮”的措施。如果處理得當,教材中有關“民族和宗教”的知識點,就會牢牢地刻在學生的心底。
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著眼于自己教學行為的改進,持續地追問“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通過自己對教育教學活動的自我覺察,來達到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效能。
例如,我們可以對每份教過的教案,進行認真的回顧并診斷,開出教與學的“病歷”,并且對這些“病歷進行分析、交流,最后發現并提出解決這些教學“病歷”的對策。如我們延邊二中的教案后面有“教學后記”這一環節,教師如實填寫,養成習慣,時間久了,自然會形成適合自己的有效教學方法。
又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時我們還可以利用進修、觀摩、交流等渠道多聽其他教師的課,并爭取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學習他們的教學思想,分析他們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么要這樣組織課堂教學,同時與自己的課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名家名師的教學藝術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