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肩負著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任。針對當代大學生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思想現狀,在該課程導論的教學中進行追本溯源,可起事半功倍之效。一方面,“追本”以幫助學生準確認識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與實踐性;另一方面,“溯源”以幫助學生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開放性,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從而在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過程中,切實提高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
用馬克思主義武裝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也是大學生成人成才的內在要求。長期以來,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實效性一直備受關注,2005年開始實施的高校思想理論課新方案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進行了全新整合,加強了教材體系建設,為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而要將這教材體系優勢轉化為現實的教育實效,筆者認為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過程中,追本溯源,可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切實感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從而自覺的接受馬克思主義,這不僅有利于切實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效果,而且能夠使馬克思主義真正深人當代大學生心中,成為其行動的指南。
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教育肩負著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增強抵制錯誤思潮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侵蝕能力的特殊任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群中的核心課程,在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門“對馬克思主義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內在邏輯聯系的、具有整體性的理論進行概述,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基本理論、基本范疇進行教學的課程。”在新設置的課程體系中,《原理》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它關系到“當代大學生如何正確學習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大問題”。因此,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過程中,尤其在《原理》導論教學過程中,進行追本溯源,有利于突出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整體性特征,有利于構建適應當代大學生思想健康成長的客觀需要、反映并體現教材體系精神實質和基本理論的教學體系;構建能夠體現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經典與現代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融理論、歷史、現實為一體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體系。
當前在校大學生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種思潮同時涌來,一些腐朽的思想通過網絡向大學生全面滲透,許多大學生容易產生思想上的困惑,甚至出現一些錯誤的認識。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大學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大學生首先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這使他們普遍出現重專業技能,輕人文素養;重專業證書考核訓練,輕政治思想熏陶;重應用理淪,輕基本理論的傾向。一些學生把《原理》當作一門無用的課程,只為應付考試而被動地學習。這樣,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馬克思主義原理,就被這種馬克思主義無用論消解了它本應發揮的重要作用。
在《原理》導論教學過程中進行追本溯源,不僅可以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結合起來,還有助于啟迪當代大學生人生價值追求的時代思考;既可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又提高其政治理論素養,使其真正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邏輯與歷史、理論與實踐、真理與價值相結合的理論品質和科學精神。在《原理》導論教學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作追本溯源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過程中,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革命性,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指導意義,充分顯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
追本,就是在《原理》導論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一起追尋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足跡,使其領略到馬克思主義形成的歷史之本;就是回到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時代,關注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過程,從而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什么是馬克思主義。追本在于突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和現實時代性,澄清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用”的錯誤認識,使學生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真啼,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任何理論的產生都離不開特定的歷史條件,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的歷史之本,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歷史現實。馬克思主義是解決現實歷史問題的理論體系,是為改變現實世界服務的。正如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一生都在致力于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就是從現實歷史中得到的,并用來指導改變現實世界實踐活動的科學理論。恩格斯指出:“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考察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歷史現實,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實質,感受馬克思主義面向現實的理論價值。
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19世紀,當時西歐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發展。英、法,德等國已經或正在實現產業革命,力和科學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這一時期,產業無產階級已經覺醒,正在認識到自己的階級利益,開始了由自在階級向自為階級的轉變。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已經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覺醒中的無產階級需要指導自己行動的革命理論。馬克思恩格斯積極投身于現實的工人政治斗爭運動,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為無產階級改造世界的斗爭提供思想武器。正如馬克思指出:“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產生與發展始終基于對現實社會問題的深人研究。在1842-1843年間,作為《萊茵報》的,面對萊茵省議會關于林木盜竊和地產析分的討論,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之所以感到這是難事,馬克思說:“我學的專業本來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學和歷史之次當作輔助學科來研究。可見,這“難事”之難是由于當時馬克思缺少對經濟問題的研究,而難以對涉及物質利益的爭論發表意見。于是,馬克思轉向對經濟學的研究,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敘說了他的經濟學研究歷程:“我在巴黎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后來因基佐先生下令驅逐移居布魯塞爾,在那里繼續進行研究。這期間馬克思完成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和《關于費爾巴哈提綱》,與恩格斯合著了《神圣家族》。馬克思從經濟角度,通過異化勞動理論,批判私有制度,指明無產階級的歷史作用,從現實出發找到了理解歷史發展的鑰匙,把力的發展與歷史的進步聯系起來,揭示了力與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發展這一歷史運動的根本規律。馬克思說:“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經得到就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中發生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關系。這些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馬克思這里表達的正是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向學生介紹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過程,分析馬克思這段經典表述,可以使學生明白,馬克思轉向經濟學的研究是針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而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同他的經濟學研究息息相關。這不僅表明馬克思主義絕不是純學理式的空洞理論,具有鮮明的現實性;而且表明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的體系,具有整體性的特色,必須從整體上才能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這種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現實之本的追述,有利于學生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現實性的理解,便于其從整體性的角度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革命性。
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是理論家,更是革命活動家。1846年起,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組織和參與了一系列工人組織,在工人中傳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并共同為者同盟起草綱領—《宣言》。1864年第一國際成立,馬克思為其起草了《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許多重要文件,并為之制定了斗爭綱領、斗爭策略和組織原則。在第一國際存在的整個時期,他始終是它的領袖與靈魂。1871年,巴黎無產階級舉行起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馬克思通過各種渠道與公社保持聯系,為公社出謀獻策,并且親自寫信宣傳公社的意義,號召支持公社的事業。馬克思一生的革命實踐,都是為了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就這樣從19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半個世紀的歷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始終處于國際運動斗爭的前沿,積極參與并領導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斗爭。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參加現實的革命斗爭中產生的。導論教學中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現實革命斗爭經歷的介紹,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是對現實的無產階級斗爭的理論總結,是指導無產階級斗爭的理論武器,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學說,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在《原理》導論教學中的溯源,就是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追尋其理論的歷史傳承,在理論傳承中展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革命性創新,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
在《原理》導論教學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理論溯源,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文化遺產的批判繼承與創新緊密結合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材理論體系包括三個層次:首先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理論特征。其次是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結論,涵蓋了關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資本主義本質、資本主義關系實質、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等理論。再次是社會主義理論以及對社會的展望。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組成部分,都是批判繼承與理論創新相結合的典范。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對人類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從自然科學的進程看,近代以來,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給哲學的世界統一性提供了自然科學證明。恩格斯指出:“由于這三大發現和自然科學的其它巨大進步,我們現在不僅能夠說明自然界中各個領域內的過程之間的聯系,而且總的說來也能說明各個領域之間的聯系了,這樣,我們就能夠依靠經驗自然科學本身所提供的事實,以近乎系統的形式描繪出一幅自然界聯系的清晰圖畫。自然科學的這些巨大發展,為馬克思主義準確地揭示世界發展的一般規律提供了堅實的自然科學理論基礎。
在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時代,社會科學理論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哲學上有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有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階級斗爭學說;經濟學上有資產階級經濟學說;社會主義理論方面,有三大空想社會主義學說。所有這些社會科學理論為馬克思主義的創立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
馬克思在青年時期曾經是黑格爾學說的追隨者,通過對黑格爾學說的深入研究,他發現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矛盾。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都是它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創立了唯物辯證法。恩格斯指出:“黑格爾不是簡單地被放在一邊,恰恰相反,上面所闡述的他的革命方面即辯證方法被接過來了。“我們重新唯物地把我們頭腦中的概念看作現實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現實事物看作絕對概念的某一階段的反映……這樣,概念的辯證法本身就變成只是實現世界的辯證運動的自覺的反映,從而黑格爾的辯證法就被倒轉過來了。黑格爾從哲學上第一次認證了世界的統一性,他關于發展的思想,關于主觀能動性的思想,關于歷史與邏輯統一的思想,都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準備。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法的思想是對黑格爾哲學思想的批判繼承。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是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繼承與發展。恩格斯指出:“在我們的狂鋇時期,費爾巴哈給我們的影響比黑格爾以后的任何其他哲學家都大”。馬克思就是從接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開始,實現哲學視域的轉變,確立科學實踐觀,摒棄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物質生活本身。馬克思從社會生活本身去理解社會歷史,揭示社會發展規律。正如恩格斯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由此,同學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沒有黑格爾辯證法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沒有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當然,如果沒有馬克思恩格斯對這些理論的創造性發展,就是有了黑格爾辯證法,有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也不會有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經濟學方面,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是對大衛·李嘉圖、亞當·斯密勞動價值論的批判繼承。沒有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準備,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而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與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構想,都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準備。沒有三大空想社會主義,就不會有科學理論。
總而言之,在《原理》導論教學中,向大學生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淵源,使其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傳承,從中感受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歷史傳承中的偉大創新,顯示馬克思主義理論面向現實的科學性。這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充分感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偉大與科學,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當作自己行動的指南,堅定馬克思主義理論信念。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