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體現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在這一核心理念的指導下新課標在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資源開發等各方面體現了批判、繼承、創新、發展,與1996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相比,有以下特。
《舊課標》在序言中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中心內容,……使其成為具有很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新課標》在課程性質中這樣闡述:“高中思想政治課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觀點教育,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常識為基本內容,引導學生……逐步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
兩個課標都堅持了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但從實現途徑看《舊課標》仍是以學科知識為核,導致在教學中仍是以知識的講授和學習為中心,政治思想素質的提高這個根本目標的實現就會大打折扣。《新課標》堅持了新課程的價值觀,在課程目標、結構、內容、實施、評價、資源開發等方面有了質的飛躍,特別是三維目標的提出,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知識與能力,更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探究和實踐的過程,在過程中體驗生活、建構知識,形成能力,升華素質。這就為學生政治思想素質的提高找到了一條通道。雖然這還要受到課堂教學、教師素質、資源開發、課程評價等因素的制約。
《舊課標》只是在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中提出了每年級的教學目標,仍是過于強調對知識的識記、理解、應用,課程目標仍存在睦知識傾向。《新課標》在課程目標的闡述中首先細化,提出了總目標一分類目標一內容目標三個層次;其次在三類目標中體現了三維目標,特別是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在“提示與建議中”提出了大量應用“演示、討論、撰文、活動、講演、模仿”等要求,表明十分注重過程與方法目標。但筆者認為,新課標在總目標和分類目標中沒有明確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應該是一個缺陷。
《舊課標》注重了知識內容的完整性、固定性,高中三年分別講述經濟常識、哲學常識和政治常識的有關知識。《新課標》指出“本課程采取模塊式的組織形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各課程模塊的內容相對獨立,實行學分管理。”必修內容分為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四個板塊,選修課程分為科學社會主義常識、經濟學常識、和國際組織常識、科學思維常識、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六個板塊。模塊化、選擇性、學分制是這一次新課程的—個亮點,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課程結構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的目標。這種課程結構的設置對教學組織、教師素質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舊課標》在注重知識系統化的同時,也存在著課程內容“難、繁、偏、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脫離學生經驗的問題。《新課標》指出:“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各種生活關切”,“新課標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發展的要求把理論觀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體之中,建構各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從必修內容目標和提示建議看,關注學生實際關注社會生活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對于引導學生經歷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建構知識,提高素質,奠定了基礎。但也存在著知識被淡化,知識不系統不完整的問題,這同樣對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1.關于學習方式的變化。《舊課標》在學習方式上仍是以知識的學習和接受為中心,雖然也提到了其它的學習方式,如“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加社會服務等活動”,但是非常有限。《新課標》指出:“本課程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文明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引導學生由“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向“主動參與,樂于參與,勤于參與”轉變。
2.關于教學方式的變化。《舊課標》中指出了教學的三個原則,即“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堅持知識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的教育原則,提倡啟發式的教學原則”。這些教學原則仍然存在以教師為主,知識為主的傾向。在《新課標》中雖然堅持這些原則,但明確提出“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這就是主張把教學看作“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過程”,即“重結論更重過程”,“關注人”,“體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作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這些教學新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學方式必須突破單一的“授——受”方式,向“以問題的解決和學生知識主動建構的方式轉化,體現參與、合作、體驗、探究等特點”。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己估”的過程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的過程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
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為本次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素質教育能否深入推進的關鍵因素。對一線的教師來說,如何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個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舊課標》指出:“學習評價是為確認學生學習進度和學習水平或行為的轉變,以及教師教學的效果,為調節控制教學過程提供決策的依據。”《新課標》指出:“要改變過分注重適應性和單一的紙筆測驗的評價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建立能夠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評價機制”,“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主張學生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用開放的教學評價方式,對學生能力的發展給予肯定性評價,把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的評價放在突出位置”。這種評價方式有利于師生共同發展,有利于實踐素質教育。但目前的問題是高中的教學仍受高考指揮棒的指揮,因此課程評價理念不僅需要教師轉變,更是學校的事,整個社會的事。
《舊課標》沒有明確的課程資源的概念。《新課標》指出:“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編制、實施和評價等各個課程發展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豐富拓展課程資源,主動開發課程資源”。這里體現的理念是教學的過程不只是忠實而有效傳遞課程的過程,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在教學上,教師不是簡單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師生要共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這就要求—線的教師要樹立大教育觀、大教學觀,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性質更要求教學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學生要在課堂中學習更要在社會中生活中學習。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如本文内容无法直接解决您的问题,可以联系在线人员,有针对性的解决您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