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大學培養的人才是思想政治素質與專業能力的統一。思想政治素質包括獲得他人好評的能力、追求生活的決策能力、畫出人生意義的能力以及服務社會的道德意識。大學應該構建大思政教育體系,大力進行世界圖景教育、改革現行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與專業配合形成全面發展的人,從而達到大學教育的完美實現。
“風雨潤桃李,黑白畫春秋”,有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社會發展是必要的甚至是舉足輕重的;也有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不過是維護統治的工具,是既得利益者的吹鼓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教育有必要嗎?怎么根據思政教育發展大學教育?下面,讓我們共同研究一下這些問題。
眾所周知,大學是人才的地。大學要人才首先必須明確什么是人才。一般認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這個定義強調了人才的智力屬性,但是作為人才的定義明顯不足。要了解什么是人才,還必須先了解什么是人。人才是從人的概念生發出來的。生命是宇宙的一種特殊現象,生命是一種有目的的追求自身價值的存在。人作為生命要履行生命的責任,他有生存、安全、愛自我實現等等基本需要。生命是人的本質,在人的生活中,如果去掉了生命的絕對命令,那么人就不成其為人。追求生命的意義有不同的途徑,這個途徑,就是人才。因此,人才是人生價值的最高境界。在我們看來,人才既是具有一定的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專業知識的人,更是具有一定的處理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關系的專業知識的人。人才應該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杰出能手,他應該具有超強的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獲得物質利益的能力,這是傳統的專業教育的內涵。從處理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關系的專業知識方面看,又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談。
人才要追求屬于自己的東西,首先要明白什么應該是屬于自己的東西,這就歸結為一種人生意義的追問。那么,什么是世界的本質與人生的真諦?如何破解生死之謎?對這些基本的人生問題的回答,不是傳統專業教育能夠承載的。這作為一種潛在的背景制約著人的創造性,是人才的基礎內涵。這種能力,可以稱之為回答人生基本問題,讓人生價值得到樹立的能力。
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資源,作為人,無論他是領袖名人還是凡夫俗子,都是珍貴資源的結晶體。對于一個做衛生的老太太,富翁可能不把他看成資源。但是,這個做衛生的老太太可能握有一張選票、可能忠心耿耿幫富翁守護財產、可能窺探富翁腐敗的證據……,也就是說,做衛生的老太太也是一種極大的資源。要挖掘各種資源,除了能夠用自己的資源和別人進行交換以外,也需要得到他人的積極評價,這樣才能使人讓渡資源(這個資源對讓渡人可能是無意義的),而這又需要樹立自己的人文形象。樹立良好的人文形象,需要專業本領、需要尋找生命意義與價值的能力以及誠實的人格魅力。人尋找生命意義與價值的能力也可以稱之為畫出人生價值的能力。
人在提出各種生命的目的后,他需要進行各種決策為目的畫圓,例如,他可能需要說服姨媽和他共同投資;或者需要確定計策、壓制各種反對實力取得政治斗爭勝利;或者需要采取巧妙手段、壓制情敵取得女朋友的青睞;或者需要進行調查研究、確定市場情況、推出營銷策略,這些,都需要了解物的聯系與生命規律,并由此形成創造性的方法,這可以稱之為獲取人生價值的人文能力。
人是一種目的性存在,人在追求自己的目的時呈現出千姿百態、高低不同的各種方式,而這些不同的方式與人的自利性互相支持,形成了人與人矛盾沖突的根源。更加重要的是,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服務于經濟基礎,因此,思想政治必然為統治階級服務,甚至思想政治教育在歷史上經常成為統治階級奴役人民的工具。為經濟基礎服務無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承載的。它要提出社會理想,論證社會理想的歷史合理性并且以此為基礎樹立道德標準與法律標準,再運用教育規律內化為人的心理結構。這種能力,可以稱之為保障人生價值的能力。
上述所說四種能力,統稱為人文能力。可見,人文能力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靈魂,專業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骨骼。如果缺少了人文能力教育,那么大學生可能沒有動力、沒有方向、沒有快樂、沒有堅守、從而沒有創造性;如果缺少了專業教育,那么大學生沒有實際能力,社會文明無法繼承與發展,人停留于純粹感性階段,人會逐漸成為與低等生物類似的存在。著名教育家紐曼說:“如果一定要為大學課程制定一個實際的目的的話,那么這個目的就是要為社會培養良好成員。”大學教育的目的無疑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傳統專業教育當然是不夠的。
一般認為,思想政治的本質是政治,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這是思想政治本質上的一元論觀點;還有的認為思想政治的本質是協調人與人的關系與維護統治,這被理論界俗稱為思想政治的二元論。眾所周知,我國傳統歷史是非常重視對國民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從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以后的歷代以儒家為基礎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再到宋代程朱理學以及元明清的極力推行儒家,封建王朝的歷史可以說整個是一部對國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而這個教育又基本以儒家思想為典范。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質究竟是維護統治還是協調關系奔向共同目標?
思想政治的本質是政治,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是統治階級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產生的一種方向性、規范性教育,是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強行推出的一種強制性教育。這種觀點深刻的看到了思想政治的階級本質,看到其產生具有一定的“原罪”性質,是奴隸主、封建地主、資產階級為了本階級的利益而制造的一種帶有愚民性質的教育。然而,奴隸主、封建地主、資產階級又是怎樣產生的?是力與關系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這個從宏觀的意義上來說當然是正確的。但是歷史無論何時都是人選擇的結果,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因此從思想政治的起源的意義上講,其“原罪”的產生也離不開人的選擇,也是一種文化的必然結果,也以世界圖景作為指導,也具有歷史的必然性。所以,思想政治的最終本質不是政治,而應該是人,是人的哲學。這是因為,無論是什么階級,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世界圖景,就有相應的價值觀、人生觀,從這個角度,這個階級的產生是世界圖景的結果,然后社會又圍繞這種世界圖景運轉。所以,思想政治的表面基礎是政治,是統治,實際的真正的基礎還是人,是人的世界圖景。所以,我們不主張思想政治的本質是政治的一元論,也不主張思想政治的是本質是統治與人的生活的二元論,我們主張思想政治的本質是人的世界圖景的一元論。
思想政治的本質是人,所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人為本。具體說來,應該針對以上所說四個方面進行思想政治系統工程建設,建立大學科群與大教學隊伍。首先是重編思政教材,添加與上述四個方面所說的相關內容。以《馬原》教材為例,應該說,原理中得哲學部分對于世界的起源,世界的最一般的規律,世界是否有神,人死后是否有另外的世界,靈魂與肉體的關系如何等都要進行回答,奇怪的是,現行教材竟然對這些問題都視而不見。這樣又怎么能夠攪動學生心靈的底層,與他們產生心靈的共鳴?
其次是重視世界圖景構建。信仰,是對于精神事物的堅定的思想感情,包括對圣賢的主張、主義、或對神的信服和尊崇,或對道德遵從,對于真實生活的熱望等,把他們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是人對生命的再創造。人是有死的存在,人是一種從世界尋找永恒的價值的存在,在理解了生死之謎,創造了理想世界的圖景后,人的心靈的深層結構得以形成,人由此安身立命,在此基礎上才能樹立堅定的信仰。樹立了堅定的信仰其他一切思想政治素質樹立才有良好的基礎。
第三是與專業課與其他人文課程配合,重視對于生命意義的開發,培養學生發現生命價值的能力,培養學生根據他人心理規律,進行決策取得自己利益的能力,從而形成統一的大學教育體系。對于人而言,他要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這需要勞動,因此需要培養專業本領;他需要社會協作,因此,他要改革關系,規范自身行為;問題是,人生的意義還不是設定的,需要人自己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就應該培養學生發現與創造生命意義的能力,或者叫做“畫人”能力。這樣,一個大學生就變成了一個有解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矛盾的人、變成了一個懂得人生價值并且能夠發現與創造人生價值的人、變成了一個遵守社會規范、奉獻社會的人,也就是說變成了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從而實現了大學發展的本質。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