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職業指導是就業指導工作的延伸和發展。為了提高地方院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和就業質量,就業指導應向職業指導轉變。地方高校應從理念、知識、技能三個層面來明確大學生職業指導的內容,實施市場化、專業化、個性化的指導,提高大學生職業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高校職業指導主要是指教育者運用科學的技術和方法,根據學生個人特征和社會需要,“進行職業觀教育、職業選擇分析、職業心理分析、職業生涯設計的過程,幫助學生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以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學生個人、學校和社會的和諧發展。”[1]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或限于辦學積淀、或限于區位劣勢、或限于教學軟、硬件基礎等問題,大學生就業工作較之其他類型高校更是挑戰重重。因而,地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應向職業指導轉變,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就業質量。
職業指導就像是學校和社會之間的一個紐帶,把二者緊密地聯系起來。著力進行職業指導,可以讓學生了解社會,主動適應社會需求,提高自身素質。通過職業指導,學校可以了解社會人力資源的需求,按照社會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培養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增強學校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針對性。多年以來,大學生一直以社會“精英”為自己定位,在求職擇業時,眼光自然會盯著高職、高薪、高社會聲望的工作。但隨著社會大背景的變化,學生的就業標準以及社會對人才的評價還沒有實現真正的“大眾化轉型”。職業指導工作就是要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職業觀、人才觀和價值觀,通過社會背景和現狀的分析,幫助大學生了解目前的就業形勢、崗位需求,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將學校教育和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圍繞需求來提升素質和能力。
“職業指導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職業社會,消除職業選擇與職業發展困惑,協助大學生科學進行生涯規劃,及早了解職業所要求的素養。”[2]眾所周知,職業的種類不一,學生所學的專業并不代表他今后從事的職業,不同的職業,對職業人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素質、意志品質通用技能等都有不同的要求,有的還有獨特的要求。如對教師這一職業,要求從業者具有良好的記憶力、敏銳的洞察力、思維能力等;商品銷售最大的特點在于把握商業機會,從事此項工作的人,要有很好的洞察力、親和力、性格要機敏,處事要靈活;對會計、統計的要求則是認真細致、一絲不茍,有較強的計算能力….學生只有及早認識職業要求,才不會只憑自己的感覺去從事,盲目應對,只有了解了職業特點和要求,才能對照自身的素質條件,積極準備,為一種社會所需要而自己又能勝任的職業而付出努力,有所成就。
“美學家卡希爾曾說:認識自我是哲學探索的最高層面。人最難認識和發現的就是自我。”[3]每一個大學生都有獨特的興趣、性格、能力和價值觀,如果不指導他們使用標準的測評和非正式評估工具,有關認識自我的四個核心問題:“喜歡做什么?適合做什么?能做什么?最看重什么?”就無法清晰的呈現在他們的思維中。況且,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伯樂或者具備認識自我的本領,這時就應該借助于職業指導。通過職業指導教育的幫助,可以使大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并掌握自己的人格特質,更好地針對崗位需求,人職匹配地設計自己較為理想的職業路徑。而且,有效的職業指導,能夠幫助大學生較為準確地了進行職業探索,較為準確地認識所選擇職業的特點、職業的素質要求,使學生認清形勢,找準不足,明確努力方向。
職業指導的領域是包括學校在內的整個社會,高校職業指導主要是指教育者運用科學的技術和方法,根據學生個人特征和社會需要,進行職業觀教育、職業選擇分析、職業心理分析、職業生涯設計的過程,幫助學生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以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學生個人、學校和社會的和諧發展。[4]
理念引導是進行職業指導的前提。職業觀的培養應該是大學生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而職業觀的形成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就業,還是考研、出國,不是到畢業時才決定的,往往是大學生幾年準備和努力的結果。職業指導的首要內容就是要使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職業,認識社會,通過開展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和職業意識教育,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研究領域及服務范圍,職業指導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職業觀的指導,應引導學生在樹立職業理想的時候也要符合社會需求,堅持正確的職業導向,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職業觀的前提下確定職業理想。
學的燈塔,那么職業知識的傳授和指導就是職業指導的基礎。長期以來,部分學生因對具體目標職業缺乏詳細了解,在擇業的過程中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給自身、用人單位及社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職業指導應指導學生了解我國總體的就業形勢,了解職業的種類和分類,專業與職業的關系,使學生充分了解全國性的職業政策和主要就業途徑;指導學生認識了解目標需求形勢、崗位職業素養要求、供需信息發布及查詢、目標職業的發展趨勢等。只有讓學生認識和了解職業知識,并以此為基礎,才能對個人職業目標進行綜合評估、設計和選擇。
進行職業技能指導的目的是提高學生應對目標職業的就業競爭意識和能力。一是個人形象設計技能的輔導,以幫助學生完善個人職業形象,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為目的。主要是教會學生基本的職業禮儀和職業形象設計要素,從而進行自我職業形象設計,以給用人單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二是職業素養的訓練,每一類職業素養的構成都有著不同要求,地方高校應結合自身的辦學定位和市場需求,對照職業資格要求,指導學生比較該職業群中各種職業的社會價值、工作性質、工作條件發展前景等外在要求,并比較職業崗位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與自身具備條件的相符程度的內在規范,明確訓練途徑與載體。三是職業道德的養成,通過工作責任感、規范意識、質量意識以及服務意識的指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增強融合意識,增強溝通能力,增強職業適應性。
職業生涯專指個體職業發展的歷程,一般是指人們一生中所從事的職業和所走過的職業生活的歷程。因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成為大學生職業指導的核心內容。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人對自己所要從事的職業、要去的工作組織、在職業發展上要達到的高度等作出規劃和設計,并為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而積累知識、開發技能的過程。[6]其最大的價值即在幫助將要踏上生涯探索之路的大學生形成生涯規劃的藍圖。因而,地方高校更應著眼于指導學生按照生涯規劃理論,從認識自我,職業探索,職業決策、評估與監控等方面設計職業路徑。
最大限度地通過職業指導幫助大學生實現充分就業是職業指導工作的最終價值追求與核心任務,加快職業指導的專業化、個性化、市場化進程,突出實踐性、互動性和主體性是地方高校職業指導的基本策略。
職業指導專業化是指制定專業化標準、配備專業水準的職業指導人員和專業化的管理制度和規范,使用專業化的工具,保證職業指導的專業化水平[7]。高校開展職業指導,就是要為大學生提供職業政策指導、職業觀念指導、職業規劃指導、擇業心理咨詢、個人特征評價和需求信息指導等,而這些指導內容的開展需要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教師、專家或獲得職業指導師資格的人員進行指導,否則為學生提供的職業指導效果不理想,甚至影響學生的成功擇業,因而高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的專兼職的職業指導隊伍尤為重要。此外,當前地方高(下轉第60頁)(上接第57頁)校職業指導形式大多局限于單純的理論授課,講座灌輸,校園宣講等方面,學生被動接受多,主動實踐少。因而,應從學生個性的塑造、潛能的開發和創業、創新能力的引導、職業能力測試和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突出實踐性,加強針對性。
一對一的個別咨詢不僅是廣大學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學校增強學生就業力的重要手段。地方院校開展大學生職業指導應有針對性并具個性化,對表現一般的普通學生、優秀學生、學習后進生、貧困生以及有過違紀的學生、有輕微心理問題的學生應結合他們具體的情況采取不同方式的職業指導,盡可能符合他們的實際指導需求,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排除疑慮,增強信心,堅定信念。應注重解決學生的職業問題轉移到了注重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上,將生涯規劃引向個體連續的生涯發展上,并且不斷融入到個體的自我發展進程、角色發展的進程中,直至擴展到終身發展的領域和范圍。[8]同時,個性化的職業指導有助于職業指導人員更為全面的了解學生,增進師生溝通,提高職業指導工作的互動性和針對性。
職業指導是社會系統工程,除了學校和學生本人的參與外,離不開社會、家庭的共同關注。職業指導市場化無疑要求職業指導工作要主動與市場實現無縫對接,實現職業指導與學生就業的零距離。高等學校要從學校的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和職業指導從市場出發,圍繞市場的需求調整學校的職業指導的行為選擇方向、目標和具體的工作安排,充分利用和挖掘社會資源,應走入人才市場加強與企事業用人單位的聯系和合作,及時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同時應加強與相關部門的聯系,獲得的政策支持和經費支持;再者還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聯系,得到家長的認可和配合,突出學生、家長的主體性和市場變化的主體地位,廣泛調動,全員行動,提高職業指導的質量和水平。
[3]郭寶亮等.職業指導發展與大學生充分就業[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7(2):244.
[4]韓同吉等.試論高校職業指導的開展與推動[j].青少年生涯輔導,2009(8):413.
[5]范澤瑛等.試論高校學生職業指導的方法和內容[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6):207.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