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課堂美術教學最早見于1902年,由兩江總督張之洞仿照日本東京高等師范,改造南京文昌書院為三江師范,這是我國最早設立的第一所高等師范學堂。張之洞在《癸卯學制》中以三江師范為實驗和咨詢基地,在各級各類學校中設立圖畫、手工等美術課,并指出:“習圖畫者,當就實物模型圖譜,教習在畫,俾得練習意匠,兼講用器畫之大要。以備他日繪畫地圖、機器圖及講求各項實業之初基。凡教圖畫者,以位置形狀濃淡得宜為主,時使學生以自己之意匠為圖稿,并應便宜授以渲染彩色之法。”此目的除了增進學生的藝術素養外,明顯地將美術的技能與科學、社會實業聯系在一起,強調美術的社會實用功能。學校美術教育的形成,結束了千百年來形成的封建式的課徒教學模式。在昏庸腐敗的清末,《癸卯學制》所設計的學校美術教育的藍圖未能得到很好的實施,至于學生課業評價和考試制度更未留下多少可考資料。但是《癸卯學制》為辛亥革命之后的美術教育奠定了基礎。1912年民國成立后,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把美學和科學看成是“養成國民實力的兩大工具”,提出了“教育上應特別注意美術”,從1912年到1918年國內相繼建立了十多所設有圖畫手工科的高等院校和美術專門院校。但是,由于我國高校美術專業課程的獨特性,決定了其課程的評價標準和學生課業考試模式有別于所有其他專業。
開辦新學以來的我國高等美術教育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等方面,主要借鑒西歐和東洋的經驗,諸方面還不完善,但也有仁人志士不懈努力,為新中國的美術教育奠定了基礎。1932年徐悲鴻先生在《新七法》中闡述了他對繪畫造型的觀點,可以說是當時比較完備的學生課業評價標準。新七法按排序為:1.位置得本文由論文聯盟集整理宜;2.比例正確;3.黑白分明;4.動態天然;5.輕重和諧;6.性格畢觀;7.傳神阿堵。徐悲鴻新七法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精確的造型能力和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這些觀點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有指導和借鑒意義。50年代中期,我國高等美術教育全盤借鑒前蘇聯模式,繪畫教學奉“契斯恰柯夫教學法”為準繩。前蘇聯美術教育家謝羅夫說:“契斯恰柯夫體系”首先是建立在素描過程應當是自覺的過程這一點上。他說過,畫素描就意味著判斷。他的一個著名的原理是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標志著一個比較嚴格的科學方法,同那些缺乏系統的、從趣味出發的素描相對立。從確定一般的比例和動態開始,直到刻畫形體的細枝末節為止。謝羅夫又說:“如果從現實主義素描中把明暗問題除外,那就違背現實生活的感受規律,也就是說,把現實主義素描變成了抽象的結構圖式。”用這種觀念去表現對象的全部特征:比例、動態、解剖結構、體積、空間、質感等,其最終的目的是達到徹底的“肖似”。在我國確立走現實主義道路的大前提下,“契斯恰柯夫教學法”的引進,在當時具有壓倒一切的引領和規定作用。因此“肖似”就成了50年代中期到文革前高校美術專業學生課業成績評價的最高標準,包括以寫意為主的中國人物畫中也增加素描成分,以像與不像、準確與不準確來評品課業。這一時期,在高校美術專業的教學體系中參照前蘇聯的模式,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地規定了一個模式,那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忠實、扎實地表現客觀現實的能力。甚至跟前蘇聯斷交后的一段時期,仍然保持這一特色。每個階段的考試要求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像與不像,形體的準確與否。8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高等美術教育也逐漸摸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從藝術教育的角度來說,淡化了前蘇聯的影響,國人開始比較冷靜地、有選擇地面對世界眾多優秀的美術遺產,同時將側重點放在如何在借鑒外來因素的基礎上使我國的民族性的因素得以發揚光大。所以,從課程設置上看,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面更加廣闊,教學目的從單純的技能培養轉移到素質教育方面。近年來,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新增了一大批高等院校和職業技術學校,為了給社會和企事業單位輸送高層次的美術和設計人才,在絕大部分院校設置有美術或藝術設計專業,與美術相關的專業門類層出不窮,招生量之大和從教者之多,達到了空前的境地。各院校在各自的層次上,紛紛調整辦學定位,從80年代的純藝術的精英教育,轉向面向基層、面向社會的大眾化的實用性人才培養方向。由于專業方向的細化和學生數量的增多,必須建立一整套適合各專業的課業評價標準和考試模式,以保證教學計劃的有效貫徹和質量的提高。
檢查和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師及時掌握教學效果及得失、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準確了解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
和缺陷、進一步明確努力的方向提供依據。同時,對學生課業的正確評價和學業成績的評定,是家長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重要依據。以往的高校美術專業課堂教學教學,雖說是班級授課,但由于學生數畢竟少,學生每一單元課程的作業,都是在教師的嚴格“看管”下完成的,作業完成,也意味著考試結束。大部分專業課基本上沒有單獨考試的說法,成績的得出是任課教師視學生課堂作業的優劣作出主觀評定。成績評定的方法有百分制計分法和等級制計分法(包括文字等級計分法,如甲、乙、丙、丁,優、良、中、及格、不及格;數字等級計分法,如5、4、3、2、1,等)。這種考試模式的優點是學生不存在對專業課考試的焦慮,可以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充分地完成作業,這種模式可以比較完整地反映學生的實際專業水平,缺點是美術學科的課業本身沒有標準答案,教師評分的主觀性太大,學生數量較少時尚可使用,如果學生數量多了,這種評分方法就顯得粗糙,難免失去公正。另外,當今高校美術專業美術或藝術設計課業重在學生基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作業所呈現的面貌本來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所以,給學生課業作出準確的評價和給出合理的成績決非是一件易事。
視覺藝術本身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如果有了,那就不是藝術,而有可能是一種技術,但不能就此為理由,對高等學校美術專業學生的課業失去基本的評價標準,僅憑任課教師個人的主觀好惡去籠統、簡單、隨意地作出評價,這里面難免存在粗糙的不準確因素甚至于存在“人情”因素等。這樣的評分模式既不利于準確地反映學生的課業成績,同時也難以有效地反映教師單元課的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長此以往,會形成美術專業課考試成績評定富有極強“感性特色”的定勢。鑒于此,建議根據每門專業課的培養目標,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嚴格規定各課的考試成績評價的依據。雖說美術課程的考試相比教其他學科有較強的專業特色,但每門課在每個階段所要達到的目標卻是一定的。舉例一:基礎素描(一)課考試,造型能力的測試是重點,占50%;表現技法占20%;創本文由論文聯盟集整理造性意識和能力是我們培養學生的最高目標,在基礎階段就應該強調和鼓勵,占20%;在作業中所表現出的學生的學習態度10%。舉例二:畢業創作考試,考試的重點就是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選材是學生認識生活、提煉素材能力的反映,占30%;畫面構圖及技法形式是學生在校所學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體現,占40%;真正體現創作意義的“創新點”占20%;創作態度占10%。每個學生的每門專業課的考試成績都應該由比較細致的子項目構成,通過這樣的考試成績,學生可以比較準確地認識到自己在課業的哪些方面取得了成績,也能明確自己在學習當中的不足,以便調整未來的學習目標。
高校的教研室是高校教學及管理的最基層的單位,其職能是具體負責每門課業教學工作的組織實施、監控、研究、總結等全過程,以往的美術專業的教研室工作在整體的教學過程當中,沒有很好地發揮其監控和研究教學的作用,普遍存在教師自己上課,自己評定學生成績的情況。近年來,各高校在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下,通過考試檢測各科教學水平,進而促進教學、在各科中紛紛實行“教考分離”制度,這是大勢所趨,是規范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美術專業課不可能有統一的評分標準,采用教研室集體評分是實行“教考分離”的有效辦法。通過這種模式,既避免了任課教師一人評分過程中的各種不合理因素,使評價更具有公正性,同時,通過集體評分,教研室可以及時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學習的狀態,從而達到總結、調整、改進等有的放矢的教研目的。
美術專業的學生從學習基礎造型到進入高校,只參加過一次嚴格意義上的專業考試,那就是高考。這種高考模式雖說有各種各樣的弊病,最關鍵的是將學生在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培養成一種缺少藝術情感的繪畫機器,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青少年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但是這種在單位時間內完成作業的考試模式在培養學生迅速造型、形象記憶等方面也有很大的益處。進入大一開始專業學習以后,大部分課業都是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段內完成,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學生可以比較從容地、理性地、帶有研究性質地完成作業,但是依賴長時間完成課業的模式卻忽略了學生敏感捕捉對象的能力和形象記憶能力的發展。所以,在常規考試之外,應借鑒高考的模式,在各專業當中增加一定量的短期考試項目,以這種模式敦促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對專業課的拓展性學習,其成績可以計入學生拓展性學分,優秀作業可以展示、評獎,以資鼓勵。
美術專業的實踐課程是學生走出課堂,體驗社會生活,從生活中獲取素材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以往我們在這個環節中只注重過程的完成,以不出意外,安全返回為標準,學生的實踐課成績基本上憑指導教師的主觀印象而定,完全忽視了實踐課所要達到的基本目的,這樣的實踐課不是成為變相的獵奇式的旅游,就是一窩蜂似的扎堆(每年西遞、宏村四五月份有數萬名來自全國的學子寫生,食宿、交通全成問題,景點門票不低,駐足作畫的空間很少),這種體驗實際
上與生活很遠,學生所學知識甚微。所以,為了有效地完成實踐課的教學任務,必須建立完善實踐課的管理和考試制度,任課教師必須事先了解任課班級的學生(包括整體學習情況、身體狀況以及經濟狀況等),了解實踐目的地的基本狀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嚴格實踐課考試的角度出發,規定相應的各種實踐目標,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實踐目的,實踐的成果以匯報展覽和撰寫實踐報告的形式呈現,以教研室為單位集體評分,并對單元實踐的成果進行總體評價。
課程考試的目的不僅是給學生評定一個課業成績,讓學生獲得相應的學分,更重要的是通過考試,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在該課學習中真正掌握了哪些知識、哪些技能,哪些是自己的薄弱環節,有待于在今后的學習中得以加強。通過考試成績的分析,可以使任課教師宏觀把握自己在整體教學過程當中的得失,總結經驗教訓,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準確把握教材,及時調整教學方法;通過成績分析,充分了解學生,表彰先進,鼓勵后進,同時根據學生的專業程度和個性,在以后的教學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單元考試后的總結工作是單元教學的善后工作,也是改進教學方法的重要依據,總結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首先,要考慮到單元教學內容的完成情況,包括重點、難點、進度等在考試當中的體現程度,分析出比較理想的部分,同時也要比較客觀地找出差距;其次,具體分析參加考試的所有學生的優秀率、良好率、中等及不合格率,最好用列表的形式反映學生名單;最后,教師的總結工作最好與學生共同完成,一方面,學生對自己取得的成績心服口服,可以比較準確地認識自己,另一方面,還可以盡量多地征求學生的意見,多聽學生的呼聲,這樣的總結工作才會有參考和借鑒的實際價值。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