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高校和諧校園建設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明確的引導性。高校工會如何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發揮群眾性組織的優勢,為和諧校園建設增添活力、拓寬途徑,是做好當前工會工作值得探討的課題。
高等學校處在社會文化發展的前沿,作為培養造就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陣地。高校和諧校園建設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明確的引導性。高校工會如何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發揮群眾性組織的優勢,為和諧校園建設增添活力、拓寬途徑,是當前工會工作中值得探討的課題。
所謂校園文化,就是在學校育人環境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促進學生成長和提高全員文化素質及審美情操為目標,由全體師生員工在教學、科研、管理、、生活、娛樂等各個領域的相互作用同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成果。其中,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點,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文化環境是校園文化發展的條件。從校園文化內涵來看,一般來講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方面,這三者相互依存、三位一體,不可偏廢。
高校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存在,是長期辦學實踐所形成的一種歷史積淀,它體現著大學的辦學理念,體現著大學對人的價值和生存意義的關懷,同時又以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形式約束著每個大學生的行為,顯示著高校超強的育人功能和不同于其它機構的氣質特征。校園文化對社會具有導向、規范、激勵和輻射功能。
高等學校工會是學校部門與廣大師生員工之間的橋梁和紐帶。高校工會作為組織嚴密、陣地健全、內容豐富、覆蓋面廣、具有活力和感召力的先進群體,以學校的改革和發展為載體,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會使高校工會的天地更寬,產生作用也會更加重要。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學校各組織、各部門、各單位和全體師生員工的共同任務。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建立工團齊抓共管的工作體制。高校工會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組織和文化社團優勢,自覺地做好黨的群眾工作,努力擔負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使命。
和諧社會要求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同時,要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和諧校園建設需要不斷更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模式。校園文化作為當代高校的一種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涵蓋了高校在辦學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其出發點和歸屬是尊重教職工的主人翁地位,提高教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充分調動教職工的辦學積極性。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工會應充分發揮教育職能,加強對校園精神的引導,把教師的思想道德建設放在突出的地位,以師德建設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職工隊伍的綜合素質。師德是校園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賦予學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學校特征面貌的一種精神文化形態,是一種群體意識和品格,是教師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綜合反映。它與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工作態度、業務水平和處事原則連在一起,并通過教師的教學、科研以及與學生的交往等生動地體現出來,深深地影響著學校的教育活動。一所學校的師德狀況如何,不僅反映該校教師隊伍素質的高低和教學質量的好壞,還直接反映該校師生的精神風貌和學校的整體形象。
校園文化是在學校育人環境中由全體師生員工在教學、科研、管理、生活、娛樂等各個領域相互作用同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成果。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是學校各種要素整體優化的結晶,是一個既合乎社會要求、體現時代精神,又具有自身特點的價值觀念集合起來的氛圍和環境。
隨著高等學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與發展,高校工會也應不斷地與時俱進,推進自身的改革與發展,要逐步改變高校工會工作邊緣化的狀態、工會功能單一化的傾向,以及機制逐漸失靈的現狀,在工會組織先進性的發揮、工會功能特有價值的發揮和逐漸向“中心工作”逼近并獨立發揮作用上下功夫,這也是新時期賦予高校工會工作的新使命,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和諧校園”建設的新舉措。
高校工會也要充分認識到自身對教職員工全面素質提升的教育感化功能,要把“建家”活動的平臺,提升到學習型的層次上來,寓教于樂,寓學習于活動、寓素質提升于“建家”平臺之中。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時代,高校工會按照黨的領導和時代精神的要求,作為黨聯系群眾和關心群眾利益的職能機構,營造好組織與社會、組織與個體之間的緩沖地帶,把握好維護權益和人文關懷之間的必要張力,發揮好社會過濾與人性化服務的雙重職能,這既是當今時代賦予高校工會的發展性職能,也是高校工會從外在的財物向內在的心理精神和個性化關懷的根本性的轉變。
高校工會有著完整的組織體系,具備獨立開展工作的平臺,《工會法》賦予了高校工會工作獨立運行的法律保障。高校工會應該勇敢地直面學校在改革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有組織地開展推進高校發展的學術研究和管理實踐,有力地推動高校民主管理的進程和依法治校的進程,使高校工會真正轉變成為實質性的民主管理實體、人文關懷實體、教職員工維權的實體、依法獨立開展工作的實體。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