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目前高等院校體育教師存在的敬業精神不足、專業思想不牢固、疏于學習等問題展開調查研究,研究對象為陜西省部分高校體育教師。
通過查閱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類相關書籍、資料,以及有關態度及職業態度方面的相關資料,學習先進的研究方法,為形成問卷做好基礎。
選擇有關職業態度的資料進行研究、整理、分類,并參考有關文獻編制成體育教師職業態度調查問卷表。共發放放查問卷120份,收回97份,有效問卷95份。
通過對調查表的歸類、整理,發現老師們對“體育教師的作用”、“體育教師工作的辛苦程度”、“體育教師的身心緊張程度及壓力”、“體育教師受人尊敬的程度”等方面做了肯定性的認知評價,而“經濟待遇”一項有15%的教師認為低或很低,17%的教師認為高;“社會地位”一項有68%的教師認為社會對體育教師認可程度不高;以上數據表明,體育教師經濟待遇一般,社會地位一般,但比其他工作辛苦,身心緊張,有壓力。
以上數據表明:體育教師對待其職業有很高的情感評價,80%的體育教師熱愛體育教育,熱愛本職工作,對自己的事業有高度的責任心,但由于社會的認可程度不夠,人們通常具有趨利避害的主觀意向,社會學及人類學的調查結果也揭示了當今社會人對于職業的社會地位的評價,也亦認同于功利性標準,而我省體育教師的經濟地位、社會地位的否定性評價以及對體育教師工作的辛苦程度、身心緊張程度以及壓力的肯定性評價也是“低意向”的原因之一。
從調查結果看,不同年齡段、學歷、職稱體育教師的教學態度呈現明顯的群體差異,即40歲以上年齡段的體育教師工作積極性最高,其次為30歲以下的體育教師,30~40歲的體育教師不安于現狀,流失現象嚴重工作熱情最低。此外,學歷、職稱越高的體育教師,工作責任心也相對越強,敬業精神也好。
通過以上的數據分析和研究,針對目前高校體育教師職業態度存在的問題,給出如下建議:建議學校領導能針對體育教師工作特點,在職稱評定、人事任免、福利、考核、晉升等方面制定一些導向性政策,幫助其樹立熱愛體育教育事業的專業思想,增強工作主動性以及積極性;重視協調影響體育教師素質提高的外界因素體育教師素質的提高,目前在這些方面還存在著不少不適于體育教師素質提高的因素,需進一步改進。如:調整現有的師資評價體系,將評價重點放在體育教師教學觀念的切實內化和行為的實質改變上,而絕不僅僅是體育教師知道多少新觀念和新知識等。
加強師資建設。體育教師素質提高和師資培訓的目標是幫助體育教師自我成長,形成正確教學觀念和適宜教學行為,在師資培訓中,體育教師是以一個外來知識的簡單接受者和外界“要我改”的被動角色,還是以一個積極參與的“我自己要改”的主動角色來參與培訓,其效果完全不同。因此,要注意激發體育教師的提高動機,調動體育教師積極思考和實踐,從而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培訓中。只有這樣,體育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和能力才會有本質性的提高,大學生也才可能發展得更好[4]。
只要全社會努力優化體育教學的外部條件,形成鼓勵、支持體育教師觀念內化和行為轉變的良好外部環境,就一定能夠促進體育教師隊伍的穩定性、保證體育教師素質提高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