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論創建于20世紀80年代,是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在前人的基礎上創立的一種新的智能理論。該理論認為教育中需要利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來開發、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而實踐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有力方式,是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的有效途徑。在單位用人策略越來越趨向實際的情況中,學生如何在了解一個完整的職業生涯發展道路的基礎上,完善和積累“職業能力”,把自己的能力和企業需要聯系起來,合理地利用“職業能力”,將最終成為學生能否被企業接納的重要因素。
廣西工學院(以下簡稱“我校”)長期以來積極探索辦學體制改革。1994年,在柳州和柳州市的倡導下,由廣西工學院、廣西柳州鋼鐵(集團)等13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廣西工學院董事會。目前,董事單位已發展到44家。多年來,我校與企事業董事單位有著密切的產、學、研合作關系,以董事會的運作為載體,努力創新辦學體制,走出了一條學校與社會企業之間“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特色辦學新路,逐步形成了“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鮮明辦學特色。
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繼承和發展了我校這一辦學特色傳統,高度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建立“課堂實訓、項目實訓、企業實訓”三個層次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與企業和社會的聯系,引入社會資源參與辦學。我校軟件工程專業與區內知名it企業廣西德意數碼、南寧平方軟件、柳州藍海科技、廣西軟件評測中心、南寧時空網以及區外中軟國際、四川華迪、深圳達內、深圳計算機協會、上海杰普、珠海永亞等單位簽訂了校外實習實訓合作協議,安排學生赴實習實訓,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加德納的多元智能框架中,人的智能至少包括下列八個方面: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動覺智能、交流—交際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
多元智能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關注文化性。智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學習機會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產物。第二,突出多元性。智能是以多元化形式存在的,多種智能因素同等重要,需要給予同等的關注。第三,強調差異性。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多種智能,在不同環境和教育條件下,個體的智能發展方向和程度有著明顯的差異性。第四,重視實踐性。把智能作為解決實踐問題中的能力,是智能理論發展的一個突破性進展。評價一個人的智能水平,要看這個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在自然合理的環境下的創造力。第五,注重開發性。人的多元智能的發展水平的高低關鍵在于開發。
軟件工程專業“職業能力”的培養必須堅持做中學的原則,讓學生在“做事”的過程中學習怎么“做人”,課程的設置要面向市場,以“厚基礎、精方向、重實踐、突特色、強外語”為原則指導課程設置,強調按照現代工程和軟件開發、設計、分析和管理等技術來設置課程組,以實際應用為需求,依據學生特點,建立個性化培養方案,其中特別強調實踐教學,構建“課程實訓→項目實訓→企業實習”的實踐教學體系。
1.關注文化性,實現校企合作辦學。多元智能理論尊重個體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加德納的智能定義強調了智能的社會文化性。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尋求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著力發展少能耗、低污染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們面臨的主要任務。全球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和競爭的一個主要特征。這些都需要大量適應經濟形勢的高級工程型人才,除要求他們掌握日益增加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要更懂得人文知識,了解全球問題,具備文化多樣性和高效的交流能力。這對智能的培養,“職業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軟件工程專業在課程實習、暑假實習和畢業設計等環節進行改革,探索高效的工程訓練內容設計、過程管理新機制。堅持走“走出去”(送學生到企業實習)和“請進來”(將企業好的做法和項目引進到校內)相結合的新路子,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發揮企業優勢,使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辦好“校內”“校外”兩個實訓基地建設,在校內繼續凝練、深化“校內實習工廠”的建設思路,在校外與深圳、上海、南寧等軟件建設好實訓基地。將傳統授課模式改寫成在實踐過程中去施教的過程,在“做中學”,以項目和案例為學習過程的載體,以不斷涌現出來的問題為學習知識的驅動力,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不斷接受企業的文化,體驗團隊協作的精神,提高“職業能力”。
2.突出多元,強調差異,改革授課內容和授課模式。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是以多元化形式存在的,每個人都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多種智能,在不同環境和教育條件下個體的智能發展方向和程度有著明顯的差異性。
我校軟件工程專業強調面向市場,面向企業,保障學生實驗和設計的題目全部來源于工程實踐項目,正視學生的智能多元性和差異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專業知識選擇校內企業聯合實驗室項目、指導教師項目、實習企業項目,完成自己的各項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規劃今后的專業發展方向。此外,我們鼓勵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在完成課程學習的同時完成規定的大作業,使學生在軟件系統開發(分析、設計、實現和測試)、團隊實踐和過程控制、管理能力等方面得到系統的訓練和提高。
3.重視實踐性、開發性,完善教學體系。實踐性、開發性正是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特征。我校軟件工程專業培養模式重視實踐,強調必須在實踐過程中去施教的過程,在“做中學、學中做”。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圍繞培養具有綜合競爭能力的軟件工程師這一核心,對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教學方法和組織方式和教學過程管理等進行改革,探索適合軟件人才培養的新型教育模式和新機制。具體方案設計如下:
基礎知識教育。圍繞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教育,圍繞數學基礎、程序設計主線展開教學,使學生能夠具有扎實的基本功,為高層次人才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暑期前后進行近一個月的編程強化訓練,由企業教師和校內教師主講,強化訓練結束后進行編程能力的考核。
專業知識教育。圍繞專業基礎、軟件工程基礎、計算機硬件基礎等展開教學。在此階段,學生參加為期三個月的模擬項目實訓,聘請企業教師主講,校內教師做教輔,實訓結束后進行第二級項目能力的考核。這是二年級到三年級的過渡階段,也是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在校項目實際鍛煉的重要階段。
軟件工程教育圍繞著軟件開發、專業方向課程展開教學。對相關的課程進行整合,形成課程群,突破學期、授課教師、課程各自獨立的局限,實現總體設計、綜合布局、交叉穿插、協同配合的新模式。設計一個綜合項目,貫穿于幾門課程之中。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課程,提高軟件系統開發、團隊實踐和過程控制、管理等能力。
軟件工程實踐學生參加為期一年的企業實習,參加企業的實際項目的開發與運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專業知識選擇校內企業聯合實驗室項目、指導教師項目、實習企業項目,完成本科畢業設計論文。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