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通過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分析及閱讀治療的介紹,闡述了閱讀治療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意義,并提出建立閱讀治療服務體系的建議及相應的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激烈的考研壓力、就業壓力及由于人際交往技能的欠缺導致的人際壓力使部分大學生在心理上難以承重,這些心理問題因為得不到及時和有效的調適疏導,日積月累成心理障礙。調查發現,近年來在休學、退學的大學生中,約有1/3是由于心理障礙引起,因失眠、失戀、擔心失業等因素造成心理問題而就醫的人數也呈上升趨勢。川大學校園的自殘、自殺、他殺等犯罪現象日趨嚴重,成為危害校園和諧的潛在因素。發生在北京某高校的大學生硫酸傷熊事件、云南大學事件、華南農業大學一周內連續4名學生自殺身亡事件,更使社會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關注達到高潮。因此,開展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治療和調適的研究,積極主動地預防心理疾病,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相關研究資料顯示,大學生存在著多種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抑郁、焦慮、強迫、神經衰弱、失落、自卑、社交恐懼癥、人格障礙、偏執和精神病等。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主要有:
在當代中國,閱讀被視為一種功利性的活動,將閱讀同孩子將來的升學就業掛鉤,簡單地認為學字符、學詞語就是在閱讀,閱讀常常被界定在與考試升學相關的狹小空間,否則就被視為讀閑書。因此,中小學時代,很多學生只讀一種書—教科書,每天都被深深埋于題海文山之中死記硬背,反復訓練,無法接觸真正優秀的書籍。然而,許多有識之士認為,在影響學生成長的諸多因素中,有很多美好的、善良的東西來源于讀書!一個人的思維的發展、心智的成熟和情感的成長,都離不開以閱讀為核心手段的語言活動,這是電視和網絡等其他媒介永遠無法取代的。因此,一個人的閱讀史實際上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
由于中小學時代缺少優秀讀物的滋養,很多學生帶著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步人了大學,這樣的學生很難適應大學生活。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于青春后期,面臨著求學、求職、求偶三大人生課題。英語四、六級考試和考研等帶來的學習壓力、高校擴招等導致的就業壓力、由于人際交往技能的欠缺導致的人際壓力以及低收人家庭所引起的經濟壓力,使心理本已脆弱的學生學習焦慮癥、自我認同障礙、就業心理障礙和人際交往障礙,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本人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給高校的管理帶來潛在的隱患。
閱讀治療是圖書館學、醫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的交叉課題,它是在醫生或咨詢師的引導下,把閱讀作為調節不良清緒和行為、尋求心理自助以達到預防及輔助治療心理問題的目的,幫助人保持或回歸身心健康的一種方法。
閱讀治療與日常的個人自發的普通閱讀行為存在明顯的區別。在日常生活中,用閱讀來緩解不良情緒的相當普遍,人們通過閱讀文學作品或是休閑雜志釋放壓力和調節心情。然而,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治療。因為,一是閱讀治療對讀物的選擇非常認真、謹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讀物,以實現患者與圖書之間的心靈上的共鳴;二是閱讀治療往往事先有一個精心設計的、深思熟慮的、較有針對性的治療計劃;三是在對患者進行閱讀治療期間,往往會輔以音樂療法和心理輔導,以達到治療的最佳效果,這與一般讀者的閱讀行為有著顯著的不同。
閱讀治療研究在近幾十年得到了圖書館學界、醫學界和心理學界的關注,受到國外醫學界和圖書館界的普遍重視。國外有很多研究證實閱讀治療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客觀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評價,有助于解決諸如恐懼、沮喪、緊張、憂傷、痛苦、羞怯、孤獨、擔憂、失敗等情緒困擾,幫助學生合理宣泄情感或精神壓力,有助于改善兒童的社會交往。newshouse(1987)通過對二年級學生的等組前后測實驗,發現經過56個小時閱讀與恐懼有關的書,實驗組降低了恐懼水平。
英格蘭布里斯托爾大學的醫生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閱讀詩歌比吞服藥丸能更有效地治療焦慮癥和抑郁情緒;1989年賴爾登和威爾遜分析了1981年以后的所有試驗報告,得出結論說閱讀治療是有效的,特別表現在增進自信、改善行為和改善人際關系方面。
國內這方面的研究為數不多。高文鳳等人(2004)選擇同一年級的兩個班,分別為閱讀治療班(進行三個月的閱療)和對照班。對兩個班的學生施測,結果表明閱讀療法對解決大學生心理彰礙問題及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有效。
一項針對254名當代大學生心理困擾求助方式的調查結果顯示,74%的大學生曾求助過圖書來解決心理障礙,其中性困惑和戀愛苦惱求助圖書的人占80.6%,就業壓力求助圖書的人占62%,交際困難求助圖書的人占53.4%,考研困難求助圖書的人占40.4%,而這4項主要困擾求助心理醫生和輔導員的卻很少。此項調查結果說明:由于閱讀治療具有經濟、簡便、及時、保密性強的特點,又能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因此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心理治療方法。例如,山東泰山醫學院圖書館通過與心理咨詢教研室、學生工作處、大學生心理協會聯合成立閱讀治療研究小組,于2001年起開展閱讀治療服務,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幾年來一直受到大學生的普遍歡迎。實驗和實踐都表明,閱讀療法是易于被大學生接受且療效顯著的心理治療方法,應該在全國大學中推廣和普及。
閱讀治療是一種古老又年輕的療法,在治療大學生心理障礙方面存在著不可取代的優勢。那么,如何在高校更有效地開展閱讀治療呢?
培養從事閱讀治療的專業人員是進行閱讀治療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高校可以考慮從教師隊伍、圖書館員、醫生和社會心理服務工作人員中選拔出優秀的專業人員來組成治療團隊。專業人員的選拔首先要考察他們的個性特征。專業人員要具有堅強的性格,真正樂于為他人服務的品質,對他人具有親和力的人格魅力等個性特征,以及良好的溝通技巧,從而能夠給大學生以學習上的指導、生活上的幫助和心理上的疏導;通過善意的關心和積極的閱讀指導,贏得大學生的信任,實現與大學生的心理溝通,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提高心理素質。
高校要盡快開設關于閱讀治療的相關課程,把閱讀治療的內容充實進心理咨詢、兒童圖書館學、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等課程中去,通過老師有針對性的講授和引導,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閱讀療法是一種經濟、方便,可行性和保密性強,無精神壓力和顧慮,能輕松偷快地矯正心理障礙的鍵康教育方法,懂得通過正確的閱讀指導是可以治療心理疾病的,從而調動他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尋求幫助的迫切性。
高校的閱讀治療團隊要為大一新生建立心理檔案,用來記載他們大學各個時期的心理發展狀況,及時地為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制定出科學的治療計劃,通過選擇合適的閱讀資料、設計討論、寫作、繪畫等閱讀后活動來進行閱讀治療,并記錄下療程和療效,盡可能多地積累閱讀治療的個案,為閱讀治療的理論研究提供堅實的實踐基礎。
高等學校圖書館具有豐富的館藏資源,是大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源泉。然而,潘瑞冰(2007)所做的一項網上調查顯示:全國70多所高校圖書館中只有一所圖書館開展了閱讀治療服務項目,這說明很多高校對閱讀治療的基礎服務工作不夠重視。所以,要開展閱讀治療,高校首先要重視圖書館的服務工作,各高校之間要加強館際聯系,努力做到館館相通,實現資源共享。而且藏書要有針對性。它要求教師或輔導者篩選閱讀治療讀本,并對之分類,集中展示有助于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文獻資料,使他們在遇到困惑時,走進圖書館能夠找到開啟心靈的鑰匙,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中。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