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人類最樸素的一種美好情感,是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本質需要。在高等教育領域中最早提出“大愛”一詞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復旦大學校長楊福家教授,他指出:“大學不僅要有大樓,還要有大師與大愛。”2007年2月17日,總理在東北大學與留校學生一起過除夕時也明確提出:“愛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對祖國和人民有愛心,對社會有責任感,對有獻身精神,這三點的基礎還是愛”,“學校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就是對學生的愛,而且是大愛”。[1]這里充分體現了黨和領導人對教育的最高寄托,也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認真研究和實踐“大愛育人”的精神理念。
愛是教育的靈魂,是人類教育的本質和內在性證明。河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王少安教授對“大愛”精神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探討,并對“大愛”的含義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大愛是指人們的一種意識趨向和感性表達,既是人的一種主觀精神狀態,也是人的一種客觀的感性的行為方式。從主觀上說,大愛是一種精神,即愛心和責任感;從行為方式說,是奉獻和履行責任。其基本特征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道德精神的精華,是人們對社會和諧、生活幸福的精神寄托和永恒的愿望,在一定條件下會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人生觀、價值觀的意義。”[2]因此,堅持大愛育人的精神理念,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將會成為支撐高職院校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而且現實也告訴我們高職院校亟需建設大愛育人的校園文化。
首先,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其校園文化有著大學校園文化的共性。一方面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責任,同時,作為為社會直接培養應用性技術型人才的高職院校,其校園文化又需要突出其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精神,為、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提升學生愛校愛崗、敬業奉獻、服務社會的精神。因此,許多高職院校為適應市場和企業的需要,在教育教學中偏重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和培訓,而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修養等綜合人文素質培養較少。這樣,校園文化建設中缺乏了必要的人文環境,使得部分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情感意志能力、辨別是非能力、公德意識行為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較差,缺少應有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奉獻精神[3]。
其次,當前我國高職教育雖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形成的歷史短暫,內涵式發展不足,尚未形成鮮明的文化特色,尤其是從中職或成學改制而成的高職院校,在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學習生活基礎設施、制度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可以說“硬件不硬,軟件偏軟”。
再次,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和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形勢影響下,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這些都對校園文化建設產生了沖擊并提出新的要求。而且,方興未艾的網絡文化更使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新的挑戰。在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背景下,很多學生自身的發展壓力特別是學習壓力、心理壓力、就業壓力、經濟壓力會凸顯出來,在價值觀念、成才意識、人生發展方向和生活理念等方面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和特征。
這些變化都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急需解決的新課題,更需要我們有新的教育理念來指導校園文化的構建。“大愛育人”的教育理念不失為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構建和諧校園的一劑良藥,創建一個“大愛”的內外環境,以使學生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環境中不斷得到全面成長和自由發展。
校園文化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主要包括校園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具有廣泛性、長期性、復雜性和時代性的特點。因此,在構建的過程中需要全盤考慮,統籌兼顧,整體優化,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使校園文化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從而建設“大愛育人”的校園文化,探索“愛的行為”教育模式。
從教育的角度來說,愛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教育手段,它體現出一種公正無私、富有責任感和理性的人文關懷與價值取向。同時,從人的社會性發展角度來講,學生是一個“未完成物”,他們是一個個需要不斷超越現實自己的人,是對實然世界的不斷超越,這個“超越”的終極指向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而在這個“超越”的過程中,由心底滋生的對外在物和自身的“愛”是促使他們產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源泉,從而在行為中體現出“大愛”精神,最終使自己在對象化的交往活動中認知得到增長、智慧得到開發、能力得到發展,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因此,結合學校的實際,我們認為“愛的行為”教育就是圍繞“愛”這個人類最基本的情感體驗,把教育的任務、內容、手段以及教育的諸方面(學校、家庭、社會)有機地組織起來,從高職學生實際出發,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貼近學生的生活,注重實效,依據“愛自己-愛他人-愛民族-愛社會-愛祖國”和“愛勞動-愛技能-愛學習-愛協作-愛奉獻”兩條主線展開,使“愛”的這種內在的最基本的情感體驗外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促使“愛”的這種內在的情感體驗外化為一種自覺行為的穩定的教育方法、方式、策略體系就是“愛的行為”教育模式,它對“愛的行為”教育具有指導意義。
愛是人類教育的本質和內在性證明,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教育手段,它體現教育的終極價值關懷。在教育教學中我們也會發現學生對“愛”有很深的體會,但更多的停留在一種感性的認知方面,對于“愛什么”、“如何愛”“為什么愛”等問題沒有更多的理性思考,特別是在一些行為上更是和自己的認知相脫節。鑒于此,我們依托“愛的行為”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施,在構建大愛育人的校園文化方面做出一些探索,以期望實現思想性、教育性和參與性的統一,實現其實效性。
在不同的年級設計不同“愛”的主題,以系列活動為依托,以人的認知和情感規律為理論依據,將“主動尋找和發現愛——深刻體會和感受愛——積極實踐和奉獻愛”作為貫穿實踐活動的線索,強化“愛”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針對一年級的新生而言,他們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大學新生活的適應和對學校認可度的問題。為此,在一年級可開展“愛自己、愛學校”為主題的實踐教育活動。首先通過心理問卷測試讓學生了解自己目前的學習、生活等自身存在的狀態,然后根據問卷反映出來的狀況,在積極心理學指導下,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提高學生對新環境的認知水平和情感意志能力。
同時結合一些團體性的主題活動,如“我眼中的學校”、“學校是我理想開始的地方”、“愛在校園”、“師愛我難忘”等活動,讓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學校、認可學校,并能為學校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樹立起“今天我以學校為榮,明天學校以我為榮”的意識,激發學生逐漸形成積極努力、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很多學生在這些團體性活動中體會到“愛”的力量,并樹立了正確的自我意識,認識到只有正視自己才能真正“愛自己”,才能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更好地去愛他人、愛學校、愛社會。
針對二年級的學生,在已經逐漸適應了大學生活的狀況下,影響他們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人際關系的處理;二是學習目標的確立。為此可開展“愛他人、愛技能”為主題的實踐教育活動。成立“愛心社”,組織“愛心宣傳周”、“愛心主題月”等活動。另外,在一些傳統的節日,如中秋節,端午節等,班主任或團委或學校組織同學們開展“和諧校園、情滿中秋”、“共同動手、共同品嘗”等活動,使很多同學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快樂。在愛心活動的參與下和愛的氛圍熏陶下,學生充分體驗到了愛的暖流,并認識到“愛自己”和“愛他人”是相輔相成的,促進了學生發自內心的“愛”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要培養技能型的應用性人才,為此,針對一些學生不能很好地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相對散漫的狀況,開展“愛技能”的活動。結合不同系科和專業,在二年級的學生中開展技能大賽和社區服務活動。在參加各種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技能的重要性,而且發現技能還能給別人帶來幫助。所以,在學生中間逐漸形成了“你超我趕”的良好學風,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將來職業的向往,這也為他們將來能夠順利踏入社會和走向工作崗位奠定了基礎。
三年級的學生即將走向社會,針對這個特點,開展以“愛職業”“愛社會”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在學生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比賽、就業專題教育、面試模擬場景設計、職業道德修養培養活動、創業設計大賽、專業技能培訓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將來走向社會工作過程中所需要的素質和品質,其中對職業的愛是最基礎和最必需的。讓學生感受特別深的是學校開展的“頂崗實習”活動,學生直接進入工廠或,根據所學專業被安排到具體工作崗位,學以致用。同時,堅持學期實踐教育與寒暑期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工作思路,建立志愿者服務基地,通過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很多學生的社會觀發生了變化,認識到人是社會中的人,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的保駕護航理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深刻內涵。
要建立大愛育人的校園文化,育人者的理念、決策和參與、學校各方面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因為“人的頭腦不僅僅是知識的容器,更是儲存火種的地方,而找到火種并且點燃,不光需要訓練與技術,更需要愛”[4]。所以,作為教育者在構建校園“大愛育人”的人文關懷氛圍中都需要胸懷“大愛”,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貢獻自己的力量。
首先,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培育愛的教育理念。圍繞著“愛”這個主題開展教師讀書節活動,向教師推薦如:《英才是怎樣造就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等書籍,在這些書中都蘊含著“以愛育人”理念。同時,聘請校內外的專家進行針對性的專題講座,如“社會進程中教師教育理念的變化”、“自我調適,愛的飛躍”、“愛,師生共同成長”、“情感智慧成長”等,通過學習與交流,使教師的“愛”更加理性和科學,對“愛”的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其次,凈化語言環境,營造愛的文明氛圍。語言是人內在品格的外顯形式。清除語言中的污穢,提倡文明用語,規范語言行為,能起到影響內在態度,進一步影響師生的品格、行為的作用。因此,凈化語言,從宏觀上看是與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生態有密切關系,從微觀上看與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有極大關系,也與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有極大關系。通過凈化語言環境所進行的“愛的行為”教育,就是在高職學生的教育中,以愛的情感為核心,引導學生關注自己言談中的用語,用詞,改變粗俗的、不文明的語言習慣,從而進一步來改變他們消極的生活態度、低迷的情感狀態,以及對人生和世界的片面看法,喚醒他們內心潛藏著的美好情感。
第三,借助學校網絡教育優勢,建立“愛”的交流平臺。網絡所形成的各種文化的共享局面,使青年學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通過開設“愛的行為”教育網站,發揮網絡文化的正面引導作用,欄目可以有活動園地、名著導讀、心語話吧、愛心故事、愛心bbs論壇等等。
第四,大愛育人,層層推進,不斷深化。大愛育人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特點層層推進,循序漸進,不斷升華。低層次的“大愛育人”是通過對學生生活方面的關愛,具體到衣食住行等方面體貼關照,使他們感到大學生活的溫馨;中層次的“大愛育人”是對學生求知方面的關愛,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解決學習疑難等,使他們感受到大學學習樂趣,產生對知識、真理的熱愛;高層次的“大愛育人”是對學生思想層面的關愛,幫助學生解除思想疙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引導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
3.從培養方案、德育管理、教學過程等制度環節貫徹“愛的行為”教育模式,構建大愛育人的制度文化
“愛的行為”教育模式滲透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引領下,學校應優化人才培養過程,體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高度融合,體現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的有機統一,體現拓展知識、增強能力、提升素質的整合協調。
首先,按照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可以將三年制高職人才培養過程分為動態銜接的兩個階段,即“1.5+1.5”模式,第一、二、三學期主要安排公共基礎課程和公共技術平臺課程,加強文化基礎和職業基礎知識學習,突出學生的基本素質教育、職業養成教育,強化基本技能訓練;第四、五、六學期主要安排專業方向(模塊化)課程,以職業技術、技能的學習和訓練為重點,強調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推進多證書制度,通過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等加強崗前就業綜合訓練,保證學生實習既有學習任務,又有(工作)任務,做到“學做合一”,引導他們產生愛職業、愛專業、愛技能的心理體驗和行為習慣。
其次,改革傳統德育管理模式,實行柔性化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種非外在強制性的管理,注重在關愛、公正、民主、法治等價值基礎上,關注學生群體的心理過程,以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服務于學生的幸福生活為基本取向,以協商、激勵、引導為主要手段,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德性發展,激發學生的自主管理,在自主管理中提升學生的道德自律水平。在管理的機制上,強調管理活動是在研究和把握學生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采用非強制方式,在學生心中產生潛在的說服力、影響力、驅動力,并把組織的意志轉變為他們自覺、自愿、能動的行為[5]。可以說,柔性管理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是一種更多體現和滲透“愛”的德育管理。
第三,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形成了獨特的教學模式。由于高職的“生源”質量與普通高校不同,許多高職學生尚不具備上普通大學所需的計算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推理能力,所以必須按照高職教育特點和高職學生認知規律來設計課程、安排教學,以實現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素質教育為基礎,突出能力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以實訓為手段,設計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以增強學生的直觀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養成愛學習的良好習慣,為社會培養具有良好素質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總之,在校園文化構建中必須唱響“大愛育人”的教育理念,實施“愛的行為”教育模式,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在教學與管理、學習與生活、行為與實踐等方面都應體現出愛與人文關懷。這既是繼承和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使廣大學生通過校園文化的熏陶來感悟“大愛”,促進其自由和全面發展,又是使學校能夠與時俱進,打造自身特色,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1]春風送暖入心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考察遼寧紀實[eb/ol].2007年02月27日.
[2]王少安,周玉清.大愛精神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8頁.
[3]陳群玉,朱偉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困境及創新思考[j].科技信息,2008(31):231-232頁.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