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熱”作為當前社會的一大現象不得不引起重視和關注,它的出現是國內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留學生的留學心態表現多樣,比如為了拿到洋文憑;為了得到國外更好的、更先進的教育,開拓眼界;想要拿到綠卡,移民到所留學的;出國留學為逃避“黑色六月”等等。凡此種種論文聯盟不一而足。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的教育,特別是中國高等教育與社會的需求有一些輪齒不合的地方。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至今幾十年,可以說碩果累累,比如在全國有很多優秀的高等院校,這些高等院校也吸引了不少海外留學生來我國學習、生活和工作。但是,除了清華和北大,我國沒有世界知名的高校,因此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才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走出國門成為必然趨勢。這是中國高等教育繁榮與進步的象征還是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對西方學術中心、教育理論和對西方經濟文化的依附?由此,對國內高等教育的發展進行反思成為必要。
一位資深留學市場研究人士認為,“留學熱潮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高校擴招,高校擴招造成就業市場的供需比例失調,大學生畢業后如果不能順利就業,就只有考國內大學的研究生或出國留學兩條路。”九十年代末期我國進入到升學高校和就業人口的高峰期,為緩解升學就業的壓力,加速全民素質的提高,國內的高等學校紛紛合并升格并擴大招生。這樣使就業的高峰期隨之來臨。現在就業市場上本科生已經不希罕,想謀求一個比較理想的職業已十分不易。為緩解目前就業的壓力,在教育方面,我國一方面鼓勵高校繼續擴大碩士和博士招生的能力,現在碩士和博士在校生人數比九十年代中期已翻了幾番,另一方面鼓勵和支持學生自費到國外留學。鼓勵校繼續擴大碩士和博士招生,這只能是暫時地緩和就業壓力;而鼓勵和支持學生自費到國外留學只是對少數的家庭經濟條件較優越的學生而言的,這些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壓力大的問題。因此,應盡大可能地拓寬就業渠道,就如校企合作,高校開設創業課程、鼓勵大學生自己創業等形式多方式地開拓就業渠道。
這里舉一個例子,在最新的世界大學100強中,美國大學的數量達到了52所之多,超過了全世界其他所有的總和。在硬件設施、師資力量、教育經費、教學水平甚至教育氛圍、教育風氣以及整個社會對教育的認可和重視程度上,美國無都是世界領先的。美國的高等文憑在全世界得到廣泛承認和推崇。
加強教學的硬件、軟件設施的建設,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是我國高校發展的重要問題。整體而言,國內的教學設備和教學條件相比國外有一定的差距。在傳統教育中,教師講得多的是理論,在讓學生實踐方面則少之又少,表現為課堂學生發言不積極,有自己的意見也不敢表態,造成一種不夠自信的心理;教師成為社會正統文化的化身,教師傳授儒家經典,教給學生行為道德規范,卻每每顯得比較刻板;由于知識在傳統教育觀中具有重要的標準作用,教師和家長往往只根據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來評價一個學生的整體素質,這樣的評價是片面的。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已經不為部分學生所接受,他們需要有更新教育理念來幫助他們成才。而中西方教育理念存在著某些差異,如教育價值與教育觀、教育內容 、教學與學習方式、考試與評價制度、課程結構等方面的種種不同,部分同學更喜歡接受不一樣的教育。
對比中國與美國、瑞典的高等教育。在中國有一句俗語就是“高中牛,大學豬”中國孩子為了能上大學而刻苦學習,上了大學有的就不再努力學習;而美國、瑞典的孩子卻相反。這是因為中國的大學是“嚴
進寬出”,美國、瑞典的大學是“寬進嚴出”。中國的高考制度是一考定終身,每年高考便是決定高中畢業生命運之時。幾年前,考上大學論文聯盟就端上鐵飯碗,不愁工作。這幾年,在市場經濟的劇烈沖擊下,中國高校進行了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引進了競爭機制,雖然沒有了鐵飯碗,但“南郭先生”還有,“嚴進寬出”的現象沒有改變。這種在起點評判優劣制度,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在美國、瑞典成績及格以上的高中畢業生,只要交得起學費,一般都可以上這樣或那樣的大學。此類入學考試每年舉辦很多次。入學后要經歷數不勝數的大考、小考,摸爬滾打,過五關斬六將,修足學分,才能畢業。起跑是競爭,過程是競爭,沖刺更是競爭,學生們自始自終都保持著競爭的壓力。因此,培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學生是高校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方向。
總之,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教育要從小抓起,當然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習也異常重要。從一股股“留學熱”,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高等教育在發展中存在的優缺,應該肯定的是,近些年來,隨著我國自身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高等教育的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國內也有一些設備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并與國際接軌的高校,這些優秀高校不僅培養了國內很多優秀的大學生也吸引了很多海外留學生前來中國留學,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有力推動中國教育的國際化和經濟的發展,但是,我們更要看到我國高等教育在發展合作和競爭中存在的不足,抱審慎的樂觀與必要的憂患意識,對我國高等教育進行反思,追根索源,總結出對我國高等教育有利的方案并付諸實踐,使國人和海外人士都真切感受到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力量。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