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在我國市場經濟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進程中,高等教育改革正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與此同時,市場營銷理念正植根于當前的高等教育領域。論證了市場營梢戰略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機構一套運行機制在理論與實踐中具有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闡述了在實施高等教育市場營銷戰略的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及時策。
隨著市場經濟和市場營銷學的發展,高等教育改革正經歷一次新的洗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高等教育從某種程度上作為一類典型的非營利組織,其運作可以像營利組織一樣運用市場營銷理念。而站在市場營銷戰略視角的高度尤其作為一種機構運作戰略,高等教育如何去“功利化”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保持特有的人類高深學府的精神殿堂,不至于喪失大學的“自我”,已成為制約當前高等教育行業整體實力提升的‘瓶頸”。那么,我們如何看待這場高等教育市場營銷戰略實施對高等教育改革的抉擇和挑戰,進一步實現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最優化,使高等教育貼近市場,提高辦學水平,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現代意義上的戰略管理思想是美國經濟學家巴納德首先提出來,他指出運用戰略的思想是對企業諸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分析。隨后,在過去半個世紀里,戰略管理理論發展最為突出是3個基本學派。一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戰略規劃學派,他們主張:戰略構造是一個有控制、有意識的正式過程;企業的高層管理者負責計劃的過程,通過目標、項目和預算的分解來實施制定的戰略計劃。二是20世紀80年代的競爭管理學派,他們以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波特為代表。波特認為,企業戰略的核心是獲取競爭優勢,而影響競爭優勢的主要來自產業的吸引力和企業的相對競爭地位兩大因素。三是20世紀90年代早期基于資源、能力和知識的戰略管理學派。在1990年以普拉哈德和哈梅爾發表的《企業核心能力》為標志.興起了戰略理論中的“核心能力學派”。企業能力理論指出,企業戰略的關鍵就在于培養和發展企業的核心能力,企業核心能力具有價值優越性。基于此理論脈絡,筆者認為戰略管理的內涵就是實施、控制及產品競爭、整合的系列運作過程,尤其戰略作為一種重大的、長期的甚至是全局性的組織決策和方案,在制定管理的過程中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為此,在借鑒不同戰略管理學派的理論和方法中,我們應該善于根據管理環境自身的特點及需求,加以有效的分析及運用。
自現代市場營銷學在20世紀50年代誕生以來,它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基于戰略管理的理論和方法,是反映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為此,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營銷戰略成為高等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高等教育市場營銷戰略必須定位精確,保證營銷目標與策略的協調。對于高等教育改革而言,高等教育營銷戰略就是為了滿足高等教育目標需求和創造需求所作的戰略規戈9,高等教育市場營銷戰略就是在分析外部宏觀環境和競爭環境的基礎上尋求市場機會,了解環境威脅.把握自身發展優勢和劣勢,結合高等院校的發展戰略,從而提升高等教育的運行機制。
高等教育機構在運用市場營銷戰略管理時,主要基于4個因素:營銷目標、營銷策略、市場需求及綜合環境。當這4個因素聚合在一起時,既能生成強大合力,推動整個高等院校的運作機制,又能根據每個環節分化出各矢力進行相互作用,進而更有效地推動高等教育市場需求,直
至促進高等院校改革與發展(見圖1)。從圖1中讀者不難看出,在市場營銷戰略管理運行機制過程中,營銷目標與營銷策略和市場需求之間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三角關系”。而綜合環境并不游離于其“三角關系”之外,卻貌似成為一個獨立體,控制著這個“三角關系”的核心位置,并也直接作用于市場需求。由此可見,各個要素之間都具有獨特的功用,但彼此又發生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運行系統效應。
綜上所述,對高等教育機構而言,高等教育營銷戰略就是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按市場的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營銷目標及策略,并盡可能地分析自身整體運行的綜合環境的前提下,重組、再造高等教育機構的行為與市場行為,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實現高等教育機構目標的、互動的及協調的市場營銷。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斷完善,高等教育逐步根據市場價值取向的指引,以戰略的眼光實現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并有效地利用有形和無形資源,理順高等教育的整體結構和布局,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并進一步規范高等教育市場,加強、高等教育市場、高等學校之間的聯系,在競爭和合作中.推動高等教育自身改革與發展。與此同時,市場營銷理論在營利組織中經過50年多年的應用和發展,已經形成了一系列比較完整的理論、方法、觀念、工具、程序及經驗,這些系統的架構和機制同樣適用于非營利組織和公共部門。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引進市場營銷戰略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營銷理論體系是切實可行的。
(1)世紀之交,我國高等教育發生了跨越式的發展,高等教育毛人學率從1998年的9.8%跳躍到2004年的19%。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眾化水平的趨勢,與此同時,我國高等教育開始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型,基于此背景,高等教育機構作為市場活動的參與者,要在市場活動中立于不敗之地,并有效輸送合格的產品,必須制定積極的營銷日標,運用一定的營銷策略,解決目前高等教育面臨的現實危機,例如高校的經費籌措、生源市場的搶占和畢業生就業壓力等等。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與完善給我國高等教育提供市場調節機制的宏觀環境,高等教育只有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發揮好市場中的教育價值規律,才能為我國的繁榮富強培養人才。而當前我國教育服務買賣雙方地位的變化,又在客觀上促使高等院校辦學理念的轉變,以及高等教育內部體制的改革。為此,市場營銷戰略的選擇成為眾多高等院校尋求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長足的發展,開始在教育市場領域內興起了與國外高校合作辦學及互派留學生的開放格局。但與此同時,我國高等教育正面臨深層次、多角度的國際競爭,與國際發展水平相比,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水平還很低,有必要通過開展高等教育市場營銷戰略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而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國高等教育很有必要運用營銷理論與方法,加強對宏觀環境和自身現狀的合理定位,制定恰當的市場營銷戰略和策略,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新局面。
第一,觀念上的偏見及對高等教育屬性認識的誤區。一方面,市場化的營銷戰略不可避免地助長了高等院校辦學過程中的功利主義傾向,造成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學者的懷疑和排斥,他們往往認為營銷只是商業的專利,高等教育開展市場營銷戰略只會破壞高等院校的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從而把高等教育場所涂抹成商業化色彩的推銷“集中營”。另一方面,有些人始終認為高等教育屬于非營利性質,因而不適用營銷的理論和方法。
第二,高等教育舊有體制慣性作用的制約。雖然,高等教育體制在不斷深化和改革,但是高等教育舊有體制依然保持強大的慣性作用,諸多弊端在高等教育領域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從而嚴重阻礙了高等教育市場營銷戰略的順利開展。在現有體制上,依然能看到包辦高等教育各種權利,無法落實高等教育的自主權,以及引領國際教育的“自治”理念,導致高等教育機構不能按照市場的價值規律,對教育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
第三,高等教育市場培育不健全,缺乏能動性。高等教育市場在管理和微觀運行機制上一直未能擺脫傳統模式的束縛,缺乏靈活應對市場的價值規律。例如如何使高等教育在需求市場中找到多樣手段,有效控制教育產品的供需平衡;如何在高等教育市場機制運行中,協調好、市場、高校三者間的利益與沖突;以及如何克服高等教育服務和產品的高專有性和壟斷性。從我國高等教育現有水平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市場培育還有待于完善,并進一步增強高等教育市場準人的彈性力度。
(1)改變觀念,增強高等教育市場競爭意識。首先,高等教育要糾正高等院校是知識殿堂和非營利組織不需要營銷的認識偏差,正確認識市場營銷理論對提高高等教育競爭力的重要性。其次,高等教育教育要以面向世界為前提,樹立開放式辦學的生存觀,以其廣泛的人才、學術、文化和教育的交流與合作來進一步促進本國高等教育未來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提高。再者,要充分動員和利用一切社會資源,主動適應市場,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益和質量。
(2)強化質量,樹立科學的高等教育發展觀。高等教育的辦學質量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生源質量、教師隊伍、培養條件和管理水平。針對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現象,我們必須把教育質量擺在首要位置。與此同時,科學的發展觀是高等院校良好運轉的前提,高等教育必須著力改變辦學的格局,不斷擴大教育投資渠道,并積極推動高等教育營銷運作機制。
(3)講求效益,進一步健全高等教育的各類市場。辦學要講究效益,辦既有優勢又有特色的高等院校。辦學也要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則,例如在高等教育機構中設立專門的教育預測、規劃部,專門進行社會調查,時刻關注社會的發展方向,掌握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方向與具體方面,從而為本校專業的設置、教育內容的安排、學生能力的培養提供方向與指引。同時,高等院校要發揮各類市場的優勢,特別是興辦高科技產業,以增強高等院校的造血功能。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