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思想政治課是對中學生系統進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的必修課程,是中學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它對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毋庸置疑,為了發展我國職業教育,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專業人才,必須明確職業高中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性。高中階段的學生正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初步形成期,而思想政治課正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觀點對中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法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經歷進行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是領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逐步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的一個過程。因此,必須充分發揮中學思想政治課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堅持育人為本,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以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迫切要求,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打下堅實的道德基礎。
新課程改革以來,浙江省職業高中政治課教材設置有了較大改善,一改以往單一注重知識點、沿襲普通高中政治教材版本,修訂了法律、經濟、哲學三個學期的課程,具體為:高一第一學期開設法律生活職業、高一第二學期開設經濟政治生活、高二第一學期開設哲學生活職業、高二第二學期開設求職與創業指導。這些教材從職業學校學生的實際出發,貼近生活、圖文并茂、事例新穎。盡管如此,在政治教學實際中也還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職高生對政治課的學習認識存在偏差。初中政治課實行開卷考試以來,使學生對政治課產生“輕視’情緒。進入職高后,因為沒有高考的壓力,學生對開卷考試的政治課更是不太重視。而隨著中等職業學校擴招,學生基礎不太理想,普遍表現出厭學情緒嚴重、學習主動性不高、想學一技之長卻缺乏恒心和毅力等狀況。這些情況導致學生管理難度加大,教學管理上的問題日益突出。而開卷考試的政治課成了職高生眼中可有可無的課,甚至是“休息課”。
2教師在教學方面存在諸多間題。盡管學生難教,學生不懂得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而這恰恰是我們政治教師的用武之地,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出現了一定的問題。
首先是政治課教師知難而退,教學心態發生變化。面對職高生生源質量的下降,很多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管理難度加大,更重要的是學生基礎差、學習態度差,導致教師無法高質量地完成或者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每逢考試,哪怕是開卷考試都有很多學生不會做或干脆不做。這樣導致教師的教學信心喪失,有的老師不講或少講教材內容,有的老師甚至完全脫離教材,反正學生聽不懂,只要課堂不出事講什么都行。
其次是教師的責任感不強。職高生存在著難教、難管的現實問題,但我們的學生絕對不是一無是處,他們身上也有閃光之處。我們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他們通過教師的培養和教育之后,能依靠自己的技能、本領自食其力,貢獻社會。一個學生就是一個家庭的靈魂,教育好一個學生就是造就一個和諧的家庭。教育學生遵紀守法,就是為社會和諧穩定立下汗馬功勞。所以說,職業高中政治教師的責任重大,我們不能輕視自己的價值,不能無視學生的成長和社會的穩定的需求。
再次,職業高中政治教師隊伍建設也存在一定問題。毋庸置疑,德育工作是任何一所學校都非常重視的工作之一。學校領導重視德育工作,想盡各種辦法促進學生德育發展,但部分學校卻忽視了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政治教學,尤其是職業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沒有高考的壓力,職業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處事。而部分學校顯然只看到了不用“考試”一個方面,當學校里缺少政治老師時,不分文科、理科、專業課,任何老師都可以來上政治課。這也給學生一個暗示:政治課沒用,哪個老師都能教。
最后,職業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陳舊。在課堂教學中,大多數老師仍采用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很少有其他教學方面的創新。這樣更加導致學生對政治課不感興趣。
要解決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需要廣大教師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手段來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在教學中嘗試應用了以下一些教學方法,收效明顯。
2.演示法。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運用更加廣泛。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生動、信息量大的優勢,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在愉快的氛圍里實現教學目的。同時,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說服力,彌補教學過程中語言表達的缺陷。如在講授高二哲學第五單元發展的世界中量變和質變的問題,學生通過文字對“量變”和“質變”的含義的理解很困難,通過多媒體展示,將水的“三態”變化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學生的印象非常深刻,進而能夠很好地把握“什么是量變”、“什么是質變”。
3.討論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一個或幾個重點、熱點問題為中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觀點、思考,進行課堂討論,以獲得知識,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如在講授高一法律生活職業第四單元民事主體時,筆者結合教學材料一‘中獎以后”讓學生討論:17歲的張同學買中的汽車歸誰所有?張同學將汽車贈與行為是否有效?從而讓學生了解到限制行為能力人有哪些權利。通過討論,不僅使課堂氣氛活躍,而且提高了學習興趣,也拉近了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到自己.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以與教學相關的真實生活情境或事件為題材,提供學生相互討論之用,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案例教學法,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將理論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教學氣氛,完成教育目的。如在講民事責任歸責原則時,以發生的住宅樓里飛出啤酒瓶傷人事件為材料讓學生討論:受害者應該怎么辦?誰來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其責任劃分的依據是什么?通過對案例的搜集、講解、設問、討論,使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加強了法律意識。
5.表演法。盡管我們的學生學習習慣差,成績不理想,甚至還存在一些不良行為和習慣,但他們畢竟是學生,有著巨大的可塑性。作為老師,我們要不斷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鼓勵學生相信自己。如在講授“天天315”時,筆者試著安排幾個學生表演小品,結果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6.情境設置法。情境設置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出于教學目的的需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定的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熱情,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教學方法。恰當的情境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的注意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高。如在講授高二下學期求職與創業指導時,針對學生即將走向實習崗位的現實,為了提高學生的擇業競爭力,根據不同的專業設置不同的現場應聘場景,特別是請來校外相關專業人士做“主考官”時,學生的角色意識發生了很大變化,使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心理等方面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事實證明,只要政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多思多想,結合學生實際大膽、藝術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一定能讓我們的學生真正地喜歡上政治課,接受政治課,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