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英語教學涉及英語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隨著對交際理論的研究及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文化在語言學習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觸和了解英語的文化,有益于英語的理解和運用。要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樹立文化意識,注重在英語教學中對文化知識的教育。
現代外語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隨著對交際理論的研究及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文化在語言學習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觸和了解英語的文化,有益于英語的理解和運用。近年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已成為大學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人們對語言教學中文化的重要性正取得越來越廣泛的共識。外語教學目的不再僅僅鎖定在傳授外語知識,培養聽、說、寫這些語言運用能力上,習得文化,提高綜合素質,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造就適應現代化發展的“復合式”外語人才構成了外語教育的更高目標。那么,在大學外語教學中文化教育占有怎樣的位置,文化教育包括哪些內容,怎樣實施文化教學,本文就此進行探討。
在我國的傳統外語教學中,由于受傳統教學法和結構主義語言學與心理學的影響,語言和文化被截然分開,這種只重語言形式、完全脫離社會文化語境的單純語言技能的外語教學使得學生對語言背后豐富的文化底蘊知之甚少,交際中常會因違反說話規則或交談雙方不能進人同一文化背景而造成交際的失敗。
發展交際能力是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但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就一定具備了交際能力。我們知道,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語言離不開文化,理解一國的語言文字,必須了解該國、該民族的文化。
要想具備真正的語言交際能力,不僅要掌握語言的語音、語法、詞匯賀習語,而且還要學習說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他們如何用語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行為。我們說,不掌握語言定額結構規律,就無法進行正確的交際;沒有文化內容,就無法進行有意義的交際。這就要求我們在外語教學中重視跨文化教育,并將之提高到應有的高度,使學生在實際交流中具備多元化的包容性。
在跨文化交際中,語音和語法的錯誤往往能被容忍,文化錯誤常常比語言錯誤更嚴重。如果沒有文化方面的知識,如果不了解文化方面的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交際就可能發生障礙或失敗。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
因此,在當今的大學外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提高學生語言應用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也是適應飛速發展的經濟和信息社會的迫切需要。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語言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和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如:中國人送禮時往往會說:“有點小小的東西給你,東西不太好。”譯成英文前半句“hereissomelittlethingforyou還講得過去,后半句“butiysnotverygood”就有問題了,外國人聽了一定會想:“既然不太好你干嗎要送給我呢?”中國人接受禮物時會說:“真不好意思,讓你破費t。”如果接受外國人送的禮物時也說“fmreallyashamedofmyself.youshouldnothavespentsomuchmon-ey,對方一定會不高興,因為這不是表示客氣而是在批評他。這時應該說:iyssokind/niceofyou.thankyouverymucht”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和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像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但學習這對目的語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藝術等等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就會探究引起兩種文化差異的根源:兩種語言文化的世界觀、價值觀。一切行為模式都是由思維模式決定的。所謂世界觀就是人們對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等諸多哲學方面的概念。比如僅從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來看,東西方文化就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認為,人是萬物之靈,能夠戰勝自然。由此而產生了一系列的自然科學,人類憑借他們不斷的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與此對應,東方文化信奉“天人合一”,“陰陽調和”,人與自然是一種協調關系。所謂價值觀就是判斷好壞是非的標準。
西方人是非標準受宗教和法律影響較大,而中國人主要受道德影響。真實生活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帶隊旅游中,我們的這位導游看到一位美國老太在艱難的爬山時,便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了拒絕。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的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在西方,“老”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而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因此,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發現隱藏在文化深層里的價值觀,從而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使學習者能更好的了解這種語言,加深目的語文化的理解。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體現著不同文化的個性和特點。對文化理解的欠缺常常會造成語言理解上的障礙。比如,tocarrycoalstonewcastle它的字面意思是“運煤到紐卡瑟爾”,但如果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就會明白它的真正意思是“多此一舉”,因為紐卡瑟爾是英國的一個產煤中心,運煤到紐卡瑟爾是多余的事。再比如,狗在漢語文化中往往帶有貶義,如“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膽包天”、“狗急跳墻”、“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可在英語文化中,dog卻被認為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luckydog(幸運兒),jollydog(興高采烈的人),cleverdog(聰明的人),topdog(擔任最高職位者),surlydog(脾氣不好的人)等等,都沒有貶義。因此,在教授語言過程中,我們應該將這些文化知識揉進去,避免學習者因文化知識不足而對語言產生錯誤的理解。
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例如,中國人召喚他人走進時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內連續彎曲的手勢,這種手勢在英語中是在使喚小動物走近使用的;召喚他人走近外國人使用四肢彎曲食指向內勾動的手勢,而這種手勢在漢語中則是極富挑釁性的。諸如此類的非語言行為在交際中常常會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學習者對這些方面有所了解,對不同的文化差異有所體會,才能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教育雖然重要,當絕不能脫離語言教學,必須要緊密結合語言實踐的教學。要把文化背景知識和教材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有意識的把文化知識滲透到具體的詞匯教學、語篇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與文化有關的詞語,涉及什么講什么,重點是要講解那些“具有背景意義的詞匯和交際用語”,除講清其概念部分外,還要講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要適當擴展其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的風俗習慣和交際常識等。以達到文化背景融人的最終目的,這樣做也相應地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中英文化的差異應是教學中的重點。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對詞語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必要解釋,而且還應同母語進行適當的比較,以便使學生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從而掌握正確運用外語的方法。在教學中,可以采取比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的文化內容加以分類,如問候、稱呼、介紹、致謝、贊揚、告別等日常生活及社會交際方面的文化差異。某些英漢詞匯由于價值觀念、文化習俗的不同而產生的差異,英漢語言在比喻、聯想及典故、諺語等運用上的差異以及英漢語言中一些非語言因素蘊含的文化差異等等。
教師應注意搜集一些英語的文化資料,通過播放相關的課文錄像及英文歌曲和電影,使學生直接感受到用英語來交流時的語言、表情、手勢等,體味交流的真實性。也可以請一些外籍朋友與學生們進行直接交流,或以講座的形式向他們介紹域外的社會生活風貌。通過這些方法獲得的文化背景知識更易為學生們所記憶、領會和掌握。
總之,文化的概念非常廣泛.它可以是指一個和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由于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不同學科對它的概念和范疇的研究常帶有明顯的傾向性和側重性.就英語教學而言,它涉及到英國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每個方面都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同時這也是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跨文化交流也是由現代社會中迫切的實際需要而誕生的。如今,由于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與世界各國的關系日益緊密,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新時代的當務之急。因此,外語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使語言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功能真正發揮出來。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