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在高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實踐,對音樂欣賞課在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過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激勵大學生把愛國主義情懷轉化為振興中華而刻苦學習、努力成才、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等問題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有許多重要的活動內容、形式和途徑。本文擬就在高校開設音樂欣賞課與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熏陶這一課題作一些探討。
1.1 從教學內容看,高校音樂欣賞課中的愛國作品是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重要資源。縱觀古今中外,無論是外國音樂作品,還是中國音樂作品;無論是古代作品,還是現代作品;無論是古典音樂,還是通俗音樂,都蘊藏著十分豐富的贊頌自己祖國的作品。例如,在外國的音樂作品寶庫中,波蘭偉大的音樂家肖邦的《c小調革命練習曲》。這部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它表達了肖邦的反抗精神和愛國主義熱情。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在波蘭華沙,1830年11月2日,肖邦攜帶一抔朋友們贈送的波蘭泥土離開華沙,出國深造,從此永遠離開了祖國。次年初,他在赴巴黎途經斯圖加特時,得知華沙起義遭沙俄、華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強烈震撼,就在這種悲憤交加的情緒下,肖邦寫下了著名的《c小調革命練習曲》。此曲為有魄力的快板,4/4拍。全曲自始至終貫穿著憤怒、激動、悲痛、失望的情緒,通過左手奔騰不息地琶音技巧和右手剛毅的曲調結合來表現。全曲分三段,第一段音樂開始得非常突然,通過右手一個非常有爆發力的不協和屬九和弦“吶喊”般的出現,緊接著左手連續跑動的狂風般的十六分音符下行,激烈的快板速度給人以聽覺上的強烈沖擊,表達了肖邦聽到噩耗后內心的痛苦與絕望;第二段速度稍有放慢,情緒略顯平和,但仍是悲憤的曲調情緒,表達了肖邦的心潮起伏與內心的焦慮;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現,經過多次轉調,最后仍回到c小調結束。全曲樂句間的強弱交替,正是肖邦心中強烈抗議、吶喊、嘆息的交替。再如,德國偉大的、被稱為“樂圣”的貝多芬,也是一個具有濃厚愛國主義精神的音樂家,他創作的交響曲《悲愴》、《命運》、《英雄》等都是反映人們斗爭中英雄氣概的愛國作品。
在我國音樂作品寶庫中,充滿愛國情懷的音樂作品更是不勝枚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紀念新中國60華誕,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等10個部委從今年5月份開始在全國組織“愛國歌曲大家唱”群眾歌詠活動,這些百首愛國歌曲已經成為培育我國億萬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愛國情懷的重要資源。其中,有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有謳歌偉大衛國英雄人物的,有贊美為建設而辛勤工作的,等等。例如,以歌頌祖國和熱愛祖國為主題的就有《歌唱祖國》、《祖國頌》、《愛我中華》、《祝福祖國》、《我愛你,中國》、《我的祖國》等等,這些歌曲旋律雄壯、優美抒情,節奏鮮明有力,能深刻讓學生體會到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喚醒他們報效祖國的使命感,從而達到培育愛國主義情懷的目的。再如,人人熟悉的歌曲《我的中國心》中所唱“河山只在我夢里,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旋律鏗鏘有力,歌詞字字震撼人心,每每唱起來都令人心潮,這就在潛移默化中將作者的思想情感傳遞給了學生,啟迪愛國主義情懷。因此,通過開設音樂欣賞課,讓大學生接觸這些音樂作品,就能夠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愛國主義情懷的良好熏陶。
1.2 從寓教于樂的教育形式看,通過欣賞愛國音樂作品這種途徑,培育愛國主義情懷更容易為當代大學生群體所接受。大家知道,愛國主義教育有許多活動內容、形式和途徑,如,舉辦愛國主義專題講座、組織閱讀愛國名著、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等。應該肯定,這些活動內容和形式對培育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是有作用的。但同時應該看到,如今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青年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體,在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上,他們對單純的說教和理論灌輸不易接受,甚至帶有逆反心理,更不愿意聽書本上一套套的大道理。而音樂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美的精神享受,它是一種聲音與情感的融合。它的功能不僅在于可以讓人消除工作緊張、減輕學習和生活壓力、避免各類慢性疾病、放松心情、想象一些美好的東西、愉悅身心。而且,在聆聽音樂欣賞課愛國作品的過程中,通過聲像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大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都受到震撼,這樣既能學習音樂知識,又能接受愛國主義情懷的熏陶,這正是高校音樂欣賞課“以善導美、以情動人”的啟迪和熏陶作用。
2.1 通過欣賞古今中外的愛國名曲,有助于大學生加深理解培育愛國情懷是世界各國對公民的普遍要求。列寧指出:“愛國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熱愛祖國,自古以來就是每個每個公民與生俱來的品質。因此,不僅中國的音樂作品寶庫中有大量的愛國作品,外國的音樂作品寶庫中也有大量的愛國作品。通過在音樂欣賞課中播放和講解古今中外愛國作品,使大學生認識到,不是只有中國的高等教育在反復提倡愛國主義,事實上任何一個對本國公民在愛國主義這個重要問題上的重視程度都是一樣的。
為了讓大學生加深理解這個問題,筆者根據相關報道的材料,在音樂欣賞課中給同學們介紹以下兩個生動的例子,一個是,1972年2月21日晚,人民大會堂大宴會廳燈火輝煌,周恩來總理在此舉行宴會歡迎首次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尼克松。伴奏軍樂團演奏的席間樂曲,兩國領導人進行著友好的交談。突然,尼克松總統停止了講話,忘情地傾聽著軍樂演奏。原來,樂隊正在演奏來自他家鄉地樂曲——《美麗的阿美利堅》、《牧場上的家》和《火雞在草堆里》。見此情景,周總理當即書寫一張字條:“請樂隊把三首美國樂曲在演奏一遍”,頃刻間,優美的旋律再次在大宴會廳響起。尼克松總統在回國之前,舉行了答謝宴會。他在祝酒詞中出人意料地加了一句題外話:“我不僅要特別贊揚那些準備這次宴會的人,而且還要贊揚那些給我們演奏了如此美妙音樂的中國軍樂團的演奏家們。我在其他從來沒有聽到過演奏地這么美妙地美國音樂。”
再一個是,2008年4月8日,在三亞市舉行歡迎出席博鰲亞洲論壇第七次聯會的各國貴賓。4月13日,為了完成好歡迎智利總統巴切萊特的儀式司禮的演奏任務,軍樂團幾名生病的隊員精神抖擻地將長達3分鐘的智利國歌,完整地背譜演奏了下來。當軍樂聲停止的瞬間,智利總統帶頭鼓掌,全場隨之響起如雷般地掌聲。
通過組織欣賞古今中外音樂愛國作品和深入講解相關事例,使大學生認識到,古今中外無論是哪個的領導人,還是哪個的平民百姓,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不易改變的熱愛自己祖國的情懷。
2.2 通過欣賞不同時期的愛國作品,還能夠使大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內容和要求。不同時期的音樂愛國作品,在的不同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和意義。作曲家們通常會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創作出能夠反映當時社會現狀和鼓勵人民積極向上的優秀作品。例如在我國,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新中國建國前后所創作的音樂作品,反映的時代特征及其內容就不同。
當我國還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時候,主要任務是驅逐外來侵略者,時代的主題是戰爭與革命,因此這一階段的音樂愛國作品通常是表達中國人民在戰爭中強烈反抗侵略者的英勇頑強、不屈不饒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激勵著中國人民一定要堅持把革命進行到底,取得勝利。在我國革命戰爭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田漢和聶耳共同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還有賀綠汀的《游擊隊歌》,“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歌詞激勵游擊隊員的斗志,節奏猶如小軍鼓般的富有彈性,正好反映游擊隊員們的機智勇敢以及苦中作樂的精神;還有1965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曾參加過長征的肖華同志回顧他在長征中的真實經歷,歷時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鮮明、感情真摯的史詩。隨后,晨耕、生茂、唐軻、遇秋等作曲家選擇其中的10首譜成了組歌,分別描繪了10個環環相扣的戰斗生活場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區的民間曲調與紅軍傳統歌曲的曲調融合在一起,最終匯成了一部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風格獨特的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此曲雖然創作于新中國成立后,但它是為紀念長征而作,表達的是長征時期戰士們頑強拼搏的愛國精神。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時代主題轉變為和平與發展。在這一時期所創作的音樂愛國作品,主要是為了告誡人們要珍惜和平的來之不易,發揚中國的優良傳統,全民族要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代表作品有徐沛東譜曲、喬羽填詞共同創作的《愛我中華》;還有,1950年,第一個國慶日前夕,32歲的作曲家王莘經過廣場時,看到一面鮮紅的國旗迎風飄揚,忍不住靈感出現,脫口而出:“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之后就成為了至今流傳了半個世紀多的《歌唱祖國》;特別是建國60周年的百首愛國歌曲中的《》,“……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國是我的國,家是我的家,我愛我的國,我愛我的家……”,等等。所有這些不同時期的音樂愛國作品,使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的內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使他們認識到,愛國主義在世界各國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在不同的不同歷史階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3.通過音樂欣賞課中愛國作品的熏陶,進一步激勵大學生群體把愛國情懷轉化為振興中華、刻苦學習、努力成才、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
3.1 通過組織欣賞音樂愛國作品,有助于大學生抵御“西化”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進一步認同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毋庸置疑,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極化和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各種不良的社會思潮乘機侵入大學校園。由于當代大學生年紀輕、閱歷淺、缺乏社會經驗,難以辨別是非真假,以致受“西化”負面影響比較嚴重,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經常反問老師:“為什么中國不能像西方那樣,實行多黨輪流執政的政黨制度?”誠然,要幫助他們解決這些思想困惑,需要多方面和深入細致的解疑釋惑工作。其中,筆者認為,通過開設音樂欣賞課,特別是讓大學生欣賞音樂愛國作品,如其中某些歌曲所寫的“曾經苦難才明白,沒有就沒有新中國”、“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我要把最美的歌兒獻給你……”等這些具有鮮明的熱愛、熱愛新中國的愛國作品,并結合深入講解等多種教育引導工作,對大學生抵御“西化”思潮的不良影響,無疑能發揮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他們進一步認識到,無論是哪一個,實行哪一種政黨制度,都必須符合自己的國情,必須尊重廣大人民的選擇。在中國,我們堅持和完善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由我國的具體國情決定的,完全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新中國60年光輝歷程,也充分證明,我們選擇這種政黨制度是完全正確的。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牢記關于“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的教誨,堅決反對分裂祖國的任何行徑,自覺維護來之不易的穩定和諧的大好局面。
3.2 通過組織欣賞音樂愛國作品,有助于大學生克服不良學風,刻苦學習、努力成才、報效祖國。應該看到,近幾年來,由于受社會不良風氣和其他多種因素的負面影響,在高等院校中,確實存在著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學習不認真、上課玩手機、打瞌睡、考試作弊、畢業論文抄襲等嚴重現象。對于這些問題,各高校正在采取各種措施加以糾正。筆者認為,針對當前大學生在學風上存在的這些問題,通過音樂課組織欣賞相關音樂愛國作品,如《我們是社會主義接班人》所唱的:“我們是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和《長江之歌》所唱的:“……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等,使大學生在這些歌聲中,抒發深沉而樸素的愛國情懷,感受著先進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立足崗位、奉獻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愛國情懷落實到刻苦學習、努力成才、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中。這就是音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獨特功能。
在高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實踐表明,音樂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培育愛國主義情懷,是培養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課程。我們應當充分發揮音樂欣賞課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用美好的音樂,特別是愛國音樂去熏陶大學生的心靈,在他們的心靈深處培育出一顆深厚的愛國之心!
[1] 鄭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音樂欣賞結合的必要性》,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2] 鄧捷.《論愛國主義教育融入音樂欣賞之中的有效方法》,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