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高師院校學生的罄奉職業定位主要是教師,他們對教師職業的價值判斷直接影響著職業選擇和教育質量。本文通過對浙江省某重點師范大學學生的抽樣調查。分析了高師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各因子在性別、年級、專業等變量上的差異,探索了轉型期高師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特點,并提出了商師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若干對策: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突出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實踐性強化就業指導教育、培養高師大學生的敬業精神。
價值觀是推動人從事各種活動的主要動力之一,屬于個性傾向性的范疇。價值觀在職業理想、職業選擇上的體現,就是職業價值觀。國外職業價值觀早期代表薩伯(super)立足予職業目標,職業價值觀是個人所追求的與職業有關的目標,即個人的內在需求以及在從事活動時所追求的工作特質或屬性。國內學者黃希庭等側重于認知評價,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職業的需求所表現出來的評價,它是人生價值觀在職業問題上的反映,是人生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價值觀具有歷史性、社會性、個別差異性,并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目前,許多高校已將生涯規劃納人到學生始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生的職業興趣日益清晰,職業價值觀業已定型。
高師大學生是當今形勢下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首先,部分發達地區的教師隊伍將選到飽和,“拔高教師準人門檻,提高教師素質”的呼聲rj砬:毒碾這意味著今后當教師的難度系數將增大.“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范教育對學生職業價值觀的養成將產宅潛移默化的作用。其次,“統包統分”政策逐步向“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傾斜。這一變化必然對高師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產生重大沖擊,促使其審視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并逐漸形成不同于以往的就業觀。那么,高師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是否見證了時代的變革?2004年以來高師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巨變是否在高師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中有所體現?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本研究擬對高師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進行調查研究,探索高師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特點,提出高師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引導對策。
本研究采用分層隨機取樣的方法,從浙江省某重點師范大學的教師教育學院、法政學院、外語學院、旅游與資源管理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和美術學院分別調查了70人、50人、45人、70人、70人和45人。男女比例大致為1:2,年齡在20~23歲之間。發放問卷350份,回收344份,其中有效問卷309份,有效率達89.92%。
自編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調查問糟,包含利他主義、智力刺激、自我實現要求、獨立性、社會地位、經濟報酬、安全感、舒適、人際關系和變異性等十個職業價值因子。以上因子主要參考了吳遠、繆志紅主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咨詢》和當代高師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研究報告。本問卷經過項目分析、因素分析和信度檢驗,得到整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59。
本研究的所有數據全部輸人計算機,運用spssi0,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問卷采用五級評分制,所有因子均采用從“很不重要”至“非常重要”為1至5分的正向記分。
由表1可知,“變異性”、“舒適”、“安全感”是高師大學生的首選,而“智力刺激”、“自我實現”和“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等級最低。這反映了當代高師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一些新特點:(1)趨向變異。他們在選擇職業時,首先考慮“變異性”。他們喜歡不斷變換工種,樂意接受新鮮事物,拚棄了過去“一步到位”、“以不變應萬變”的不合理觀念,這是高師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最明顯的特點,迎合了市場經濟浪潮,適應目前的就業形勢;(2)趨向人本。高師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焦點是指向自我,個人至上傾向越來越明顯,如他們注重“舒適”、“安全感”、“社會地位”,但他們僅僅把目標定位在個人物質需求的滿足上。以人為本的目標是發揮人的潛能,實現全面發展,這一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非常重要。研究表明:交往需要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個體心理正常發展的條件。人際關系是在交往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而高師大學生人際關系意識薄弱,直接影響個體自我價值的實現;(3)趨向務實。根據結果不難發現高師大學生對物質需求期望較高,如追求舒適、社會地位、經濟報酬等;過于漠視“智力刺激”、“自我實現”。這與盂續鐸的調查結果“北京地區的大學生在就業時更看重工作的人文環境和自我在其中的發展前景及所能取得的成就,而不看重聲望地位等虛名,也不在乎工作的硬件環境和工作的壓力及穩定安全”出入較大。究其原因,普通大學生群體工作靈活性大,而高師大學生主要在教育系統就業,擇業范圍狹窄。因此,“穩定”是高師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的首選因素。
(1)性別效應分析。從職業價值觀等級排序來看,在“安全感”、“智力刺激”、“利他主義”、“自我實現”、“獨立性”、“人際關系”、“經濟報酬”和“變異”這八個因子上不存在性別差異,在“社會地位”和“舒適”因子上男女生之間差異顯著。男生更重視“社會地位”,女生則更趨向“舒適”。這種差異說明:男生更注重職業的社會地位,表現出強烈的社會意向,他們重視輿論的作用,渴望在社會上充分發揮個人作用,實現自我價值;女生則更多地追求安穩、舒適,她們希望自己能在穩定、良好的環境中工作。男女生在等級排序上具有較大的一致性,男生在“社會地位”、“智力刺激”、“利他主義”、“自我實現”、“獨立性”和“人際關系”六個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其原因在于: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在就業問題上一直存在男女差別對待的現象,對男性的要求遠遠高于女性。上述兩種統計結果并不矛盾,t檢驗挖掘了更多的信息資料,彌補了等級排序的缺陷。
(2)年級效應分析。對畢業班與非畢業班學生職業價值觀差異檢驗發現,在“獨立性”、“自我實現”和“人際關系”因子上差異顯著。原因如下:其一,畢業班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他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及時了解就業市場變化并進行自主擇業,而非畢業班學生依賴性較強,他們期待得到他人的指導和幫助;其二,畢業班學生更接近社會,希望自己將學校習得的知識、專業技能充分地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他們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渴望獲得成功,而非畢業班學生置身校園,不用為工作忙碌奔波,還未做好充分的就業準備;其三,畢業班學生更清楚工作中將會遇到的人際關系,希望與領導和睦相處,與同事建立良好的關系,而非畢業班學生還沒意識到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3)科類效應分析。文理科學生在“利他主義”因子上差異顯著,在“舒適”因子上差異極其顯著。除“自我實現”和“變異”因子外,理科生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普遍高于文科生。這可能是因為文理科學生具有不同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活動,學生的擇業觀容易受學科思維的限制。理科學生多屬獨立型的認知風格,傾向于自身或內部為參照,渴求更強烈的智力刺激,內心體驗更深刻。因此,理科學生對“獨立性”、“智力刺激”具有更高的期待。
(4)專業效應分析。國外對高師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研究較少,這與國外對高師大學生的培養制度和實行教師資格證制度有關。西方沒有專門設立培養教師的高等師范院校,沒有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國內許燕老師對此研究顯示:高師大學生的主導價值觀是信仰型,而非師范生的主導價值觀是實用型,說明高師大學生對職業精神價值的重視。葉松慶老師對高師大學生擇業觀的實證研究表明,高師大學生的首選職業是公務員(31.8%)和科技人員(16%),而愿意從教的幾項比率之和僅為23.2%。對浙江省某重點師范大學學生的研究發現,師范生與非師范生在職業價值觀各因子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究其原因,從課程教育來看,在高師院校,師范專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師范生與非師范生在課程設置上沒有明顯區別,非師范生同樣可以選修各種師范技能課,如教育學、心理學課程。從就業目標來看,師范生的目標就是從教,多數非師范生也渴望進入教育系統,盡管對非師范生設置的教師準入門檻較高。
為了考察性別、年級、專業等人口學變量及社會地位、安全感、智力刺激、利他主義、自我實現、獨立性、人際關系、經濟報酬、舒適和變異性變量對高師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影響,本研究采用逐步回歸法以檢驗之。在做回歸之前先將人口學變量轉化為虛擬變量,然后將上述變量一一送人回歸方程。統計分析表明,l6個變量在預測職業價值觀變量時,進人回歸方程的依次有社會地位、安全感、智力刺激、經濟報酬、自我實現、舒適、變異性、人際關系、利他主義、獨立性和專業,結果見表3。
高師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結構與馬斯洛提出的人類需要層次理論基本一致。當然,人的行為觀念在主導性需要的驅使下,還會受到許多不可預測因素的影響,即人的行為、觀念往往受到其本人的內部因素(需要、興趣、能力、愛好、性格等)與外部環境因素(社會、家庭、學校等)相互作用的制約。鄭潔等人認為,性別、年齡、教育背景、所學專業等個人因素與職業價值觀相關。本研究發現,只有專業因子能有效地預測個體的職業價值觀。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專業教學中滲透著不同的職業價值觀理念;另一方面可能是所學專業直接影響著高師大學生的擇業觀。
從調查結果來看,變量(如性別、學科、畢業班與非畢業班、師范與非師范)在一些職業價值觀因子上差異顯著,這就要求高校找準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重點并為有師范院校特色的就業指導工作的實施提供依據。
高師大學生的職業定向是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師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已經或者正在發生很大的變化。調查表明,高師大學生往往把職業首先定位在物質待遇上,追求舒適、安逸。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既有物質需要,也有精神需要。物質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它的滿足不一定能給人帶來幸福和快樂,只有在精神上得到一定滿足,人才會有強烈的主觀幸福感,人的社會化發展才會更加順利。問題的關鍵在于正確引導高師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引導學生不能把職業只當成個人謀生的手段和致富的途徑。
對于高師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不能單單停留在說教式的理論灌輸層面。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通過教育實習、見習、寒暑期社會實踐、擔任學生兼職輔導員等多種形式使他們更好地體會“教師”職業的崇高。創設各種真實的教育情景,讓大學生去觸摸、感受教育,發現身邊的教育故事,在實踐中激發學生對教師工作的興趣,在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未來教育工作的情感,在教育實踐中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就業指導教育是學生在校期間聯系社會、修正自我的重要途徑。學校應將就業指導教育視為一項長期的、滲透性的、潛移默化的工作。就業指導教育要體現年級性、階段性、特殊性。
一是堅持日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結合。畢業班學生與非畢業班學生在職業價值觀的個別因子上存在差異,這表明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需從新生入校開始有計劃地實施全程指導。利用廣播、閉路電視、宣傳櫥窗、板報、校園網等載體對一年級學生進行形勢政策、專業思想教育、成才教育,指導學生進行生涯規劃;對二、三年級重點進行師范技能培養和職業定向指導;對畢業班學生進行集中教育,為學生提供就業服務,讓學生了解就業知識、形勢和政策,認識教師職業的重要性與教師工作的意義,確立符合實際的職業定位。同時提高就業技巧以及應對策略,幫助畢業生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適時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幫助學生克服從教的畏懼心理。
二是堅持分類指導教育。高師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在性別、專業等變量上存在差異,要求學校調整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充分發揮男生的人力資源優勢,對男生加強教師職業社會意義的教育,對女生加強職業苦樂觀教育。文理科學生的能力結構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文科學生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較強,理科學生思維邏輯性強,嚴謹求實,這種差異必然會影響到他們的職業價值觀,因此對文科學生要加強科學思維與嚴謹求實作風的培養,對理科學生則側重于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的鍛煉。
敬業是由于自己對所從事職業的崇尚和個人良好的人品而表現出的對職業的執著。教師職業的重要性與人才培養的艱巨性決定了敬業精神在高師大學生職業價值觀中所占的位置。一個人要做到敬業,首先要從職業工作中發現超越經濟收入之外的意義所在。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高師大學生比較實在,在選擇職業上注重“舒適”、“安全感”,這是一種“穩中求實”的心態,但同時過于重物質,輕精神,把“利他主義”、“智力刺激”等東西看得比較清淡、模糊。因此在學習階段要努力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一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其對社會的責任感;一是通過教師的身體力行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效仿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