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學家馬丁·特羅(martin trow)的定義,當社會為15%~50%的適齡青年提供高等教育學習機會時,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論文聯盟段。[1]
2002年,全國各級各類高等教育在學人數16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15%,這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已經走向大眾化。[2]到了2004年,河南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6%,[3]標志著河南省跨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
自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以來,河南省在高等學校辦學規模、師資隊伍、教育投入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其中,教職工數量、占地面積等增長了50%左右;在校生數量、教學科研設備的價值、圖書藏量等數據增長了1倍以上。但是,由于多種原因,河南高等教育仍然存在如下問題:高等教育投入嚴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招生能力在全國范圍內偏低;師資力量薄弱,師資結構需要優化;部分生均教育資源低于合格標準等。
河南省對高等教育經費的投入曾經是比較高的,2006年生均教育經費在全國排到第13位。但到了2009年卻下降到了第31位,[4]倒數第一。
(表1數據來源:筆者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1》和《中國教育報》歷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整理而成)
在表1中,筆者對河南省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經費和gdp水平進行了比較?!?010年,河南省gdp平均增長率高于全國水平,[5]但生均高等教育經費增長率卻不及全國水平的一半。而且教育經費投入忽高忽低,缺乏穩定性。2007年,河南省gdp增長率達到14.58%,生均高等教育經費不僅沒有增長,反而下降了9%。以上數據說明三個問題:(1)河南高等教育投入嚴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經濟增長的成果沒有用來反哺高等教育;(3)高等教育投入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目前,河南省高等教育招生規模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為了增加可比性,筆者以人均gdp為參照,選取了與河南省人均gdp相近的13個省份進行比較。表2顯示,河南省的人均gdp排在這13個省份的中間,但毛入學率、每10萬人擁有大學生數量、普通本科高校的生師比都處于較差的狀態。其中,每10萬人擁有的大學生數量排在最末位。表2說明河南高等教育在招生方面存在如下問題:(1)毛入學率偏低,招生規模有待進一步提高;(2)生師比較高,說明招生規模進一步擴大存在師資瓶頸;(3)每10萬人擁有的大學生數量倒數第二,說明歷史欠賬太多。
河南高校的師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結構不夠合理。首先,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不高。根據教育部2004年《普通高等學?;巨k學條件指標(試行)》,副高以上職稱的專任教師達到30%為合格。[6]2010年,河南省在這個方面的指標為33%,達到合格要求。但是,這個指標與全國的39%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如果縱向比較,河南省該指標在2000年一度達到35%以上,而且2001、2003、2008年都高于33%。這說明,河南高校的副高職稱比例還有不斷下降的趨勢。
其次,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專任教師的比例不高。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專任教師達到30%為合格。河南高校的這一指標目前已經達到43%以上,遠遠超過了合格標準。但與全國49%的水平相比,[7]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詳見表3。
2004年以來,河南省各類高論文聯盟教育資源總量增速很快。以普通高校占地面積為例,2004年為6331萬平方米,2010年增加到了9352萬平方米,增長了近50%。但從生均的角度來看,高校生均占地面積有逐年負增長的趨勢,平均每年減少近5%。其重要原因是招生規模擴大的速度,遠遠快于占地面積增長的速度。詳見表4。
生均占地面積的負增長,也導致了生均教學行政用地每年以近2%的速度遞減。從總量來看,2010年,河南省生均教學行政用地13.2平方米,低于合格標準(14~16平方米)。此外,生均圖書也明顯低于合格標準??傊诒?所列出的三項指標中,河南省僅生均教學儀器設備的價值每年有明顯增長,超過了合格標準。
《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國運興衰,系于教育”的理念。[8]河南省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省,要想實現“三化協調發展”,實現中原崛起,如果沒有先進的高等教育和高層次的人才隊伍,僅靠“人口紅利”是不可能實現的。經驗告訴我們,沿海發達省份依靠“人口紅利”,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搞了30多年,盡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終究未能達到發達的水平,現在被迫轉型。目前,河南以中原經濟區建設為載體,實現中原崛起,取得區域競爭的優勢,決不能重復沿海地區的老路。必須丟掉人口紅利、高消耗低產出、犧牲生態環境的傳統模式,著眼于“科教興豫”的戰略,依托教育和科技,建設人力資源強省,創新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模式,實現河南省的科學發展。為此,要更新地方的“政績觀”,設立高等教育“終身激勵”制度,使地方的政績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首先,以中原經濟區建設為契機,利用“兩會”等渠道,爭取財政的傾斜和支持。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由于經濟落后,出現了人才嚴重外流、技術人才匱乏的現象。技術人才的匱乏,又制約了河南省的經濟發展。[9]這意味著,河南省長期以來向沿海發達地區輸送了大量的高級人才。這種單方向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因此,有必要對河南高等教育事業給予一定的補償。同時,目前實施經濟轉型戰略,河南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和實施中原經濟區建設,同樣需要大量的人才隊伍作為支撐。因此,中央財政對河南高等教育投入加大傾斜力度,與的發展戰略是相吻合的。其次,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化解高校債務危機,應該立足于自己,推進制度創新。應該建立生均教育投入增長率與人均gdp增長率相掛鉤的機制,將提高生均財政撥款的措施制度化,主動向4%的目標靠攏。同時,河南省應該盡快制定各高校老校區開發租賃或者置換還貸的措施。其三,開拓渠道,實現高等教育投入多元化。胡鞍鋼(2010)預測,到2020年,全國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7%以上。其中,非渠道的教育投入將達到gdp比重的2.5%。[10]因此,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私人投入高等教育是一個必然趨勢。其四,鼓勵民間資本依托國內著名高校來河南辦分?;蛘叻衷海瓤梢晕{河南優秀的高中生資源,擴大河南高等教育的招生能力,又可以增加河南的高等教育投入。
首先,制定高校人才吸引方案,鼓勵高校吸引高層次的人才。在師資招聘過程中,優先考慮碩士以上學位的人才。加強對高校教師的學歷繼續教育,鼓勵中青年教師脫產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其次,推廣青年教師導師制,促進青年教師在教學、科研方面的成長;加強中青年骨干教師的培養力度,鼓勵非學歷的繼續教育,如新課程培訓、統計軟件技能培訓、試驗技能培訓、做訪問學者等,促進骨干教師多出成果,為提高教師隊伍的職稱水平做充分的準備。
首先,充分挖掘各高校新、老校區的資源。對于各高校在市內的老校區資源,置換或者出售、租賃后不輕易改變它的高等教育用途。如河南工業大學的嵩山路校區優先租給民辦高校。對于條件好的高校,要轉貼于論文聯盟
將老校區打造成碩博培養基地或者產學研結合的基地,減少土地和建筑的浪費或者閑置。對于各地“大學城”或者高校的新校區,要推進校園土地的合理規劃,避免土地資源的浪費。對于那些因債務纏身而經濟困難的高校,有關部門應加以關注,并鼓勵高校創新各種措施,推進校園建設,如運用開發商承包制建設大學生宿舍、食堂等。其次,加強高校圖書、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的采購監管工作,規范招投標程序,使采論文聯盟信息透明化,節約高校的辦學經費。同時,加強現有圖書和設備的維護,實施管理責任制。其三,推進“產學研相結合”,促進高校與知名企業的橫向聯合。這樣,高校在為企業提供智力和技術服務的同時,也可以使用企業的先進試驗設備和實習基地。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