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轉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漸漸暴露出來,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相關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獲得了很多學術成果。馬克思主叉理論課問題,既是一個高校教學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必須通過重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系統才能解決。因此,亟需在充分研究“o5教改”的基礎上對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創新.與時俱進,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被青年一代所接受。
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歷來黨和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都高度重視。近年來隨著經濟轉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漸漸暴露出來,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相關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獲得了很多學術成果。本文對1998年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分析并加以總結,力求全面展示學術界的研究狀況,為更多致力于研究該學科的學術界朋友及廣大教師提供一個參考。
本論文的研究資料來源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年限為1998年一2009年,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為檢索詞進行模糊檢索,共查閱212篇論文,其中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2篇。從文章數肇看,平均每年約有2040篇論文發表。但是在較高等級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不多,核心期刊論文數量更少。研究內容涉及了馬克思理論課各個方而,但是重復研究也較多。從綜合發表論文的期刊等級和研究內容來看,雖然論文數很多,但研究深度還遠遠不夠。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實證分析的論文較少,約占總論文數量的10%左右,近幾年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1998年至今,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研究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從“98教改”方案實施到2002年為第一階段。這一時期豐_要針對教改方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但時間較短,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從2003年至2006年為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各種問題逐漸顯現,促使研究更加廣泛深入。從“05教改”至今為研究的第三階段。“05教改”在總結1998年以來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了調整,解決了教材內容重復等問題,并且添加了體現時代要求的內容,更加適了高校教學的需要,但是依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問題。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成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研究分述如下。
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困境的成因,分析最為廣泛具體。造成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困境的原因眾多,但可以歸納成三個主要方面:第一,教學方麗。包括:教材內容重復,這個問題在“05教改”后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教學方式陳舊,“灌輸”式教育已經不符合目前高校教學的要求;隨著近年來高校的擴招,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專職教師數量不足,致使眾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課的方式,教師不能很好地控制課堂秩序,間接影響了教學效果;青年教師隊伍迅速擴大,青年教師那論功底薄弱,知識儲備不足,教學方式單一,也影響了教學質。第二,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在高校教學中的地位。研究者普遍認為,各個高校大都存在表而匕的重視與實踐中的忽視的情況各高校普遍重視專業教育,而忽視馬克思主義那論課,認為德育對提升高校地位和學生就業沒有太大的幫助。各個高校普遍出現精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學時的傾向以及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馬克思主義坪論課實際地位的下降,阻礙了對該學科進一步探索與創顢。第三,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情感。現在部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存在抵觸情緒,在課堂上出現被動應付、編造理由請假甚至逃課等現象。
以上三方而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導致了目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困境。教育方而因素和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地位問題,學術界基本已經達成共識,而關于學生對馬克思豐義理論課情感問題,研究的還較少。事實告訴我們,教學是一個教者與學者互動的雙邊過程,現在尤為提倡以學生為豐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單純解決了教育因素和地位問題沒有提升學者的積極性,也很難達到教育的同的。此,關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情感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
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目標在《關于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通知中有明確的規定:“兩課”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為建設有中因特包利: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增強抵制錯誤思潮和拜金豐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侵蝕的能力。學術界對此教育目標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從宏觀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目標的規定。具體地講,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目標至少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培養的學生人文素質和培養大學生問題素質。第二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目標缺乏準確而科學的定位。這種宏觀的抽象的理論描述,在、政黨的層面是適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缺少層次性的細化環節,落實到各個具體主體時必然缺乏操作性而顯得無所適從,在學校與教師的層面是模糊的。尤其對于學生來說,顯得很遙遠、很渺茫,他們從中得到的信息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黨和的前途命運有關,與自己的現實生活相距甚遠。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變成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唯一目的,脫離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失去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大學生的內在結合點,也不能揭示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大學生現實生活的指導作用。
學術界廣泛認為,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根本原則。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從實踐中產生,又服務于實踐,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又指導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作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要工具,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啜理和科學分析的方法,從而能運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社會問題,指導社會實踐。
在教學過程中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首先,需要講透馬克思主義理論,使學生充分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涵,這是完成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據課程內容需要精心選擇案例,使實際和原理有機結合,應用原理分析實際問題,二者不能脫節。也可以直接提出實際問題,以案例帶出理論,根據所講理論進行分析,通過分析使學生掌握理論。
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一直采用“灌輸”、“注入”式的教學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合教學的要求。近年來,各高校都逐漸開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形成了幾種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主要有:對話式比較式教學、開放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問題式教學、研究性教學、案例式教學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性教學、對話式比較式教學。這兩種教學模式囊括了其他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優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教學體系。研究式教學是當今世界主流的教學模式,將其運用劉馬克思主義理論課還處于起步階段,其基本觀點是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科學家研究的過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應建立一種合適的體系,采用一種合適的模式,激勵、引導和幫助學生去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訓練技能、培養能力和創新的思維方式。發展個性,使學生知識、道德、智能、體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和發展。學術界一致認為,研究性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及其探究式學習為主體,以培養和提高他們研究與創新能力為目標,很好地體現了指導與自主、規定與開放、統一與多樣、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的教育指導思想。河北經貿大學學者宋志勛提出了對話式教學和比較式教學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這種教學模式的核心是:探求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的交融點,其關鍵是提出學生所關心的自身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并結合課程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解決,與學生對話交`使學生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興趣。
沈陽醫學院學者朱紅等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全程教育的思想,強調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滲透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軸心,帶動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的聯動,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研究者較少,具體方案還有待深化。
理論聯系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根本原則,這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必須開設實踐課,提高實效性。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實踐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主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探索社會與人的發展規律的學科,具有宏觀性,不能直接進實驗室,下工廠,具體操作困難;公共課人數眾多,場地的選擇、資金保證和組織管理不易;學時所限,走馬觀花,流于形式。基于上述困難,各高校實踐課普遍采取寫調查報告的方式。學者汪惠清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中社會調查方法的研究》一文中做了深人的研究,涉及了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的基本方法、組織撰寫社會調查報告、開好社會調查交流會以及對調查報告的評定等內容。有學者提出實踐課可以分為教學計劃內實踐活動和教學計劃外實踐活動。教學計劃內實踐活動利用學生課余和周末組織小規模多次的活動;教學計劃外實踐活動利用假期組織大規模長時間實踐活動,二者結合能使實踐課更加深人而不至于流于形式。但是這種模式流程較復雜,涉及部門較多,具體細節和后期評估還需進一步在實踐中探索。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