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校園文化是學校所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高職校園文化則是融入了更多職業特征、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人文素質的校園文化。學院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充分利用革命老區、紅色老區的地域優勢,將老區文化、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深度融合,使學院品位得以提升,師生凝聚力得以增強,學生人格更加健全,校園建設更加和諧。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坐落于大別山革命老區,有著60年辦學歷史和10年高職教育實踐。學院堅持以“用老區精神辦好高職教育,辦好高職教育服務老區經濟”為辦學理念,堅持以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在走內涵建設發展道路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老區地域優勢,積極導入老區文化,引進企業文化,創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和企業文化理念的高職校園文化。學院現已成為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湖北省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單位,是大別山革命老區一顆璀璨的職教明珠。
校園文化是指學校所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等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規章制度及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定的行為準則。從內部結構上可以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部分,而以精神文化為靈魂為核心。
根據高職辦學的特殊定位,高職校園文化是以就業為導向,以校園精神為底蘊,由師生員工共同創造和享有的群體文化,是融入了更多職業特征、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人文素質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的多姿多彩,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1.教育功能。高職院校內在的教育力量就是它的文化影響,高品位的校園文化以其較強的滲透力、影響力、教育效力,幫助學生提升“人”的修養和品行。
2.導向功能。校園文化所蘊涵的價值體系,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學校的關系,使個人行為符合學校組織目標,朝著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
3.凝聚功能。校園文化起著心靈黏合劑的作用,使師生對學校產生一種使命感、自豪感、歸宿感,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內聚力和群體意識。
4.激勵功能。良好的文化氛圍能產生一種激勵機制,激起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使師生保持高昂的情緒和奮進精神,獲得各種精神需求的滿足。
5.控制功能。校園文化具有強大的心理制約力量,使師生行為符合共同的準則,在制度規范與約束下自覺提高自身素質,以更好地融入學校的品牌文化。
6.輻射功能。校園文化以其獨特的方式,在教育影響師生的同時,也對周邊社會產生影響,這種輻射主要通過塑造學校形象和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來實現。
1.利用老區地域優勢,營造文化氣息濃郁的育人環境。校園環境是學校物質文化的載體,學校的硬件設施、人文景觀,因其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而成為影響學生思想感情、道德行為、全面素質發展的重要外部力量。學院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充分利用黃岡“將軍故里”、“名人之都”、“教育之鄉”、“創業之城”的地域優勢,深度挖掘革命老區豐富的紅色資源、人文資源、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老區文化和企業文化教育。佇立在老區精神文化墻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座座黃岡歷史名人雕塑,敘說著黃岡文化的歷史淵源;走進革命先烈事跡陳列室、校史館,熱血沸騰,精神激昂;徜徉在以歷史名人命名的道路上,佇足在催人奮進的教學樓前,厚重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一塊塊企業文化宣傳展示牌,傳遞著先進的現代企業文化理念。師生每天生活、工作其中,感受著老區文化、企業文化潛移默化的鞭策與激勵,學院環境育人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2.利用老區地域優勢,建設特殊的德育教育隊伍。為使校園文化建設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學院大力創建一支由教師、老紅軍、紅色文化專家、企業勞模、優秀校友組成的特殊德育教育隊伍。在校內德育教育隊伍建設上,每年投入10萬元選派政工人員、教師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企業實踐鍛煉,到外地學習;不定期地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研討會和交流活動,聘請紅色文化專家作文化講座;實施師德工程,建立師德規范,樹立師德標兵,激勵德育教育工作者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在校外德育教育隊伍建設上,建立校外德育教育隊伍資源庫,精心挑選老紅軍、紅色文化專家和企業勞模組成導師團,挑選優秀畢業生組成校友團,共同擔任德育輔導員,舉辦講座、報告和交流行動,引導學生深入領會老區文化和企業文化的精神實質,弘揚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養。如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教育家楊叔子,來學院作了“踏平坎坷、成人成才”的勵志報告,激發學子奮發圖強,報效祖國和人民。
3.利用老區地域優勢,建立學生素質拓展基地。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為此要整合校內外育人資源,建立學生素質拓展基地,全面拓展學生綜合素質。學院主要注重四種基地建設:一是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建設。學院先后與紅安縣、麻城市、黃州區共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并組織師生到紅安烈士陵園、麻城烈士陵園、陳潭秋紀念館、李四光紀念館、故居、董必武故居,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愛國愛家敬業之情;二是社會實踐服務基地建設。學院先后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務基地,黃岡文明城、園林城、衛生城、旅游城“四城聯創”服務基地,科技、文化、法律、衛生“四進社區”服務基地。常年組織學生開展青年志愿服務,扶貧濟困、幫老助殘、環境保護、義務植樹、文明引導、知識咨詢、科技下鄉,進一步弘揚了知榮明恥的文明風尚,培養了學生“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和服務學校、服務老區、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三是就業創業訓練基地建設。學院高度重視并大力支持就業創業工作,確立學生的就業質量是學校生命線的發展觀,提出廣交天下朋友、廣建就業基地、多辦訂單教育的“兩廣一多”就業工作思路。通過實地考察、跟蹤回訪、電話聯絡、輸送畢業生就業、輸送學生頂崗實習、邀請來校考察、合辦訂單班等途徑和方式,加強了校企之間的溝通交流、互助合作,先后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山東、武漢、北京等地建立了266個實習就業基地和85個就業聯絡站點;四是學生社團活動基地建設。社團文化是高職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院現有學生社團48個,其中學術科技型社團32個,歸各系管理;理論學習型社團、社會公益型社團、興趣愛好型社團等16個,歸學院團委管理。為使社團活動規范有序,學院投資修建了大學生活動中心、文藝廣場、大學生素質拓展中心、校園標準廣播臺,建立了學生社團網站、校園廣播網,組建了藝術團,建設了體育館、運動場、籃球場等體育場所,這些活動基地基本能滿足廣大學生學習、生活、娛樂、體育鍛煉的需要。對社團狠抓“活動”建設,依托學生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做到社團活動經常化,為學生的特長提高、素質提升提供平臺。指導社團出版了《職院青年報》、《職院書畫報》、《職院文學報》、《職院英文報》,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陣地作用。
4.利用老區地域優勢,開展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學院制定了“院級活動品牌化、項目化,系部活動特色化、中型化,班級、社團活動經常化、小型化”的校園文化活動總思路,不斷創新工作方法,突出抓好六種校園文化活動:一是抓好寢室文化建設。寢室外設立老區文化專欄和《文明寢室公約》,寢室內懸掛老區名人圖像及老區文化、企業文化宣傳牌。推行“5s”管理,嚴格規范學生日常行為。開展形式新穎、內容健康的寢室文化活動,如“我愛我家”、“床鋪”等活動;二是抓好社會實踐課。學生在校學習或寒暑假期間,必須到革命老區和素質拓展基地開展社會調查實踐活動,與社會零距離接觸,認識社會,了解民情,增長才干,學校將學生實踐過程與結果納入思想政治課成績考評體系;三是抓好大學生校園文化藝術節。一年一度的大學生校園文化藝術節、迎新晚會、元旦晚會,已成為學院校園文化活動的品牌和大學生的創意盛節。活動期間,精心策劃、廣泛發動、認真組織、爭取社會支持、邀請企業參與,突出老區文化和企業文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四是抓好周末論壇活動。每逢周末,邀請老紅軍及紅色文化專家,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邀請校內外專家,開展地域文化、人文素質講座。邀請校友團回校,舉行就業創業教育活動,舉辦青年學生素質拓展論壇;五是抓好企業文化周活動。每年的十一月,利用企業進校園招聘人才的有利契機,組織宣傳優秀企業文化,展示企業形象和品牌,邀請企業人員與學生交流互動,使學生充分感受企業文化;六是抓好技能月活動。每年的五月,以學術科技型社團為主體,開展大型專業技能比賽活動,集中展評和表彰學生技能作品,服務當地社區和農村經濟。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