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當代大學生是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的高發群體,已嚴重影響到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影響大學生成才的心理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應該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
大學生成為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高發人群,究其根源,既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有各校“小氣候”的因素,既有“他律”弱化的問題,也有“自律”放松和個人素質的原因。我們要分析產生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預防。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改革的深人帶來利益格局和分配關系的深刻調整,也加重了人們的心理壓力。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我國高等教育發生了深刻變革,許多高校實現強強聯合,在合并中做大做強,招生分配制度由“兩包”改“兩自”,就業形勢給大學生帶來了空前的競爭心理壓力。就業與大學生的前途、利益直接相關,成為高校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據數據顯示,2001年5月9日深圳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失業人員總數達到3157人。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昔日的“天之驕子”,如果不認真學習,全面打造自己,掌握過硬本領,就很有可能在激烈競爭的人才市場上敗下陣來。
當代大學生,不少學生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從小有一種特殊的優越感,上中小學時成績也很優秀,但上大學尤其是考人名牌大學后,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學生,優越感沒有了,心理產生不平衡,如果不能調整心態去適應環境,日積月累就容易形成心理疾病,嚴重時就可能走向極端。近年來,各校根據大學生的這些特點,大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加強艱苦奮斗教育,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的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是個薄弱環節,其效果也不盡人意。許多學生反映,高校專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不夠深人,學生很難見到政治輔導員和院系領導的面,有的甚至大學快畢業了也說不出幾位老師和領導的名字,一些班主任制度也流于形式,黨團活動沒有生氣,一些老師只教書不育人,學生很少有與老師交流溝通的機會。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不是以學生為主體,而是以教學大綱為主體,以分數來衡量學生,老師和學校是一種“功利主義”。有人著書分析估計,在校大學生中,可能有40%的人在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許多大學生不是在快樂地學習,而是在痛苦地或無奈地學習,感到學習是被動、被迫的,以至于有的學生連文憑也不要,沒讀到一半就跑出校園了。學校和家庭較少關注學生心理健康,也不重視生活技能的培養,學生的個體差異沒有受到重視,因材施教很難實施,學校教育與社會人才需求嚴重脫節。
計算機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正在極大地改變著高校師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交流方式、娛樂方式甚至是語言習慣,對廣大師生的學生、工作、生活和思想觀念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據北京市150余位政協委員完成的一項調查表明,只有近30%的學生上網目的與學習相關,35%的學生上網玩游戲,30%的學生上網聊天,尤為嚴重的是,46%的學生訪問過色情網站,76%的學生曾沉迷于網上聊天。作為高科技產品,網絡具有“雙刃劍”性質,一方面它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效率與快樂,可一旦使用不當,網絡也會對人們自身造成消被效應甚至危險。在形形色色的網絡信息中,潛伏著各種有毒文化,一是具有消極意識形態作用的網絡“黑色文化”,二是誼染色情、暴力的網絡“色情文化”、“暴力文化”,都對網民帶來各種消極影響,甚至使有些人走上墮落犯罪的道路。沉迷于網絡之中的大學生,心理和生理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傷害,產生心理和生理緊張、性格孤僻、情感冷漠等心理健康障礙。
據調查,患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人,來自農村尤其是邊緣山區的高于來自城鎮的,這與農村經濟落后于城鎮經濟不無相關。目前,我國的教育消費持續升溫,教育消費的過度升溫已使許多家庭承受不起。由于基本教育消費是固定的,不以消費者的支付能力為轉移,一些特別貧困的學生甚至會因沒有能力支付而不得不輟學。教育消費支出不足對受教育者的心態十分不利,容易引發他們的悲觀和仇視心理。另一方面,大學生中的“高消費”現象令人擔優。平時每到晚上或周末,高校周邊地區的飯店、網吧擠滿了學生,他們推杯換盞,交際應酬,今天生日小酌,明天同鄉聚會,這次你買單,下次就該我做東。和那些熱衷于“吃”的學生不同,另一些學生則在“用”上出手大方,既買手機又買電腦,更有甚者,有的男女戀愛租房過起了同居生活。有的學生玩電游機賭博,一個學期輸掉兩萬多元。更令人擔優的是,一些家境貧困的學生也打腫臉充胖子,拿“錢”包裝自己,有的學生四處“拉贊助”,發出一封封“告急”家書。前幾年,我校一名來自河南貧困地區的學生,父母賣掉耕牛和豬羊供他上學,他來校后被學生中的“高消費”搞得眼花繚亂,結果一個學期光抽煙就花掉1400元,寒假回到家里看到家庭寒酸,返校后感到對不起父母,留下遺書后便從七樓跳樓自殺了。近年來,大學生中因消費不當引發的悲劇時有發生,令人觸目驚心。
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究其根源還是素質教育問題。青年大學生只有具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遠大的事業追求,才能奮發成才,奉獻社會,才能產生經久不衰的動力。而理想信念又不是天生固有的或一成不變的,它有一個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在今天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學高新化、管理民主化、生存數字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利益格局、行為方式、人際關系都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在這種變化的過程中,極容易造成青年大學生理想目標認識和追求上的無所適從,造成價值目標的模糊不清,造成信念的偏差,一旦思想上這迷失了方向,就會產生心理障礙甚至走向錯誤的道路。因此,高等學校必須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教育和引導青年大學生,要始終堅持用馬列主義、思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教人育人,深人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開展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教育,引導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牢固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資產階級腐朽生活方式,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自己,樹立起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光榮與恥辱等基本的價值判斷。
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心理健康與社會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環境和氛圍是一個辭體中相互影響,可以導致同化的力量,一個人置身于這個群體,日久天長,耳濡目染,就會熏陶形成共同的風尚和氣質。校園文化是潛移默化的教育。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是群體主導價值觀,它集中體現在學校的校風、學風之中。校風和學風是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鮮明學校特色的思想行為作風的治學精神、治學態度、治學方法,是一個學校的“性格”,能對大學生發生經常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大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優良的校風學風能激勵大學生自覺地培養愛祖國、講奉獻、重思想的高尚情操和嚴謹、求實、勤奮的治學態度。要堅持以育人為目的,融活動的多樣性、趣味性、思想性、規則性于一體,使大學生既增長知識,又陶冶情操,既豐富校園文化,又追求育人目的。要充分利用學校的人才資源優勢,聘請有影響的專家、教授為大學生開設文、史、哲、經、音樂、美術等多方向的系列講座,開展多形式、高品位、健康生動、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把育人貫徹始終。社團活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要堅持以社團為龍頭,開展健康積極向上的社團活動,使其成為開拓視野、增長才干,培養創造力、擴大信息流通渠道,提高文化素質,增強團結協作精神,煥發青春和熱情的校園文化活動場所。要通過校園文化節、藝術節、學術節、科技節、文化周等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要用高雅的文化滋潤學生的心靈,反對和抵制庸俗、低下、粗俗、頹廢的文化占據校園文化陣地。
艱苦奮斗,與時俱進,從來就是我黨的傳家寶。當代大學生,社會謂之是“抱大的一代”,他們的社會實踐是一張白紙,較普遍存在怕苦怕累怕流汗,動手能力差,遇挫折承受力脆弱,有的在學習、經濟、就業等壓力面前不是自強自立,把壓力變動力,而是坐而論道,中途退卻。要彌補大學生的這一缺陷,高校必須大力加強艱苦奮斗教育,加強挫折教育,幫助學生懂得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來自汗水和不停頓地奮斗。要大力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搞好人學軍訓,把勞動課拉人教學計劃,組織學生開展勤工儉學,開展植樹種花美化校園環境等義務勞動。要組織學生利用假期搞好社會實踐活動,深人工廠、農村、部隊、山區和大西北艱苦的地方,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和社會調查等系列活動,堅定不移地走與實踐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溝通與社會與工農的感情,培養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
大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加強心理衛生知識的教育和普及,使學生增加心理衛生知識,增強心理健康意識,掌握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達到促進大學生健康、和諧的個性心理品質形成和發展的目的。要建立和健全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卓有成效地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幫助患有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大學生解疑釋惑,盡快恢復心理健康。要大力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貫徹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方針,老師要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學生。我們處理任何事情都要講“法”、評“理”,更要傾“情”。講述法規法則,能讓學生知其對錯;評判道理,能讓學生明其得失;傾注感情,才能讓學生擇其進退。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全面發展的需要,分層次、分階段,有針對性地規劃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苦樂觀、成敗觀、戀愛觀,養成良好的意志品德。要加強網絡管理,教育學生正確接受信息,抵制色情等不健康的東西。要認真實施“獎、貸、助、補、減,5個方面的配套工程,切實幫助貧困學生解決經濟困難,幫助他們圓滿完成大學學業。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