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校自主組織藝術類招生考試的形式多樣,專業方向也日漸豐富,吸引了一大批藝術考生報考,院校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設置不拘一格選拔適應學校發展的人才,提高學校的綜合競爭力。但是如果高校對藝術類招生考試管理不善,此類考試也可能成為一把“雙刃劍”。由于自主組織的藝術類考試形同于高考,關系到考生的求學前途,甚至人生規劃,而且大部分藝術類專業文化課錄取分數較普通類考生分數低,所以許多考生及家長對此類考試趨之若鶩,認為此類考試是圓大學夢的一個捷徑。如果此類考試制度不嚴格,考風不嚴肅,管理不規范,就會使一些考生抱有投機心理,采取各種不正當手段達到錄取的目的,從而妨礙了考試的公平、公正,影響了學校的生源質量,給院校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綜上所述,作為藝術類考試的組織者,高校一定要規范藝術類考試流程,使考試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章可循,科學合理地安排管理考試,并加強警示教育和監考力度,嚴肅考風考紀,保證招生考試的順利進行。
高校藝術類考試中,考官的評判結果對考試的最終結果具有很大的指導性作用。目前,部分高校藝術類考試考官均以校內教師為主且考官成員多年變化不大,這樣就會給一些具有投機心理的考生可乘之機,不遺余力地聯系相關科目考官,一些立場不堅定、經不起誘惑的考官更可能會被考生利用,成為考生圓夢的捷徑。
高校藝術類考試,試卷的命題內容和考核重點關系到院校選拔人才的方向和水平,所以試卷的保密工作是院校能否公平合理選拔人才的關鍵。近年來,高校藝術類招生專業逐漸增多,考點涉及多個省市,考試形式也豐富多樣,考核內容較為復雜,導致部分院校對試卷的管理較為松散混亂,多年測試內容雷同,試卷泄題等問題也是屢見不鮮。
由于高校的藝術類考試較普通類考試流程復雜,部分專業還要經過初試、復試等多層篩選,考場不固定,考試內容互不相同,考試周期也較長,再加上監考人員很難掌握全部專業測試的考試特點,所以在考試過程中,部分考生可能會利用考試流程的漏洞采用作弊手段達到錄取目的,如專業替考、交換試卷、手機作弊、無線電耳機作弊等。
高校選聘考官應對教師的職稱、專業背景、品德素養、年齡、身體狀況等都有明確規定,并且要求考官應由校內外教師共同組成,且校外教師比例不得低于40%。在選聘流程上要嚴格管理,全程遵守保密制度,校外考官在考試結束前不得會客,校內考官通過專業測試領導小組抽簽產生,抽取結果當場封存,考試當天早晨由招辦和紀檢監察通知共同啟封并通知相關教師,最大限度的預防在考前私下接觸現象的出現。
高校自主測試相當于高考,命題過程應有一定的規范要求,如應向命題教師頒發聘書,命題教師應簽署《命題保密承諾書》,應規定題目的格式要求、數量、封存方式以及提供參考答案等,命題全過程應嚴格遵守保密規程。此外,注重題庫建設。通過題庫生成試卷是比較科學的命題方式,而題庫的建設尤為重要。題庫可以通過多年的積累逐步建立,也可以集中組織命題教師共同建立。建設題庫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題庫要有一定的規模;(2)題庫中的試題質量要有所保證;(3)試題應配有對應的標準答案和評分標準;(4)嚴格做好題庫的保密工作;(5)注意題庫的更新和維護。
首先,應做好監考人員的選拔,挑選責任心強、敢于堅持原則、身體健康的教師。其次是優化考試組織方式和流程,考試管理采用“三隨機”制度,即考官隨機、考生隨機、考場隨機。考官隨機一方面是指校內考官通過抽簽隨機產生,另一方面如考場數在兩個或兩個以上,考官進入哪個考場也是臨時隨機決定的;考生隨機是指考生在進入考場前應抽取號碼,并按抽取的序號依次入場考試;考場安排隨機是指如考場數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前提下,考生進入哪個考場是根據各考場的考試進度隨機分配的。由此,考生、考務、考官均無法提前預知考場安排,最大限度的杜絕了“關系分”、“人情分”的出現。再次,加強考生的思想教育。通過各種途徑對考生進行考試規章制度的宣傳和紀律提示,如將紀律要求寫入招生簡章中,在考生報名時發放《考生注意事項》,在考試開始前宣讀考生須知等,讓考生充分了解考試的各項紀律,認識到作弊的嚴重性和后果,打消僥幸心理,防患于未然。最后,還要采取科技手段防止高科技作弊,配備電子狗、電子屏蔽儀等設備,在必要時學校可以聯合公安部門嚴厲打擊高科技群體作弊。
總之,由于藝術類考生前期投入大,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極其迫切,高校自主組織的藝術類考試可以給藝術生提供了一個繼續深造的機會,所以此類考試受關注度極高,這就要求院校應加強對藝術類考試的管理,減少由于管理不完善造成的不良影響,加大考試監管力度,科學規劃考試內容,為考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也為高校選拔高素質、高水平人才提供了寬廣可靠的平臺。
[2]陳云、姚沉雁.試論當前高校藝術招生考試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湖北招生考試,2007(24)
[4]大久保浩、岡田修美.電子評分系統和評分合計系統[z].株式會社日本統計事務中心.株式會社日本綜合研究所,2010.06.23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