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區基礎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論文聯盟成部分。農牧區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的優劣,豪不夸張的說,它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目前,農牧區基礎教育的整體呈現薄弱狀況,無論在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學生管理、家長重視程度等方面都無法與內地發達地區或次發達地區相比較。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近幾年以來,不斷加大對農牧區基礎教育建設的力度,較大地改善了農牧區辦學的條件,基本上實現了鄉鎮級學校“樓房化”,但大部分學校仍缺乏必要的現代化教育教學設備。正當新課程改革在全國如火如荼的開展之時,在無法保證現代教學設施設備的偏遠農牧地區的中小學校,授課教師仍以“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張嘴”完成教學任務。無電腦室、無語音室,極偏遠地區學校沒有電腦,甚至連正常的照明都無法保證,現代化的教學更是無從談起。
軟件設施的強弱對于辦學,對于一個學校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將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質量的優劣。辦學條件好,軟件設施優越的學校與辦學條件較差,軟件設施滯后的學校的兩極分化相當嚴重,這也是目前我國擇校之風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農牧地區特別是偏遠農牧山區中小學的師資力量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而相當薄弱,教師的年齡青黃不接,文化素質偏低,教師的思想觀念相對落后。地處偏僻、條件艱苦地區的學校教師緊缺,甚至出現了教師每人包一個年級,一些主科目因缺乏專業教師而被迫取消的現象。相當一部分教師教法陳舊、觀念落后、知識面狹窄。教師連應付正常教學尚感到力不從心,對于新形勢下的素
質教育,對于課改后的義務教育課程,從何談起。因為學校人員緊張和學校經費緊張,而很難獲得外出“充電”的機會。
大部分農牧地區為山區,由于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信息閉塞,再加上許多家長未受過正規教育,思想觀念較為陳舊、落后,“上學無用論”盛行,輟學現象稀松平常。而“留守兒童”的出現和“重男輕女”的思想更是增加了學校的教育負擔。一些家長單純的認為,教授孩子只是學校的事,與自己無關。對于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聞不問,任其發展。家長因法律知識的缺乏為一點小事便到學校大吵大鬧,對教師恐嚇威脅甚至大打出手,或者越級上訪之類的事件時有發生。家長過分寵愛孩子而滋生了學生的不良心理和行為習慣,這些都使學校管理難度與日俱增。以上的一些不良因素直接導致了教師對于“家訪”的消論文聯盟、恐懼心理,致使學校與家長無法經常溝通,關系緊張。因此,很難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導致學校單方面教育顯得有些無能為力。
總而言之,農牧區基礎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實現農牧區基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長遠而艱巨的工作,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如果我們想要提高農牧區基礎教育教學水平,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那只有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調動一切可調動的積極因素,勇于探索、勇于實踐、勇于創新,方可使農牧地區的基礎教育得到逐步的改善。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