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辦出特色是學校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學校的辦學理念、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校園環境建設是民辦高校辦學特色建設的關鍵因素。目前,民辦高校在辦學特色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劣勢和不足之處。在新的形勢下,民辦高校應該在正確定位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創新,積累自己的優勢,經過多年的提高形成特色,走可持續的特色發展之路。
作為教育領域重要的制度創新,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民辦高校發展迅速,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力量。特別是2003年《 民辦教育促進法》的頒布和實施, 更是有力地促進了民辦高校的發展。目前, 民辦高校的在校生人數已突破百萬。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及教育服務市場的對外開放, 民辦高校的發展已進入由持續的規模擴張轉入內涵發展的新階段,走特色立校之路,依靠自身力量培育優勢, 彰顯個性, 積極發展核心競爭力是目前民辦高等學校在激勵競爭中尋求發展的當務之急。
高等學校辦學特色在哲學層面其實是個性與共性、一元與多元的關系問題,共性包含于個性之中,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而個性與特色則是民辦高校具有旺盛生命力和生存發展支撐力的條件和基礎。因此,民辦高校要發展辦學特色,就是要在尊重大學共性的基礎上充分體現個性,積極提倡和鼓勵多元,發揮優勢, 創造品牌,辦出特色,彰顯個性,最終達到共性與個性、一元與多元的和諧統一,做到“人無我有, 人有我優, 人優我精”的獨特風格。
民辦高等學校的辦學特色從屬性上說主要是指獨特性、優質性、穩定性和發展性四個方面。獨特性,即本校特有的特色。任何事物的特色,首先是獨自特有的,無論是與同類型事物或不同類型事物相比,不僅與眾不同,更表現出其他事物所不具備的長處與優勢,體現“人無我有”。優質性,即優于其他學校,在同行中不僅出類,而且拔萃,體現“人有我優”。穩定性,即辦學特色是學校在長期辦學實踐過程中逐步積淀形成的,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考驗,并被社會所廣泛認可。發展性,即辦學特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外界環境的改變而不斷豐富和發展,表現出一種強勢地位,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強盛的生命力。
辦學特色可以體現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外在表現。既可以體現在學校的辦學理念上,包括大學的治學方略、辦學思想等,它們是大學的靈魂所在、特色之本,也可以體現在學校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學科布局、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辦學特色的外在表現既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如學科專業特色、校園建設特色、師資隊伍特色等是學校的顯性特色,是辦學特色的直接外部表現,而學校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校風學風、大學精神等則是學校的隱性特色,顯性特色和隱性特色協調統一才能真正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
辦學特色的形成是一個創新、實踐、積淀、提煉和發展的過程。對于任何一所民辦高校來說,要在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關鍵是找準切入點??v觀我國現有的民辦高校,在形成各自的辦學特色過程中,主要側重于以下幾方面的建設。
1.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辦學理念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一所高等學校的辦學理念一旦形成,就將滲透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同其他各種因素一起決定著學校的前途和命運。校長的辦學理念是形成大學特色的源泉。普通民辦高校的校長具有任期長、威信高、教育實踐和社會實踐豐富的特點,多兼創辦人與領導者于一身。他們多屬魅力型人物,在復雜和不確定的市場與社會環境中,靠他們超凡的膽識、智慧和勇氣,形成了他們的領導地位,他們的信念和創業故事逐漸形成了組織的“傳奇”,在高校組織上深深打上了個人的烙印。例如,西安外事學院院長黃藤在全國教育理論界率先提出“校無大小、教無高下、學無長幼、育無國界”的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理念;黃河科技學院院長胡大白以“為國分憂、為民解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為辦學宗旨;西安翻譯學院院長丁祖詒提出的“民辦教育是第二希望工程”、西安歐亞學院院長胡建波提出的“辦學以人為本”、浙江樹人學院的舉辦者提出的“公益性、低收費、高質量”、北京吉利大學羅曉明提出的“大師、大樓、大思想”的辦學理念,都明確地體現出我國民辦教育家的戰略眼光。他們把各種先進教育思想和自己對教育的追求與本校實際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辦學思想和發展模式。
2.學校的學科設置。學科有特色是大學辦出特色的一個重要基礎。民辦高校要注意在學科發展上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發展本校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以點帶面。由于民辦高校辦學機制靈活,學校的發展與市場的需要息息相關,一些發展較好的民辦高校在學科設置中,根據學校自身實際情況,依據經濟社會需要,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既重點支持特色優勢專業的建設,又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遵循專業建設與學科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適時調整學科結構與專業布局, 重點建設應用型學科專業,重點扶持有市場、有潛力、有前景的新學科專業,已初步構建起了以省市級、校級重點學科與專業為主的較為科學、合理的學科專業體系。如西安外事學院新聞專業等3個專業為陜西省重點專業;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等3個專業為省重點專業,高爾夫技術訓練學等3門課程為省級精品課程;泉州信息學院在泉州市提出在未來若干年內要建成數字化泉州后,及時設置信息與計算機科學方面的新專業,并把它作為學院的品牌專業。這些舉措都充分體現了民辦高校在有效利用發展機遇,形成獨特競爭優勢方面的成功探索。
3.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民辦高校與人才市場高度契合的定位,決定了其采用與我國傳統公辦高校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市場需求的多規格、多類型、多層次性,要求學生既要有初步系統的專業知識,又要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還要有應對社會需要不斷變化的創新素質。而學校的特色學科最終要通過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將學校的特色“移植”到學生身上,因此,“合格加特長”的應用型和技術型畢業生是民辦高校特色的直接表現。在這種需求下,各民辦高校都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作為培養模式的基本要求,如西安翻譯學院創造了“專業+ 外語+ 現代化技能”等復合型涉外人才培養模式和準軍事化全封閉管理模式;黃河科技學院則提出了注重以黨建為核心的德育教育,以厚德博學、學以致用為原則,教育學生會做人、會做事、會創業的“本科學歷+ 專業技能”的培養模式。他們充分發現學生的潛能,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特長,讓學生掌握適應社會要求的專業技能,努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使不同的學生,通過不同途徑成長為不同類型,不同規格的能夠滿足社會需求、適應社會挑戰的應用型人才。
4.校園環境建設。校園環境是一所大學獨特的育人氛圍和環境,是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和諧統一。校園環境既包括無形的校園文化環境,如優良的校風學風、濃厚的學術氛圍、恰當的制度設計等;也包括有形的校園物質環境,如富有文化內涵的校園建筑和景觀。學校的特色正是通過校園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起著“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作用。目前,一大批民辦高校不同程度地完成了現代化辦學條件的建設,其中一些名牌民辦高校憑借優美的校園、優雅的風景和優良的設施成為所在省市靚麗的“教育名片”。以北京市為例,民辦高校校園占地面積4 875畝,校舍建筑面積1 643 201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48 764萬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27 344萬元。另外,圖書資料、現代化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學生技能實習場所等的建設也是校園環境建設的主要內容。在這些硬件設施的基礎上,提升教學質量和水平,培養良好的校風學風,開展豐富的文化生活和組織各種學術交流活動是校園環境軟件建設的主要內容,也是目前民辦高校建設的努力方向所在。
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還需要長期維護與創新,其內涵需要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更新和升華。我國民辦高校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已涌現出一些特色突出的優秀者,但在辦學時間短,人才、資金等實力有限,經驗不足等方面的制約下,在與公辦高校的競爭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亟待解決和提高,突出表現為以下幾點。
1.教師隊伍有待加強。民辦學校普遍存在返聘的退休教師多,剛畢業的青年教師多的情況,中年骨干教師少,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不合理,教師變動頻繁的現象。教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校教學水平和辦學水平。民辦高校應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在明確學校辦學思路,合理調整學科專業和結構的基礎上,有重點、有傾向性地積極引進急需人才,實行專兼職相結合;加大人力資源的教育培訓投入,強化本校現有青年教師的培養提高;建立人力資源的約束、服務與調控使用機制,完善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切實提高專職教師的待遇;形成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評價競爭機制,形成核心骨干力量,在創建和諧校園的良好氛圍中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穩定的教師隊伍,為辦學特色的建設創造條件。
2.合理利用資金和資源,發展特色教育。從辦學資金來源上看,民辦高校缺乏來自的資金支持。辦學資金多來自于學生學費和社會力量,這就決定了其來源的匱乏性與不穩定性;從發展歷史來看,民辦高校發展時間短,文化和知識積淀少;從教育格局上來看,民辦高校還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在本身辦學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又面臨著公立高校規模擴展,使其陷入規模擴展和辦學資源緊張的矛盾,教育質量和人力質量難以保證,大學生職業意識普遍薄弱,就業期望與現實不符。在這種形勢下,各民辦高校一定要避免大而全的建設,摒棄盲目攀比的心態,找好自己的學科定位,從自身現有條件出發,立足學校實際狀況,著力打造幾個特色學科,集中精力與智慧,確立比較優勢,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根本,服務于地方或區域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特色優勢取勝。
3.積極開展應用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傮w上看,科學研究是目前我國民辦高校發展建設中的薄弱環節。科學研究一方面可以帶動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良好的學術氛圍,促進學校的發展和進步。民辦高校應加強科研意識,把科研當做營造學校成長與發展氛圍、提高人文環境建設的關鍵環節,針對本地經濟發展的要求,進行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通過科技開發直接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形成地方特色和優勢。
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崛起,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改革與創新的重要成果,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開始進入多元化發展的新階段。在機遇與挑戰共存時期,各民辦高校要勇于改革和實踐,不斷創新,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走出一條有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 談松華.民辦教育的發展模式與制度選擇[j].教育研究,2003,(10):19-24.
[2] 郭建如.民辦高等教育的市場化與民辦高校組織管理特征研究——以陜西高等教育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4):68-74.
[4] 徐緒卿.關于民辦高校正確定位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5,(2):39-41.
[5] 陳文聯.特色化: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策略[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6,8(2):13-15.
[6] 吳紹芬.民辦學校辦學模式的思考[j].溫州大學學報,2004,17(1):56-63.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