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來,高校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大量有效措施,有力地推動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學校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學校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任何教育目標的實現都是建立在被教育者接受和內化的基礎上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從接受心理出發思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和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大學生在知識獲取、情感培養、習慣養成等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全過程中,把教育內化為思想、情感、意志,外化為語言和行為,是思想政治教育始終面臨的重要課題。其中,在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基礎上,探索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措施,豐富其形式和內容,發揮其功能和作用,是高校圖書館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教育者施加的任何教育影響只有經過被教育者的接受,才能轉化為內在的思想轉變和外在的行為改變,因此,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和是否見效的決定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發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里的接受活動,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接受主體出于自身的需要,在環境作用影響下通過某些中介對接受客體進行反映、選擇、整合、內化、外化等多環節構成的、連續的、完整的活動過程。通過有效地接受社會和社會群體的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范,就可以內化為接受主體品德思想并外化為品德行為。”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是一個思想內化和行為外化的辨證過程,是在被教育者的需求、認知和情感心理作用下的接受過程。
馬克思將人的需求分為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發展需求。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可分為六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健康型自我實現的需求和超越型自我實現的需求。南此可見,“需要是人類心理結構中最根本的東西,是人類個體和整個人類發展的根本動力”。大學生對未來充滿著美好憧憬,希望通過大學學習,把自己塑造成為具有良好的知識技能、道德品質和個人修養的高素質人才。因此,知識需求、健康需求、榮譽需求、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等構成了大學生需求心理,這種需求心理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對這些美好需求心理的引導和激發。
馬克思認為,人的認識來源于社會實踐,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皮亞杰認為,認知的結構既不是在客體中預先形成了的,也不是在主體預先形成的。認知的獲得必須用一個將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緊密地聯結起來的理論來說明。認知結構是我們理解世界和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系統,是一個順應、同化、重構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可見,人的認知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體驗、積淀的過程。個體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認識都是由社會存在經過人腦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過程而形成的觀念,是一個接受和認同的心理轉化過程。急劇膨脹的信息對于思維敏捷、思想活躍的大學生來說,既能引發他們深層次的思考,又容易使他們在思想上產生迷惘。大學是人生的重要成長期,大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心理具有不穩定、多變化、可塑性強的特點。因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時代變化和大學生思想實際,把握大學生認知心理規律,科學引導。
情感是指人對于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愛、憎、愉快、不愉快、懼怕等的心理狀態。情感是心理的動力因素,是以個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和對客觀事物表示愛憎好惡的內心體驗。強烈美好的情感可以舒展情懷、凈化心靈、催人奮進,形成較強的共鳴和認同。良好的情感交流是打開心扉的鑰匙,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具有強烈的內驅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的關鍵性因素之一。當代大學生常常因為愿望的滿足或情感的認同而歡欣鼓舞,也會因一時的不滿而悲觀失望。他們的情感易于外露,但有時也表現為內向性和閉鎖性。因此,大學生的情感具有積極性、復雜性和不穩定性等特征。這都需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注重情感因素,用美好的情感去感化他們的思想、影響他們的行為。
圖書館作為高校辦學的三大支柱之一,有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高雅的人文環境、先進的信息化設備和高素質的館員隊伍,這都為圖書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和優勢。
1加強文獻資源建設,激發求知欲。知識需求是大學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用優秀的書刊文獻激發大學生的求知欲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這就要求圖書館在文獻資源建設上,一方面要加強專業文獻的購置,滿足大學生專業學習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強新書、暢銷書等人文科學類書籍的購置和推介。圖書館可以設置新書、暢銷書展閱室,便于大學生了解最新的知識信息。大學生可以在閱讀中接受知識的、政治的、心理的、哲理的等多方面的人文素質教育,這既可以在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健康心理和人文素質,又可以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激發他們的成功欲。
2創新讀書活動,激發榮譽感。引導大學生愛讀書、讀好書是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合肥工業大學圖書館從激發大學生的榮譽感出發組織創辦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創建大學生“春風讀書會”,廣泛吸收大學生參加讀書會,推薦學歷層次高的館員擔任指導老師,定期召開讀書交流會,開展讀書公益活動,出版讀書會會刊《春風書語》等。二是利用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讀書日’’,在全校開展系列讀書活動,采訪讀者心聲,利用校報、校園網等媒介公開報道讀書活動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三是依據圖書館借閱量年終統計信息推出年度圖書借閱量排行榜——“工大書王榜”,公布借閱量排名前100名的學生名單,為前20名的學生頒發獎品,并授予圖書館“榮譽讀者”稱號。這些讀書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大學生的讀書熱情和讀書榮譽感,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大學生的讀書活動中。
1強化知識引導。知識學習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礎和前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從知識教育入手,通過科學的知識引導,培養和健全大學生的認知心理,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打下良好的基礎。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文獻資源,而圖書是政治、思想、文化的載體,大學生通過在圖書館閱讀、學習而獲得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政治思想。因此,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利用率和學科結構成為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主要因素。發揮高校圖書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識引導作用,需從以下幾方面做起:其一,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相關文獻建設,加大哲學、文史、美學、藝術、科學史、名人傳記等圖書和電子文獻的購置,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和政治思想的培養;其二,加強文獻資源的宣傳、教育、推介,充分利用信息檢索課程和數據庫使用講座,培養大學生的信息意識和快捷獲取知識的能力,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其三,充分利用圖書館文獻和場地,開設人文知識庫或人文知識講堂,主動參與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注重網絡引導。當代大學生是在網絡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喜歡在網絡中通過爭論和碰撞形成自己的觀點,如果思想政治教育還停留在單向的灌輸上,就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和抵觸。因此,網絡引導已經成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徑。高校圖書館主頁理應充分利用豐富的館藏文獻資源,建設豐富的網絡欄目,弘揚大學校園文化的主旋律,為建設健康向上的主流校園文化提供大力的資源和智力支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為此,高校圖書館應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建設高雅的網絡育人環境,把有思想、有新意、有風格、有情感的文化內容傳播給學生,讓圖書館網絡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陣地;開辦有特色的網絡欄目,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給予大學生自主學習和自由交流的空間和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
3加強實踐引導。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最本質基礎和檢驗標準。高校圖書館也應成為大學生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通過勤工助學、學生志愿者服務、創新學分等實踐活動讓大學生主動參與圖書館的管理和服務。例如,清華大學圖書館已經將多數書庫和閱覽室書架管理權讓渡給了勤工助學的大學生;很多高校圖書館也開始讓學生志愿者來管理學生用存包柜,實現圖書館存包柜的自我管理與利用;很多圖書館對學生開放了圖書的、編目、流通等業務環節。大學生通過在圖書館的實踐活動,既可以零距離地接觸圖書,也可以從中體會圖書館館員的辛勞,培養他們的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在實踐中增強他們的思想政治認知心理。
1發揮館員示范作用。情感接受是教育的重要基礎和條件,教育者的言傳身教是情感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大學生政治思想品質形成的主導因素。因此,圖書館思想政治的情感教育首先需要館員“以語言美、儀表美、氣質美等人格力量來有選擇性地、有目的地影響學生、教育學生”,用高尚的行為和熱情的服務給予學生指導、關心和鼓勵,與大學生多交流、多溝通,在情感上與大學生拉近距離、產生共鳴,用情感的“共鳴點”取得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同化效應”。這就需要:一是提高館員的綜合文化素質,館員既要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又要不斷提高綜合文化素質,以淵博知識和良好素質啟發和影響大學生;二是培養館員的文明禮儀行為習慣,要求館員著裝莊重得體,語言文明禮貌,服務熱情周到,以良好形象和優雅舉止為大學生提供示范和表率;三是提高館員的文明服務水平,用微笑、關心、熱情傳遞文明的信息。
2發揮高雅人文環境的影響作用。情感接受的另一個條件就是環境的影響和認同。高校圖書館應以干凈整潔的學習場所、濃郁的學習氛圍、寧靜典雅的人文環境愉悅讀者身心,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大學生。在信息社會,圖書館既要注重傳統物理空間的環境布設和人文氛圍,用寧靜、儒雅和靈秀的環境美來感染和熏陶讀者,也要注重網絡環境的設計和布展,把美的元素滲透到圖書館網絡中,用優美的網絡環境培養大學生的高尚情操,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在大學生對美的情感享受和追求之中。
3發揮個性化服務的輻射作用。情感接受的另一條途徑就是通過對教育者的主動關心和個性化服務,滿足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通過個性化服務對大學生開展個性化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和實效性。一直以來,高校圖書館不斷創新讀者個性化服務形式,充分利用文獻資源優勢,根據用戶的需求來設定服務內容,主動開展以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為目的的全方位服務。當前比較成熟的圖書館個性化服務有圖書預約、續借、催還等短信服務,網絡交互式讀者咨詢服務,文獻傳遞服務,定題服務等,這些服務極大地滿足了讀者的個性化文獻需求。同時圖書館還可通過拓展讀者服務渠道、延伸服務范圍、滿足個別讀者的特殊需求等方式,讓讀者深感圖書館管理和服務的人性化。圖書館的個性化服務可以讓大學生在方便自己的同時感受到服務他人的價值,對培養大學生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奉獻精神起到了重要的輻射作用。
總之,高校圖書館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大學生的“第二課堂”,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圖書館工作者應不斷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了解大學生的心理接受機制和規律,掌握教育規律,創新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優勢、服務優勢、環境優勢開展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并取得實效。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