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作為西方重要的思想潮流,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對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進行揚棄,借鑒其合理的部分,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人本主義”是西方重要的思想潮流之一,它的產生和發展對教育產生及其深遠的影響,由此產生的教育思想對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重大的啟示。
人本主義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臘。當時的智者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講過一句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在西方的思想史上最早對人的自身給予了肯定,這在當時無疑是一個非常重大的進步。在經歷中世紀神學統治之后,人本主義思想在14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時期獲得了巨大發展。文藝復興運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實現了“人的發現”。人文主義者對人的偉大和人的價值進行了熱情的謳歌:“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無所不有。”這些人文主義者發現和鼓吹人的價值:比如人的尊嚴、人的才能和人的自由。他們極力反對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對人性的扼殺,呼喚對人的自由、尊嚴、權利、價值的解放。
19世紀,德國哲學家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認為人本主義的實質,是人的本質,是確立物質的經驗的生活著的人的無上地位,即把上帝人化,把人神化。但是他對只把人看作直觀的主體,并沒有把人當做實踐的主體,這樣就把人主體的能動性掩蓋掉了。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20世紀中期,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目光放在了人的需要層面上。他認為動機起源于人的內在需要,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需要總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在滿足低層次的需要后,才有高層次的需要。因此,在教育上,也要遵循人內部的需要,循序漸進。
到了20世紀60年代,羅杰斯等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認為在教育上要突出情感因素的作用,培養“完整的人”,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應該是互相尊重、平等、真誠和無條件接納的。
通過對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源流的回溯,我們可以發現其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強調發展人的潛能和樹立自我實現觀念,主張教育是為了培養“完整的人”,并使每個人都能達到具有滿足感與成就感的最佳狀態。因此,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具體可以歸納如下:
(一)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以“受教者為中心”為前提。教育應該是人的教育,是對人的潛能的開發,所以作為教育者首先要樹立因人施教的理念:每一個受教育者都是具有自己獨立感情的人,不能看作強行給予的客體,他是整個教育的中心;教育應該是服務于人的生命與生活的。這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前提。
(二)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是“自我實現”。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強調受教育者的“自我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教育本原意義是“導”,是誘導出人的潛能,使人格心靈“覺醒”。人本主義教育者追求的教育目標,是培養擁有獨立判斷、獨特個性的人。
(三)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教育內容是“有價值的知識”。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教育內容是那些對個人有價值、有益的技能的知識,是對個人自我的發展有用的知識。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必須體現尊重受教育者的興趣和愛好,尊重他們自我實現的要求,自由選擇學什么及怎么去學。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我國是社會主義,高校培養的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因此,這就決定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圍繞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否則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才能教育大學生自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對傳統“人本主義”的揚棄和發展,既與“人本主義”有著密切的聯系,又有著本質的區別。西方的人本主義中的“人”是“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并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而馬克思主義所說的“人”是現實的具體的人,立足于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所以西方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掩蓋了其階級性,把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滲入其教育體系之中,片面否定教育者所起的作用。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則真正把全體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目的,進而實現全人類的全面發展。
(二)對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借鑒。盡管西方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帶著一定的局限性和欺騙性,但它對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的,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同時,應當吸收其精華,去其糟粕。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西方人本主義教育把“人”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強調以人的根本利益為標桿,尊重人、關注人、把人的發展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這與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的思想一致。堅持“以人為本”,是針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觀而提出的新理念,要求高校思政人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轉變觀念,尊重人的發展規律,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實現人的生存需要和根本利益,把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是要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西方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服務于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是要培養資本主義社會所需要的勞動者和人才,以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因此,在培養人的方向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到發展,具有欺騙性。而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任務的落腳點是全體大學生,根據我國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在要求和社會發展進步的客觀要求,把他們培養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教育方法的運用。借鑒西方人本主義教育的思想,我國高校要堅持人性化教育。“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強調“人是主體”的本質特征,要堅持人性化教育、堅持情感化教育,反對單向的道德灌輸。“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強調人的主體意識,要求突出人的主體作用和地位。長久以來,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為顯性教育方法,通過大量的理論灌輸、宣傳教育、榜樣示范、批評教育等方法來教育大學生,這樣雖然能快速地占領主導思想文化陣地,但同時卻忽視了大學生是具有情感性和能動性的。今天,大學生的主體意識開始覺醒,光靠顯性的教育方法達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還必須重視隱性方法的運用。教育者要把學生視為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的活生生的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尊重他們的人格,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與社會環境結合起來,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產生影響。一是與文明環境相結合,利用文化環境中的文化精神來塑造人;二是與學校的制度建設緊密結合,用社會主導的道德要求來設計制度,自覺運用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來規范學生的行為,用說理與規范教育結合的方式,進行滲入式教育;三是與文化因素緊密結合,用優秀的精神產品來滿足大學生的審美、精神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滲入文化因素之中。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與大學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誠然,大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他們在人格、地位上,與教師是平等的,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育者要轉變以往作為教育的操縱者、評判者的角色,要變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首先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做到言行一致;其次教育者要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用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再次教育者要創設平等的教育環境,與學生開展平等互動的交流,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教育。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龐雜繁蕪,它給予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絕不止于此。同時,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也還存在很大的缺陷和局限性。但是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學會對其進行揚棄,借鑒其好的方面,服務于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孫林俠.論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對“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啟迪[j].當代社科視野,2008(11)
[3]張文龍.馬克思的“以人為本”與西方哲學思潮中的“人本主義”[j].鄭州黨校學報,2007(1)
[5]張文龍.馬克思的“以人為本”與西方哲學思潮中的“人本主義”[j].鄭州黨校學報,2007(1)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