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 要】高職高專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發(fā)展滯后,遠遠不能滿足日常交流和今后工作的需要。究其原因,筆者個人認為是授課者——教師課前沒有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充分的、深入的、客觀地分析,沒有真正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學活動。
高職高專英語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經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但傳統(tǒng)的高職英語教學過程總是存在著這樣的錯誤現(xiàn)象:過多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更多注重語言本身而忽視了語言背后所傳承的文化信息;更多的是教師的信息輸入而缺乏學生的能動輸出。這極大地抹殺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至于經過近十年的英語學習,他們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遠遠不能滿足交流和今后工作的需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高職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滯后發(fā)展?除了學生自身的問題、教材的問題這些種種客觀存在的事實外,我個人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授課者——教師課前沒有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充分的、深入的、客觀地分析,沒有真正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學活動。
我們不得不承認下列事實:1.近幾年來,高職高專招生人數(shù)猛增,生源質量參差不齊。許多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中學階段基本的語法與詞匯都沒學好,這確實給高職階段的英語教學造成了相當?shù)睦щy。直到目前為止,沒有一本適合的高職英語教材,也給我們的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擾。但我個人認為上述兩點都不是高職學生英語綜合能力滯后發(fā)展的最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哪里?在我們教師身上——教師課前沒有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充分的、客觀地分析,沒有真正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學活動。
什么是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國外,外語教學界專家對此含義有不同的解釋。widdowson(1981)認為,需求最恰當?shù)亩x是“目標需求(objiectives) ”。它指學生目前的學習需求及未來的工作需求,即他們在學完外語課程后能夠用這門語言去做什么。berwick(1989)則認為需求可以看作是外語使用者所處的整個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機制所謂的在外語學習中有必要或者說最好應該掌握的內容以及外語學習者本人希望從外語課堂中獲取什么,即“期望與渴求”。
所謂“兩頭小”中的“一頭”,是指英語水平相對較高,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語言,但只占全班或全校人數(shù)相當少的這一部分學生,他們學習積極主動,有進一步提高英語的強烈愿望;另“一頭”,則是指英語基礎非常薄弱的在全班或全校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學生,他們多持“學習英語無用”論,學習消極被動,喂一口,吃一口,甚至極不愿意“吃”。 而“中間大”的“中間”部分,則是人數(shù)占全班或全校總數(shù)的大部分的學生。他們英語水平偏低,基礎相對薄弱,對語言的使用不熟練,他們意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有學好英語的愿望,卻無從下手,同時心理壓力較大且迷茫和焦慮。
教學的難易度應以“中間”這部分學生的知識水平作為參照,其目的在于樹立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進一步提高其語言運用的熟練程度。對于“兩頭”中水平較高的這一頭,教師可在此基礎上,給這部分學生指定具有一定難度的課內課外學習任務或資料,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提升其發(fā)展空間;而對于水平較低的另一頭,則應強調最基礎內容的掌握,逐步引導鼓勵,樹立自信心。這樣確保一節(jié)課下來,一學期結束,每位學生都學有所得,真正達到教學目的。
以本校現(xiàn)正使用的《english for careers》第二單元的warming-up部分,主題schedules為例,簡要說說根據(jù)學生的不同需求怎么來處理教材。所有的學生都必須能夠:
3.學生能用英語討論他們今天要做的事情,再將這些事情安排上不同的時間點,獨立完成書上warming-up的第二個練習——my timetable.
聯(lián)系學生的專業(yè)和學習需求,適當補充一些相關的內容,這是對“中間”和“兩頭”中的另一頭較好學生的要求。
特別說明的是,在此過程中應以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善于利用圖、文、聲、像等多種媒體信息,創(chuàng)造仿真現(xiàn)實的英語情景,讓學生在恍若現(xiàn)實的情景中進行學習和交流,迅速提高英語水平。
作為高職英語教師,我們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處理教材和課堂,實施分層教學,確保每一位學生在每一節(jié)課上都學有所得。同時充分地輔以多媒體網絡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經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fā)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lián)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