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教育界在探討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才最合適,而儒家教育思想卻在這一問題上給予了答案,它從“禮”“義”出發,提供了受教育者最基本的標準,結合儒家教育思想的三個特征,最終實現教育的目的——達到“中和”,成就和諧之人。
每年的九月,無數學子懷著對大學的無限憧憬走進了一所所高等學府,期待著自己能夠成為完整的素質教育人才,成為祖國的棟梁,然而清華大學徐葆耕教授在他的《紫色清華·走出半人時代》中說:“一位建筑學院的老師告訴我,梁思成于1984年有一講演,標題是‘半個人的時代’,談文理結合問題。距離大師的講演已經半個世紀了,但這個標題依然發人深省,因為我們還沒有走出這個‘半人時代’,而且,從世界范圍講,人的發展更加畸形化了。”這段話的確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現階段對于人才的培養也處于不成熟階段,可以說我們所培養的都是“半人”,這樣的現實激勵著我們來尋找一條出路,如何培養一個對社會各方面有所了解并且可以全方位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全人”。我們不妨從古圣賢人那里去尋找答案。
文化蘊含的正是最能夠代表人類社會的人的創造性。文化不僅僅只限于知識,還包括人的行為方式,而人的行為方式都是由思想指揮的,所以,要教學生首先從尊師重道開始,然后才論其發展。
在孔子的思想中,“人”是作為某種“通過而思”的行動表述和實現的,思想擁有主觀能動的目的性這一主要特征。孔子認為“人,仁者”,而在這個成為“仁”的過程中,“禮”很重要。在《論語·季氏》中有一句“不學禮,無以立”,它可作為揭示幾個與“禮”的地位和功用以及它在“成人”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有關的認識的一條途徑:
“禮”是學生必須知曉的第一要義,是儒家思想關于一個人的定義的最重要方面,我們在當今的教育中,應當從學禮開始規訓學生日益懶散的學習風氣和失去地位的尊師思想,學禮才能立人,才能在學校乃至今后走入社會找到自己最合適的位置,才能在這個位置上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走向成功,所以“不學禮,無以立”是完全應該值得關注的,是當前高校教育的一個突破口,這樣不僅可以樹立尊師重道的旗幟,更可以養成學生謙遜的人格,為將來的進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禮”和“義”是不可分割的,不可剝離的。其實,古典儒家傳統中的“義”,如果不是人的一種突出特征性和其個人身份,那也一定是一種自然狀態。《論語》中“義”是君子自我塑造的“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之前的儒家大家們為我們固定了“義”的重要性,以及“義”在人們生活和學習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是我們每一個人擁有自己獨立人格的一個先決條件,是一個“成人”必須擁有的品質,也是現在高等教育所追求的一個目標。我們已認定,“義”是某種獨為人類擁有的品格,它源于自我,也決定獨一無二的“尊貴”自我,并且以某種積極、規范方式引導人的行為。
“禮”和“義”既是教育學生的一個內容,也是教育學生的一個方式手段,而儒家思想教育的目的則是要塑造“中和”之人。 “中和”即人不可偏廢,人要全方位發展,做到“和諧”。人肯定要有個性,否則人人都一樣,社會就失去了它的多樣性,所以我們說,追求個性發展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太過度,則會相反,所以,“中和”是儒家教育和現代高等教育的一個交叉點,即共同的目標,將學生培養成全面、高素質的人才。
儒家認為政治上的成敗得失決定于倫理道德的好壞,教育則是傳播倫理道德的主要手段。因而,儒家的教育中心是教人做人,充滿了人文性。儒家教育實質是以“仁”為核心容的教育,提出了中國最早的關系“人”的理論。
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儒家教育也重視科學性。從教育內容來說,儒學傳播了我國古代的自然哲學觀,傳授了大量的科技史料,因為儒學體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學基礎,在進行經學教育的過程中,必然要傳授相應的科學知識。如孔丘刪訂“六經”,為古代教育提供了一整套內容豐富精湛的教材,同時也開辟了使儒者借助讀經來學習科學知識的途徑。因此,儒家教育貫穿著一種科學精神。
儒家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展現了儒家教育在其產生之初豐富多彩的風貌和演變與發展的適應性。孔門弟子人數眾多,弟子顯榮天下的亦眾多,且教育有方,這些都是儒家教育適應性的表現。古人說:“道,非權不立,非勢不行。”弟子能夠顯榮于世,充滿天下,多是以其政績顯示孔門的教育成績,又能以其權勢推行儒家的道義。因此,儒家才能設教授徒,使“六經”流傳天下后世。這些都表明儒家教育思想,能夠適應不同時期不同政權的需要。
回到開篇,如何塑造一個對當代社會有用的完人,是我們不停思考,不停探索的一個話題。實際上,孔子早在幾千年前便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論,對于自己的弟子也是根據不同的個性區別對待來教授做人的道理。因此儒家文化是當今高等教育借鑒的一個豐富的寶藏,尤其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教育問題,因為教育并不僅僅只是學習文化知識,學習做人才是最重要的,而儒家思想重視思想,重視“禮”“義”,重視“和諧”,正與現代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是我們打開如何教育出一個“完人”這個問題的關鍵鑰匙。“禮”、“義”是教育的原則,“中和”為教育的目的,兩者并行,一定可以解決這個已經困擾教育界將近一個世紀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從儒家的教育思想中吸取營養,指導工作,達到目標。
教育是“育人”,非其他;高等教育,是培育對社會負責的高級專門人才,而非其他。而人是有感情的,有思維能力的,有精神境界的,有個性的,或者概括說,是有“靈魂”的。因此,教育正是教育人的靈魂的“靈魂工程”,現如今面臨的狀況是嚴峻的,在掀起一陣的國學熱中,我們也可以從中找出有積極作用的因素。將科學與人文結合起來,使之交融產生和諧,而這個過程便是“禮”、“義”、“德”的綜合素質教育才能實現,我們應該繼承傳統,立足現代,弘揚人文,崇尚科學,開拓創新,引導潮流,培育信任。
[1]胡顯章.走出“半人時代”——兩岸三地學者談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1.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