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科建設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高等學校學科建設是一項關系學校發展的綜合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基礎建設,是高校改革的主攻方向。在學科建設實踐中,正確理解學科和學科建設的含義,把握學科建設內涵,以系統性、科學性、創新性和實效原則作指導,有助于理順工作思路,分清主次,抓住關鍵,富有成效地開展學科建設工作。
為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我國高校的辦學規模逐年擴大,辦學方式也日趨多樣化,作為服務性產業的教育正在逐步走向市場,這既是一個事實,同時也是一個趨勢。高校要在激烈競爭中贏得主動權,就必須加強學科建設。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科研、產業等工作的基礎和載體,是體現其辦學水平、辦學特色和社會知名度的主要標志,只有以高水平的學科建設為基礎和支撐,才能有效發揮高等教育的功能,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
從古希臘到16世紀近代科學產生以前,是學科的朦朧意識時期。這一時期,人們視哲學為包羅萬象的知識體系,將各種科學知識歸屬于哲學。從16世紀近代科學產生到19世紀初葉,是學科分化時期。但這一時期大學卻異常保守和落后,神學凌駕于各科之上。柏林大學的創辦使得大學中教學與研究開始相互結合,促進由軟到硬的科學分化過程,從而大學系科、研究所建制和課程設置轉向以學科的特性為主要基礎。在19世紀,學科結構的變革,使大量新興學科涌入大學,與此同時,大學也有力地推動著學科結構的分化和組合。從20世紀中葉開始至今,新學科、新理論、新方法大量涌現,跨學科研究、科技間滲透、學科間交叉成為大勢所趨,整個學科之林在劇烈地變化著。一般認為,學科具有獨立的特征,這種特征反映在它的研究對象、語言系統和研究規范上。一個獨立的學科應該擁有專業組織、獨特的語言系統、特殊的研究策略和特有的規則。因此,學科不僅是一種知識形態,有著特定的描述對象和語言系統,它也是一種社會建制,擁有相應的專業組織體系和結構。
1.學科建設的定位。如果說學科的演進軌跡和經濟社會的需求是影響高校學科建設的外部因素的話,那么,高等學校的定位和辦學條件則是影響高校學科建設的內部因素。首先,高校的定位是學科建設的基本依據。所謂高校的定位是指在科學分析學校外部環境和自身實力的基礎上,根據一個或一組定位特征合理確定學校在某一高等教育系統中的位置。高校定位是一個包括層次定位、學科定位、服務區域定位、人才類型定位、特色定位等在內的系統結構,它直接影響著學校的學科建設。但不論是綜合性大學,還是多科性大學,在學科建設中應堅持非均衡原則,在保護性發展所有學科的同時,突出優勢學科、優勢專業乃至優勢方向。高校所培養人才類型的定位,也影響著學科建設。人才類型劃分為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如果一所高校所培養的人才定位為學術型人才,則設置的學科為基礎學科,并對科學研究水平和師資隊伍、生源質量有較高要求;如果一所高校所培養的人才定位為應用型人才,則設置的學科應為應用性學科,由于培養應用型人才比較重視實踐環節,所以,與應用性學科配套的實踐基地建設、設備建設必然將成為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其次,高校現有的和潛在的辦學條件是學科建設的保障。師資隊伍和辦學經費是學科建設最基本的辦學條件。師資隊伍是學科建設的核心,沒有一支學術水平高、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學科建設只能流于空談。而沒有一定數額的經費支持,學科建設就無法獲取必要的硬件設施,也無法吸引優秀人才到相關的學科點工作,學科水平的提高就失去了保障。但是,學科建設又不能被動地受辦學條件的制約。凡是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的學科,要作為重點學科,創造條件進行建設。
2.學科建設的目標。學科建設的定位與目標是一致的,“定位”決定“目標”。(1)高等學校的學科建設與科研機構的學科建設相比,既要遵循學科建設的一般規律,又要體現高等學校的特性。培養能滿足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是高等學校學科建設的基本目標。在學科建設的目標上,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站在學科的前沿,“立地”就是要面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戰場。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所以,高等學校的學科建設一定要為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服務,包括高質量的本科畢業生、碩士和博士。學科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培養人才質量的高低,又是衡量學科水平的重要標志。(2)高等學校學科建設的目標應當適應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從而進行相應的調整。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存在的主要弊端,一是條塊分割,重復設置;二是布局結構不合理,科類單一的學校過多。這種管理體制顯然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不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經過幾年的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上形成了中央和省級人民兩級管理、分工負責,以省級人民統籌為主,條塊有機結合的新體制。這對學科建設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3)學科建設的目標,一定要結合學校的實際,堅持特色,發揚優勢,突出創新,走自己的路。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兩點:第一,堅持特色,發揚優勢。一個學校的特色是一個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辦出特色是辦學質量的集中表現與標志。所以,在制定學科建設的目標時,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學科特色,發揚原有的學科優勢,并在對相對優勢比較的基礎上,去搶占學科的制高點。第二,突出創新,走自己的路。一般來講,創新有三個發展過程:一是以學習和吸收為主的模仿創新;二是在模仿創新的基礎上,進行局部突破的自主創新;三是以自主創新為主,直至超越別人。學習、吸收和借鑒別人的東西,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自主創新。
1.要有創新精神。在學科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用創新精神指導全過程,支持創新、體現創新,要有趕超一流的氣概和信心,更要有不懈努力和追求創新的毅力和決心。在學科研究上,要有創新的思維,在教學上要結合學科發展的前沿理論和技術,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改革。在教學方法上要加強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啟迪性,注重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發揮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通過這樣的努力,才能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才能培養出受社會和企業歡迎的高水平人才。
2.要提倡群策群力。高校學科建設規劃的制定,關系到學校未來的發展,十分重要,需要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關心、參與和努力。具體到某一個學科,就需要本學科全體教師的共同參與和努力,需要集中學科群體的力量,發揮群體的優勢,群策群力,共同探討,特別是在承擔重大科研項目時更應如此。其次,要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地工作,同時還要切實發揮帶頭人的作用,將整個學科群體帶動起來,增強學科群體的凝聚力,加強團隊合作,加大學科之間的交流與聯合,形成學科的群體優勢,以發揮高等學校的綜合實力,并應充分、合理地使用外部資源。
3.要注重學科整合。高校學科建設,要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隨著力水平的提高,不斷進行調整和整合。特別是合并高校,更應注重學科的調整與整合,要從有利于學科發展、有利于培養高質量人才、有利于保持原有學科的優勢和特色、有利于原有學科氛圍的保持和發展等方面出發進行調整和整合,根據已有學科制定切實可行的調整和整合規劃,分步實施。
4.要注重產學研結合。在學科建設中,要注重產學研結合。其原因有三:第一,高等學校從單純進行教學到19世紀中葉德國洪堡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到現在的產、學、研結合,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第二,現在已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迅速發展,促成了科學技術的高度結合,這種結合使得相關或相近學科之間的聯系和滲透日益強化。第三,高校通過學科建設,可在某一范圍和領域內形成具有人才密集、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綜合優勢,這就為興辦科技產業提供了基礎和可能,從而加快學科建設,使高校教學、科研、產業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從教學來看,教學是高校的中心任務,要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人才,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使學生在產、學、研結合的過程中得到實踐、得到鍛煉、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從大學服務于社會的功能來看,更需要產、學、研相結合。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