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高職教育自身規律和特定的培養目標,探索和實踐“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開發的先進理念,打破學科體系,建立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內容,根據“典型工作任務”要求,以“工學結合”為途徑,建設“理實一體化”的課程,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實施教育的機制。針對課程教學結構模式進行了研究,優化了教學手段與評價方法。通過構建課程教學與諸多因素的內在聯系,揭示其教學的程序和規律,不斷完善教學結構,構建新型教學模式,課程教學情境設計能完全體現課程的教學特色,提高了教學質量,達到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高職教育以培養具有高度責任感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職業崗位技術技能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并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學校與社會用人部門結合、師生與實際勞動者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工學交替是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
在《煤礦安全監測監控技術》(以下簡稱“課程”)傳統教學中,課程教學內容只注重理論,理念陳舊,實驗實訓僅僅停留在驗證階段,脫離了實際工作崗位任務要求,教學手段嚴重滯后。
縱觀我國現行的高職教育,教學結構依然沿用傳統的結構模式,從根本上沒有脫離凱洛夫“注入法”的束縛,教學過程依舊是單向傳輸結構。其表現形式就是記憶水平的教學,學生對教師的傳授只是簡單的模仿,完全處于被動、受教的地位,缺乏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導致知識難以接受,更談不上能力的培養。
創新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與設計是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其目標是培養一大批、服務與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這既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新要求,更是時代賦予高職教育特殊的歷史使命,而且是培養全而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高技術人才的重要條件。
為進一步深化高職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適應社會和職業發展的需要,本項目進行了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專業課程設計開發,按照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理念和開發模式,根據企業調研確定職業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務,融入職業資格技能(應知、應會)的標準要求,將實際的“工作”與“學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高職“課程”內容的結構進行了設計開發,在實訓室模擬真實的工作過程進行教學組織實施,以實現教學和企業工作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首先,“課程”是礦井通風與安全等專業的優質技術核心課程,在礦井通風與安全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重要的技術支撐和促進作用,課程面向的職業崗位是礦井安全監測工、開采、通風、瓦斯檢查等工種。要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為煤礦企業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具備礦井通風與安全參數的測定、施工、維護、設計、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再者,堅持以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要求的“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的精神為指導,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能力為核心”,探索和實踐“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開發的先進理念,打破學科體系,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內容,根據“典型工作任務”要求,以“工學結合”為途徑,建設“理實一體化”的課程,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實施教育的機制。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課程的“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主線,以完成工作化的學習任務為基礎,在學習中獲取理論知識,在工作中鍛煉職業技能,課程力求突出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特點,采用校企結合、工學結合教學模式設計課程,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課程建設體系。課程開發與設計如圖1所示:
(1)課程開發與內容設計。課程體系開發遵循“目標職業群→職業調研/職業資格研究→核心崗位群→行動領域典型工作任務→學習領域課程開發→學習情境(課程內容)設計→最后教學組織設計”,構建以項目為導向、“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組織課程組專業教師、相關課程專家對企業崗位情況進行認真分析,進行專業調研,確立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針對畢業生可能從事工作的性質、任務、崗位責任等基本情況選定實踐專家,再由實踐專家、課程負責人以及專業教師召開研討會,構想典型工作任務框架,三方匯總典型工作任務調查結果,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詳細描述,專業教師、課程專家針對學習領域的描述,確立課程設計方案和課程標準。
根據工業現場與本專業相關的實際工作的需要,以煤礦綜合監測監控系統應用技術為載體,課程內容圍繞工業現場典型的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展開。課程強調動手能力的培養和煤礦安全標準規范的掌握,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重視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團隊協作精神、創業品質、創造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課程學習領域的確立。本課程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重點,與行業企業結合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與設計。職業教育的學習領域課程,是以一個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通過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學習目標、學習與工作內容、學時要求、教學方法與組織形式說明、學業評價方式等內容確定的教學單元。學習領域設計流程圖如圖2所示:
本課程設計按照典型工作任務,將其劃分為初學型、能學型、專學型三個階段的學習任務,并以任務為載體,通過其實施,促使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
(3)課程學習情境的設計。課程教學情境設計能完全體現課程的教學特色:一是工學結合特色,完全采用工程案例,項目載體即是現場工程項目,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第二是開放性教學特色。在項目完成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造了一個開放的環境,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學習動能呈逐漸上升趨勢,教師的角色由講解型轉變為指導型,學習動能相對要漸漸減小。教學情境演變過程如圖3所示。第三是將職業標準融入教學,課程應用技能作為通風與安全專業考證的一個子項目,是企業通風監測工技師考證的必備技能。
(4)課程教學組織設計。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完整的“行動”過程來進行教學組織。綜合當前傳統探究教學、任務驅動教學和案例教學的特點,把學生的學習訓練有效融入工程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學習、自主地進行知識的建構。所有教學活動都是圍繞真實的項目展開,課程內容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重構、序化,體現教、學、做理論實踐一體化,重新開發了課程教學計劃、課程標準、學習情境描述、考核標準等教學資源。
(5)教學手段與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課程內容及教師的教學特點,靈活運用項目教學法、演示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案例分析教學法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提高教與學的效果。要模擬真實的實踐教學環境,緊貼實際,提高課程崗位實習的適應能力;采用多媒體技術,直觀地展示實際工藝過程,規范工藝操作要領,提高對系統故障原因的分析能力。
要突破傳統學科型課程體系,重構課程體系。針對實際工作體系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并按實際工作結構重新設計課程結構。傳統學科型課程是以學科知識邏輯為主線、專業理論知識為主體的教學內容。針對實際工作任務需要,要以職業活動為主線,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本位,重新組織和設計教學內容。
要打破學科型課程教學以知識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實踐與理論脫節的實施方式,形成主要進行任務實施、學生主動構建融教、學、做一體的實施方式;改變單一的學習模式、課堂化教學環境,創設盡可能與工作實境接近的教學環境,實現學校環境與工作環境、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參照煤礦企業安全技術管理工作崗位的任職要求,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主線,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由煤礦企業工程技術專家、學院教師共同組成課程開發小組,經過反復研討和論證,制定了《煤礦安全監測監控技術》新課程標準,使課程開發多元化。
(1)課程結構項目化。打破了傳統的課程結構模式,將煤礦安全監測監控的工作過程依次劃分為若干個學習項目,其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均來自于工作任務的轉換。每個項目包含有若干個工作任務,其內容包括相關知識、任務實施、工程案例、事故案例等。任務之間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系,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2)課程內容綜合化。主要體現在理論知識與實踐訓練方面的綜合、職業技能與知識創新的綜合。在課程開發時,注重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的具體工作內容相一致,使得課程載體由抽象的概念轉變為具體的任務。
(3)課程實施一體化。首先要聘請煤礦企業工程技術專家負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教師、“工程師”為一體;其次做到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相結合,融“教、學、做”為一體;將教室搬到實驗實訓室或現場,融教室、車間為一體。為檢驗課程教學效果,注重落實學生評價、教師評價、督導評價和社會評價環節,我們建立了相應的評價規范程序及方法體系。
(4)“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職業發展能力的培養”。課程目標設計既要注重技能培養,更要注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能力,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把培養煤礦安全監測監控技術崗位群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作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服從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設計理念,走出去,請進來,以其成長階段的典型工作任務構筑由低級簡單任務到高級綜合任務的框架,系統化地設計工作過程。
圍繞煤礦通風監測工崗位群的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實施課程建設,新課程形成了以就業為導向,工作任務驅動的工學結合課程體系,融課程建設與企業崗位一體化,開發與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課程模式目標取向由“知識本位,能力本位”模式改革為“素質本位”模式的課程;課程的“現實目標”取向改為“未來目標”取向。選取實踐專家成長所經歷的典型工作任務為教學內容和實習實訓項目,學生通過典型工作任務的學習與實施,促進其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養的養成。以煤礦綜合監測監控系統應用技術為載體,選取課程的教學內容,開發出了典型的學習任務。
“現實目標”只注重傳授已有的技術和管理規范,使就業者能熟練地運用這些現成的技術和規范從事和管理,成為能勝任現有職業的“樂業者”。改為“未來目標”取向,既要立足于現實,還必須著眼于未來,必須注重學生全面職業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進行包括人文素質在內的作為現代人基本素質的教育,提高人的生存能力、發展能力、公關能力、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等關鍵能力,以適應21世紀工作環境、人際環境、思想環境的動態變遷和時代信息化的生活大環境。
通過課程開發與建設,提升了教師教學水平及實踐能力,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穩定、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教學效果好的專兼職“雙師”型教學團隊。
[1]陳至立在第一次全國高職高專教學工作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r].第一次全國高職高專教學工作會議,北京,1999。
[3]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4。
[5]梁小婉基于高職院校實驗教學的創新教育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6)13-15。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