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在當前經濟危機形勢下,考查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機、應對方式和職業決策困難現狀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文科生較理科生更多地體臉到同一性危機,更多地感受到職業決策困難,更多地采用自責、退避、合理化等的應對方式;鄉村生源地的學生較城市學生遇到更多的職業探索困難;自我同一性危機對職業決策困難有非常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問題解決的應對方式對職業決策困難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對職業決策困難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同一性危機在應對方式和職業決定困難間起完全中介作用。
隨著2008年9月開始的信貸市場危機,一場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嘯席卷全球,逐漸演變成一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在經濟危機和全國整體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大學生作為中國一個特殊的群體,經受著比以往更大的就業壓力。
在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中,大學生就業問題已凸顯成為目前中國社會所面對的最重要問題之一,巫待解決。在本來淵良巨大的就業壓力和目前特殊的經濟形勢下,大學生面臨著重重心理問題:一方面,大學生躊躇滿志,在數年的高等教育學習后渴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對未來充滿美好的規劃和想象,另一方面,嚴峻的就業形勢又使得恐慌焦慮、悲觀絕望、盲目屈就等各種不良心態并存于其內心世界里,往往使他們失去冷靜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對就業準備不足導致就業的失敗,失敗后又一味地自責、幻想或尋找托辭。有研究表明,同一性問題是青年人格發展的核心。大學階段是青年人格確定和社會角色形成的最重要階段。大學生在人格發展中所面臨的矛盾、沖突的內在根源來自于個人自我同一性的危機。因此,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進行大學生同一性危機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由于大學生的應對方式直接影響到他們能否正確面對經濟危機帶來的就業壓力和心理困境,因此,我們決定對大學生的應對方式進行考查研究。同時,引人了職業決策困難這一變量來反映現在大學生的就業困難狀況,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經濟危機形勢下大學生就業難的方法和手段。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種自己對自我同一的主觀感覺,這種感覺是涉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致與連續。盡管青年在身心各方面都表現出獨立的傾向,但在確立自我同一性之前仍需要有一定的時間,此時青年可以一時合法地延緩在社會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被稱為“心理的延緩期”(psychologicalmoratori-um)。在中國社會,這個延緩期主要體現在大學階段,大學生有著充裕的時間去探求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灘啞觀等一系列涉及自我的問題,因此,大學階段是同一性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探索遇到困難最多的時期,是真正感受到“同一性危機”的時期。所謂“自我同一性危機”,就是指自我否定了原有的、未分化的、朦朧不清的、非成熟的自我,但又尚未找到新的自我,是自我處于自身的矛盾與沖突中,一切都變成是不確定的,是自我在過去和現在、彼地和此地的不連續。埃里克森認為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危機主要表現在七個方面:“時間觀念對時間混淆”、“自我確信對自我疑慮”、“角色嘗試對角色固著”、“職業意愿對工作不力”、“性別分化對性別混淆”、“主從分際對權威混淆”、“價值定向對價值混淆”。
應對(coping),又名應付,是個體在應激環境或事件中,對該環境或事件作出認知評價以及繼認知評價之后為平衡自身精神狀態所采取的措施。應對作為應激與健康的中介機制,對身心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應對方式是在應對過程中繼認知評價之后所表現出來的具體的應對活動。應對方式可以根據其表現的形式分類,如接受、忍耐、自責等具體的形式。
學者對應對方式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兩種觀點上,一是認為個體面對應激時所采用的應對策略,更多地依賴于清境需求,即情境特異性應對方式,二是認為個體在不同的應激情境中存在著傾向性的、相對穩定的應對方式,即人格傾向性應對。在本研究中,我們傾向于把應對方式與人格層面的意義結合起來,認為大學生的一般應對方式已經形成了一種一貫的、帶有傾向性的模式。在應激情境下,大學生這種一般的應對方式將對自己所遇到的困難程度、應激情境的改變產生影響。鑒于此,本研究參考肖計劃的研究,將應對方式按照應對的具體表現來分類,即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個方面,來探究經濟危機這種應激情境下大學生的人格傾向性應又寸方式。
職業決策困難主要是指大所數人在職業生涯發展中而對職業選擇時面臨的各種問題。knumboltz認為,職業決策困難實質是對決策不滿意的一種狀態,或是由于與職業相關的學習經驗不夠,或是由于個體還沒有學會運用一套做職業決策的系統方法所導致。決策困難是沒有學會某種學習經驗的自然結果。gati和osipow在職業決策未定向的基礎上提出了職業決策困難這一概念,指個體在做職業決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難題。gati和osipow依據標準化職業決策理論,發展出一個理想的職業決策者模型。模型將職業決策困難分為三個維度十個方面:(1)缺乏準備,包括缺乏動機、猶豫不決、錯誤的信念;(2)缺乏信息,包括缺乏決策過程的信息、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職業的信息、缺乏獲得信息的方式;(3)不一致的信息,包括不可靠的信急、內部沖突、外部沖突。gait等對大量的職業輔導工作者與來訪者進行訪談和調查,編制出((職業決策困難問卷》(careerdecision-makingdifficultiesques-tionnaire,簡稱cddq),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從人口學變量上討論經濟危機背景下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危機、應對方式、職業決策困難的現狀,并用相關分析對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考查。根據查閱的文獻,我們假設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機與職業決策困難大部分維度顯著正相關;采用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的學生同一性危機低、職業決策困難小,采用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應對方式的學生的同一性危機高、職業決策困難大;自我同一性危機對職業決策困難有正向預測作用,并有可能是應對方式與職業決策困難間的中介變量,旨在探究經濟危機形勢下,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機、應對方式和職業決策困難現狀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并給出相應的建議。
研究發現,文科學生較理科學生在自我同一性危機、應對方式和職業決策困難等方面的情況都不容樂觀。文科學生較理科學生更多地感受到同一性危機,尤其是自我確信了解、權威混淆方面的危機。文科學生較理科學生更多地感受到職業決策困難,尤其是在對自我認識不足、不知如何取得資料、缺乏動機上的困難。文科學生更多地采用自責、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或是矛盾的應對方式。造成這種差異的可能原因是在長期的專業知識學習和不同的思維模式培養下,文科生更偏重于規范性的主觀思考方式,對同一事物可能采取不同的判斷標準,理科生則更偏重于實證性的客觀思考方式,對同一事物能找出相對唯一的判斷標準。因此,文科生在主觀多重標準的思考模式下,更容易造成自我認知的不確定和混亂,導致自我不確信、權威混淆,更多地感受到自我同一性的危機。相關調查顯示,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面對文科生的就業崗位呈現更大的下降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文科生面臨著更大的就業壓力,就業嘗試所經歷的挫折更多。自身和外界的雙重消極作用使得文科生感受到更高的自我同一性危機,更多地采用一些如自責等消極的應對方式來面對就業。
本研究表明,鄉村生源的學生較大城市生源的學生更多地感受到職業決策困難,這主要表現在不清楚決定的步驟和文化及環境因素上的困難。造成這種差異的可能原因是大城市生源地的學生在城市較為開放的環境中成長,相對于來源于鄉村的學生接受的信息更豐富廣泛,見識更為寬廣,更能發現自己在職業決策上的多種選擇、綜合決策,因此在決定的步驟上更加明了成熟。由于鄉村的學生文化相對保守、從小就較多地承擔起家庭的擔子,對家庭有著更強的責任心,面臨職業選擇時勢必會多為家庭考慮,因而家人的健康、家庭的經濟狀況、的政策都會使他權衡機會與家庭,從而造成文化及環境因素上的困難。
自我同一性危機大部分維度與問題解決的應對方式顯著負相關,與除求助外的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應對方式顯著正相關,即愈成熟的應對方式(問題解決)與愈低的自我同一性危機是關聯的,我們可以用很多應對方式的特點來描述這一危機的表現,如“‘角色固著’,即過分地封閉自己,僵化自己的角色,產生不良適應,引起消極性的認同和退縮的情感行為”,即用了退避的應對方式來解釋了角色固著這一危機層面,因此二者的相關也就不難理解。自我同一性危機各維度與職業決策困難各維度間絕大部分顯著正相關,由于職業決策困難是個體自己感受到的一種難以確定的狀態,而且很多維度都涉及到對自我的探索認知、對自己內心發展的感知,因此,這兩個變量的相關是比較明顯的,此外,多層回歸也顯示出同一性危機對職業決策困難正向的預測作用,且有著非常大的解釋率(36.6%一41.5%),這也和李文道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他們的研究表明,職業決策困難各維度得分及各維度平均分上大致呈現出同一性地位越高,職業決策困難得分越低的趨勢}9j。除求助外的應對方式與職業決策困難都有著廣泛反的相關,進一步層次回歸分析表明除求助外的應對力.式對取七業決策困難有著顯著的預測作用,其中,解決問題是正向預測作用,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是負向預測作用,這也驗證了我們的假設。
根據埃里克森的理論,自我同一性的確立是貫穿于整個青年期的課題,因此,同一性危機將在這個階段持續到同一性的達成,同一性危機則是這個時期個體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內部因素。本研究所采納的觀點是應對方式的特質說,即應對方式是一個人一貫的應激反應行為,但是,這個變量又不完全是個體內在的特質,較之同一性危機則更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本研究旨在探討自我同一性危機、應對方式對職業決策困難的影響機制,通過中介作用考察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機制:自我同一性危機在應對方式(除求助外)和職業決策困難之間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說明應對方式(除求助外)需要通過自我同一性危機來對職業探索困難起作用,這給予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在現如今的經濟危機形勢下,為了減少學生的職業決策困難,單純的應對方式指導或是個人的應對方式改善效果可能還不夠好,如果通過長期的自我探索而減少同一性危機,則能達到更好且明顯的效果。
針對研究結果所凸顯出來的問題,我們主要從決策、高校引導、家庭教育和個人調適這四個方面提出應對和解決的建議:
應注意以下三方面決策的制定和傾斜:(1)加強在地方上的信息普及和硬件設施的建立健全,改善農村生源地學生的生活環境相對閉塞,對信息的掌握和了解比城市學生缺乏很多的差距;(2)應當控制高中文理分科的規模,通過對高校文科專業招生人數的控制,進而提升高中文科生的升學率,提升高校文科生的就業率;(3)應當全力加大對文科專業的重視和發展,加強人文社會學科建設和投人,增加文科專業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提升文科專業的地位和研究水平,從根本上改變重理輕文的社會現狀。
學校是學生們賴以獲得信息和成長的最主要場所,學校的引導對他們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經濟危機下,幫助學生應對日益凸顯的同一性危機、消極應對方式和決策困難,學校應當充分發揮包括就業指導中心等相關部門對學生就業的指導和幫助作用,擴充就業信息獲取渠道;同時,學??梢蚤_展日常的就業宣傳活動如職業生涯規劃講座,發放求職技巧宣傳手冊,安排就業指導咨詢師等權威專家為學生就業問題答疑解惑,及早提升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和危機意識;建立學生社會實踐平臺,增加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實習的機會,在鼓勵同學們“走出去”的同時,也要把就業的機會和“請進來”;引導學生對就業擇業合理性的認識,建立心理輔導網絡,引導學生們對就業受挫等問題進行正確歸因,學會正確、成熟地應對壓力,通過心理咨詢中心、輔導員等方式幫助同學們應對心理問題。
家庭教育作為人才培育的第一站,父母的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子女的職業生涯發展和職業工作能力和適應能力。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應幫助子女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悅納,應該讓子女從小就接受自身的不完美,鼓勵他們通過全面地認識自己,對自身的特質和優缺點有意識地進行選擇和發展,以樹立子女的獨立自信人格和積極心態,增強子女的理性分析和應對危機能力。
作為直接面對就業壓力和選擇的大學生,要想從容面對激烈的就業壓力和就業競爭,需要具備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通過研究,我們建議當代大學生理性地面對經濟危機下的就業形勢,學會正確歸因,在自主應對就業問題的基礎上學會合理求助;及早確定生涯發展方向,增強對自我的了解,及早為未來做準備,多掌握求職和面試的技巧和知識;主動搜尋信息,發掘信息獲取渠道,關注、高校關于就業指導方面發布的政策和信息。
1.文科生較理科生更多地感受到同一性危機,更多地感受到職業決策困難,更多地采用自責、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或矛盾的應對方式。
4.問題解決的應對方式對職業決策困難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對職業決策困難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5.相對于應對方式而言,自我同一性危機與職業決策困難關系更為密切,同一性危機在應對方式和職業決定困難間起完全中介作用。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