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本文針對大學生嚴峻的就業現狀,分析了就業難的原因,闡述了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構成要素,討論了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提出了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直言: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不利影響還沒有消除,如果說2009年是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2010年可能就是最復雜的一年,整個宏觀層面就業形勢很嚴峻。那么,2010年的畢業生人數630萬,再加上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之大可想而知。[1]《經濟學人》雜志報道了中國大學生面臨就業難題。到2011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將接近760萬,達到最高峰。2011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如何在這場就業危機中殺出重圍,找到立足之地,成為大學生求職群體最關注的問題。[2]
1.1大學生就業難,除了與的大政方針政策和當時的經濟、社會等因素有關外,還與大學生整個群體的特點分不開。大學生普遍具有以下幾個導致就業難的特點。[3]
1.1.1具有創新意識,但是由于不善于利用和創造條件,導致缺少創新實踐技能。大學生普遍具有創新動機,對創新有一定的認識,也對能從學習中產生新的思想理論和實踐方法,抱有熱切的追求。然而由于學校創造性學習的條件有限,以及學生自身沒有創設條件或充分利用學校的條件,往往不能緊跟學科最新發展動向。大部分同學忽視和同學之間的交流協作,以及和教師之間的溝通,這樣即便有創新意識和靈感,也阻礙了他們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1.1.2缺乏創新性思維方式。長期以來的教育模式,使得大學生雖然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想象力日漸豐富,思維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但由于知識面窄、學科之間缺乏交叉及合理的整合,他們往往缺乏靈活的、全面的思維方式。這就導致創新實踐不能很好地實現。
1.1.3有創新熱情,但缺乏明確的目標。大多數大學生盡管有創新的熱情,但畢竟師生、同學之間溝通交流甚少,再加之沒有真正走向社會,缺乏認識,因而往往沒有明確的目標。
1.1.4創業能力急需提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上發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指出:“為方便畢業生就業,高等教育應主要培養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畢業生將愈來愈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4]我國的高等學校也早已接納這一理念并廣泛開展創業教育,但創業者寥寥無幾,成效不明顯。美國創業指導基金會創辦者史蒂夫·馬若提出了12種被普遍認為是創業者需要具備的能力和素質:適應能力、競爭性、自信、紀律、動力、誠實、組織、毅力、說服力、冒險、理解和視野。這些能力和素質可以說基本上屬于“默會知識”,而這些“默會知識”在以傳遞、理解和掌握“顯性知識”為主的課堂教學中是學不到的。只有在“做中學”、“干中學”,才能真正掌握這類知識。也可以說,創業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通過社會實踐練出來的。不難看出,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校貫徹教育與勞動相結合這一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基本原理,[5]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然要求;是擯棄傳統大學教育弊端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理應擯棄應試教育的弊端,走上重視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正確發展軌道。
1.2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激增,用人單位對其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看重學歷之外,還越來越注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經驗。對大多數大學生來說,與其說是就業困難,倒不如說是就業迷茫。他們無法準確定位自己的職業生涯,不明白學校和社會之間是有很大差距的,往往對社會的了解過于簡單化、片面化和理想化,沒有清楚地認識到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與期望,而多數企業則對應屆大學生往往表現得很冷淡,認為大學生缺乏工作經歷與生活經驗,心態不好,角色轉換慢,適應期過長。他們在錄用和挑選畢業生時,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曾參加過社會實踐、具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紀律性強的畢業生。這就要求當代大學生注重自身實踐經驗的提高,培養自身適應社會、融人社會的能力。
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從屬于素質教育。[6]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構成要素應體現時代特征、社會要求。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一般包括兩方面:一是在校就讀期間依照學校規定所完成的教學實踐環節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應用所學理論、觀點、知識完成學業,動腦動手進行綜合、實驗、技能訓練等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拓展認知領域,獲取新知識、新技能,完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初步能力,還有人際交流交往方面的能力。二是在校就讀期間借助學校提供的條件或者自己與同學合作創造的條件,向社會、生活領域拓展所獲得和所表現出來的能力。諸如參與社會主體(工人、農民、軍人、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及其他階層群體)改造自然,或變革社會的某些活動中所獲得的,或在已有基礎上新增長的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因此,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各種能力所構成的能力體系。通常由一般實踐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構成。其中一般實踐要包括表達能力、適應環境能力、自學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外語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等;專業實踐要包括實際操作能力、數據分析能力、記憶分析能力、觀察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專業寫作能力、實驗能力、科研能力、設計能力、發明創造能力,等等;綜合能力則包含了在一般實踐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基礎之上的解決綜合問題的其他能力。
2.2.1實踐能力培養有助于大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這個更新換代越來越快、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將書本教學轉化為實際應用的學習能力和將學到的東西應用于工作和生活的實踐能力,已經成為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核心組件,并成為一個人發展的根本和基礎。大學生作為社會中拔尖的群體,對知識運用的能力非常出眾。如果說相關專業知識是當今大學生的“拳頭產品”的話,那么社會實踐能力則是當今大學生的“貧血學科”。社會實踐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核心組成部分,但我國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普遍低下。這樣,就必然導致新一代能人綜合素質的打折。未來,人們在社會、在工作中與人相處的能力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超過工作本身。社會實踐可以讓大學生拓展視野、豐富生活,鍛煉組織能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培養交流意識和團隊精神,增強學習能力與學習精神,提高自身修養和人格魅力。因此,實踐能力培養有助于大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2.2.2實踐能力培養有助于大學生了解社會和自我定位。專家指出,目前不少大學生就業前迷茫、就業后頻繁跳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對社會的了解和自我定位。[7]如果能夠盡早根據人生目標和市場需求找準自己的崗位定向,在校時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知識的補充和能力的培養,那么大學生的就業將更具有針對性。社會實踐活動一般是在一個比較開放的環境下,面對不斷變換的對象教師的指導作用也相對弱化。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活動的主體。在這種情形下,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對現實的感覺和認識的深度、廣度都不是在封閉的環境下所能比擬的,他們身上具備的各種基本素質和潛能會得到發揮。大學生們有必要通過社會實踐加強對社會和自身的認識與了解,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在了解自身優勢的同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明確切入社會的起點。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確自我人生目標,即給自我定位,規劃人生。就是明確自己“我能干什么”、“社會可以提供給我什么機會”、“我選擇干什么”等問題,使理想可操作化,為融入社會提供明確方向。通過實踐教學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們將學會如何作決策,知道如何制訂計劃,如何分層次地向著目標努力,強化規劃意識,這樣將有助于學生將課堂學習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從而更加踏實地掌握相關知識;還將拓寬學生的視野和就業渠道,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念,緩解就業的心理壓力。實踐能力培養有助于大學生客觀、全面地分析自己,了解社會需要,并根據自己的專業技能、綜合素質和用人單位的要求、社會需求確定自己的職業定位。
目前,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日益嚴峻,企業面臨困境,這必然引起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的深刻變革,而且必然對人的發展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經濟全球化既是一種經濟現象,又是一種政治和文化的體現。國與國之間的各種競爭歸根結底就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又是和教育密不可分的。當前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如何在畢業后的第一輪競爭中站穩腳跟,這是在校大學生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特別是大三、大四學生就業、擇業迫在眉睫,參加社會實踐并迅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是一項畢業前的重要準備工作。組織指導學生參加一定的社會性實踐活動,對于加強學校教育同社會實際相聯系,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3]丁遜.論教學和科研中創造性思維的相互作用[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
[5]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于博溉.論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vol27,(7):40.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