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在新課改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本文從突破體裁、學科觀念,做到課內外、集體與個體、固定組合與自由組合相結合,開展對問題速度、深度和廣度的比賽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對話、合作、探究、交流”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主導理念,而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則明確指出:“適應時代需要,調整課程內容和目標,變革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構建具有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的高中語文課程。”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怎樣變革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采取多元性的發展評價,承認學生差異,使學生有期待學習,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無疑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而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則無疑應成為核心的切入點。本文試對高中語文課程改革與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和途徑作一探討。
高中語文課程有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文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等,對于不同的體裁文體,從教到學往往有一定的操作方式,常常易使學生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和“問題模式”。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體裁文體的樊籬,開放性地思考和探究問題。當然,在突破體裁,指導學生思考問題時須注意對體裁的區別,不同類型的課文之間存在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有的重在實際操作,有的重在發揮聯想和想象,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要注意尋求適應的引導方法。對體裁的相通性,要竭力去挖掘,甚至也可以突破體裁的固定思維而尋求逆向的思考,對比性思考,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以激起學生的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欲望。
高中語文課程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切忌“學科本位”。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更不能把問題禁錮在“學科壁壘”之中。否則,劃定了“勢力范圍”的問題,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求知欲、進取心,更無法使學生成為自主選擇、自我規劃、主動學習的獨立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應用,加強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系,加強與其它學科的溝通。在指導學生思考問題時,應拓展思維,引導學生跨學科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去挖掘問題,把語文學科變成“普遍聯系”之一環和一個引領問題的起始,與其它學科互補互動,為學生學習創設開放的問題空間,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問題潛能。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課堂無疑是主渠道,但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它必須與社會發展相聯系,必須與學生的認知相聯系;理解性、探究性、應用性決定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課內外結合起來。這種結合,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課外課程資源的利用,要充分利用學校圖書室、宣傳櫥窗、文化長廊等,延伸學生對課內問題的思考,使這種思考能向縱深探究和發展。二是校外課程資源的利用。學校之間的課程資源的互辛為學生思考問題提供了哲哩于,使這種思考極具可比性。這既有間接經驗轉為直接經驗的思考,更有“理論問題”與“現實問題”的接軌而產生出的“問題火花,這對“問題”的啟發意義是深遠的。
高中課文課程比較注重共同基礎與多樣性相統一的原則,使全體學生都獲得必需的語文素養。按照新的課改理念,它還必須顧及學生在原有基礎、自我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的方面的差異,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充分注意到這一點。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或以集體為單位,如四人小組、八人小組探究問題,或以學生個體為單位思考問題,以達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目的。一般來說,篇幅較長,涉及面較廣的課文可采用集體方式,集體內部可做適當的分工。篇幅較短,涉及面較窄的課文可采用個體方式,對個體要提出明確要求。
高中語文課程比較注重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學生對語文教育有不同層次的期待。在語文教學中,將固定組合與自由組合結合起來,這種組合可相對穩定,也可隨時變化,完全取決于學生的“愛好”或“特長”的不同。這種合作思考、探究問題使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搜集、處理、利用信息,有利于學生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要多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深入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善于傾聽,學會溝通,學會協作與分享。
比賽速度即培養學生的“問題效率”意識。鼓勵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章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根據語境,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對問題作出較為合理的闡發。方法上,一是定時,即在規定時間內比賽提出的有效問題的數量。二是定量,即規定問題的數量而比賽其所花費時間之長短。不論何種方法,都有利于培養學生閱讀的速度、閱讀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敏銳的思維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一般來說,這類比賽以個體為宜。
比賽深度即培養學生的“問題質量”意識。鼓勵學生注意個性化的思考,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創造性的閱讀和理解,充分發揮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深度的評判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是所提的問題與古今結合對比、中外結合對比的深度。二是所提的問題的新與奇,問題的深刻或符合邏輯或出乎意料。深度問題的比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一般來說,這類比賽以個體為單位或以組合方式為單位均各有優越。
比賽廣度即培養學生的“問題范圍”意識。一篇文章,容量往往是很大的,從字、詞、句到篇章結構,從作家作品到育人功能,從古到今,從中到外,從應用到審美,到與科學進步的聯系,與其它課程的溝通,從自然到社會到人生、、、、、、開展廣度問題的比賽,使學生將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自然、和諧地融合,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相結合的特質和實踐性、綜合性相結合的特點;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的思維之路不受學科的禁錮。同時,還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一般來說,這類比賽可以課內外結合,以學生的組合方式進行,這樣更有利于調動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都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發展程度”。傳統語文教學的理想狀態是將學生教得沒問題,而現代語文教學的理想狀態應該是使學生充滿問題,把課堂變成“問題場”,通過“場”的引力凝聚問題智慧,使問題成為對學生學習的引領和評價的重要方式,使單一的語文知識學習變成“探究、交流”問題探索過程,使學生在問題的探索過程中提高語文素養。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