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校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說明當前高校針對藝術類大學生的德育管理工作還存在著許多薄弱環節。筆者認為,學校德育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性是造成藝術類大學生思想品德素質不盡如人意的重要原因。本文嘗試在分析藝術類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分析目前高校藝術類大學生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對有效德育管理工作的策略進行探究。
藝術類大學生的德育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特點,這是由藝術類大學生的特點決定的。提高藝術類大學生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首先要充分認識到藝術類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差異以及品德發展的狀況和需要。藝術類大學生是以其特長加試為基礎、分別參加專業課和文化課兩次考試而錄取的。由于藝術類高考錄取的文化成績相對較低,因此藝術類考生的文化基礎相對其他專業的考生來說普遍較差。進入大學后,藝術類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必須參加較多的藝術實踐活動,因而在對待專業課程與其他文化課程的態度上,藝術類學生往往更重視專業課程而相對輕視其他文化課程的學習。同時,藝術類大學生絕大部分的課余時間也被專業技能的訓練所占用。這種特殊的知識背景和片面的專業學習,勢必導致藝術類大學生在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在道德認識方面,一方面與其他專業教學相比藝術類專業的教學特點具有較強的體驗性和感知性,理論色彩不夠濃厚,因而藝術類大學生的文化修養往往比較淺顯、知識面相對狹窄、理論思辨較其他專業的學生薄弱;另一方面,藝術活動較強的實踐性必然要求藝術類大學生參加較多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極易受到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和多種價值觀的沖擊,因而藝術類大學生道德認識的深度往往不夠,公德意識淡漠,自我評價常常脫離客觀現實,在學業、人際關系以及對將來的就業和戀愛等方面缺乏正確的判斷。又由于受“藝術不分國界”和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加之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藝術類大學生一般都不太關心時事,普遍存在著理想信念淡薄、在原則和是非面前缺乏鮮明的民族感和社會責任感的現象,有的學生反感政治理論學習而導致信仰危機,甚至發展成為頹廢的人生態度。
在道德情感方面,由于藝術類大學生的專業特點要求他們必須具有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創造力,因而藝術類大學生常常推崇“藝術就是激情”的信條,喜歡標新立異,努力塑造和體現個性風格。他們情感豐富,充滿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但他們對外界刺激敏感,情緒容易受環境的干擾和影響。個別學生甚至表現為極端情緒化,遇事不冷靜,思想偏激,不能辯證地認識和看待事物的變化和發展,在考慮問題時容易忽視現實基礎。
在道德行為方面,藝術類大學生過于張揚個性化,社會化程度不高,集體觀念和團隊意識淡漠,行為方式常常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散漫和較大的隨意性;有些學生甚至落拓不羈、行為怪誕,不易為周圍環境所接受;生活方面優越感強,追求高消費,生活不拘小節;人際關系方面顯得視野狹窄,協調能力不強,不善于溝通,不容易與他人形成融洽的人際關系。
另外,在道德意志方面,藝術類大學生往往強調特立獨行的個性化特征而忽視集體主義原則,行為缺少計劃和控制力,表現為法紀觀念淡薄、生活作風懶散、學習紀律性松弛等,對紀律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有較強的逆反心理。
德育管理工作是提高藝術類大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高校針對藝術類大學生的德育管理工作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第一,只重形式。目前高校德育工作仍然流于一種“運動式”,大多是在某個政治或社會活動的宏觀背景下開展相應的德育活動,教育行政部門在衡量與評價學校德育工作時對形式方面考慮得比較多。相應地,學校也往往簡單地把開展規模宏大的演出活動的場次和名次作為判斷藝術類大學生德育工作的依據或尺度。這是學校德育管理中形式主義最常見、最基本的表現,其結果是導致學校和教師很少考慮藝術類大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變化和提高的真實情況,只關注活動的形式本身,不注重實際的教育效果。
第二,輕視服務。學校德育管理的形式主義,其目標主要是對上(領導檢查)負責,較少對下(學生及其品質形成和發展)服務。學校德育工作成績的認定往往取決于檢查結果,因此在學校領導的意識中一切德育工作的開展都應圍繞“上級檢查”而進行,于是就出現了上級領導前來檢查工作的前幾天全校上下搞衛生、掛標語、換板報、緊急排練節目、臨時編寫材料等令廣大師生反感的形式主義現象。這種經過精心設計安排的形式主義的道德實踐會使學生感到其“虛假”的一面,產生道德行為上的假象,而不能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三,只重過程。學校德育管理的形式主義還表現為“只管種、不管收”。有些教師在德育教育教學中常犯這樣的錯誤,認為道理都講清了,學生照做與否、缺點改正與否主要是學生自己的事,有些時候不見成效則認為是學生不可救藥,而不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合理。這種“獨白式”、“灌輸式”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只是“完成任務”,教師缺乏足夠的工作動力和熱情,德育目標“高”而“空”、德育內容脫離生活實際、德育方法簡單低效,就更談不上考慮如何創造性地運用符合藝術類大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策略來提高德育實效了。
第四,簡單量化。學校德育管理經常把定量管理的方法庸俗化,用數字簡單量化德育工作的效果,如用紀律衛生的分數、好人好事的次數、表揚稿的篇數、捐款的錢數、獲獎的次數和名次等來“量化”德育效果。這樣的“德育量化”實際上只能考察學生的一些外顯行為,無法估算學生思想品德深層的變化,相反它卻會引導師生更加關注一些無關緊要的、表面化的行為。這種簡單的“德育量化”不僅不能真正反映出一名學生的德育水平,而且往往會引誘、助長教師和學生弄虛作假,使學生喪失誠信這一社會基本公德。
第五,力量單一。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多種信息源的影響下形成的,是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統一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諸多影響形成的。當今互聯網的普及正在逐步改變著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方式,信息環境的開放性和難以監控性極大地減弱了學校德育過程和結果的可控性,多元文化與多元價值觀念的交匯和沖突增加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難度。然而,目前高校德育及其管理工作的力量還比較單一,社會影響與學校影響異向、異質、異步的矛盾突出。尤其是網絡信息中的“黃色”或“黑色”文化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藝術類大學生的藝術品位,從而進一步影響著他們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
謀求和提高效益是現代社會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結點,因而要想使高校藝術類大學生的德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實提高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就必須認真講求學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實效。
更新德育管理觀念就是要求學校德育管理工作以學生為本,針對藝術類大學生的特點把積極的思想教育和嚴格的制度管理結合起來,切實把握好嚴與活、穩與變、虛與實的關系。學生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實踐和練習形成的,德育方法的有效性是和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因而學校德育管理工作要著重加強德育方法的改革力度,實施藝術類大學生喜聞樂見、行之有效的德育形式。
第一,以知識為鋪墊的滲透式教育。通過藝術教學進行道德教育是一舉兩得的德育方法。所謂教書育人正是指在知識傳授的同時滲透道德教育的內容。為此,一方面專業課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把道德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專業課程中貫穿道德教育的內容,切實把德育滲透到專業課程教學之中去。另一方面學校還應為藝術類大學生適量增設文學、美學、社會學、藝術哲學等課程,有計劃地組織文化思想史、中國傳統文化等人文講座,開展名著導讀、影視評論等學術活動,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
第二,以實踐為基礎的自主式教育。首先,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積極地討論有利于澄清模糊不清的道德概念和價值觀等問題,因而要變以往教師的“一言堂”為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學生之間互相辯論以后得出的結論比教師強加給他們的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有利于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講說”來提高其道德認識,并且大膽地說出來還有利于其他同學的監督。其次,要把與藝術專業密切相關的第二課堂活動、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活動、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學校組織的公演或義演等都融入到學校德育中來。如通過組織辯論比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組織集體項目的文藝比賽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通過組織演講比賽、時事新聞評論、社會調查報告評選等促使學生關心時政,提高其思辨能力,等等。這種以實踐為基礎的自主式教育可以有效地矯正藝術類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普遍提高。
第三,以咨詢方式進行的疏導式教育。基于藝術類大學生本身的特性,德育工作不能單純地采取嚴加管理的辦法來約束學生的行為,而是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施展才華的時間與空間,以疏導的方式與學生建立和諧健康的師生關系。學校德育應該把咨詢引入到德育方法之中,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注意把握學生心態,注重因人而異,尊重學生的個性表現,通過個別談心、生活學習交流、心理測驗、心理治療等方法疏導或開啟學生的思想情感認識,指導他們解決在學習、擇業、交友、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及時化解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師通過對原因和結果的探究和預測,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同時學生向教師“告之以真、訴之以實”,師生之間就能夠做到角色互換,站到對方的立場或角度上去思考問題,從而使德育工作變得更容易、更順利,相應地也就能有效地防止或杜絕各類事故的發生。
第四,以示范方式進行的榜樣教育。榜樣示范在道德行為的形成上有巨大的影響,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許多榜樣,把各種人物的不同特點結合起來,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行為反應和期望模式,充分顯示出主體對外界的選擇性接受。當然,對于榜樣的學習不能止于對榜樣行為的模仿和類推性實踐。學生從道德模范人物的模范行為中,不是學習他們的具體行為樣式,而是從這些具體的行為樣式中學習到體現在其中的道德精神、學習和領悟到在行為中表現出的道德觀念,從中培養自己的道德判斷力。學校德育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觀察性學習,在榜樣的選擇上不必非要“高、大、全”,而是要緊密結合藝術類專業的特色,充分考慮到榜樣的可接受性、感染性以及可信性,密切注意和引導學生對榜樣信息的,加強學生對榜樣的自主學習。
學校德育得以有效進行的一個必要條件首先是社會需要轉化為教育者的品德和德育要求,然后才可能轉化為受教育者的相應的品德,因而教師的道德素養是影響學校德育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藝術教育歷來具有師徒相承、言傳身教的傳統,教師的道德素養對藝術類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尤為重要。加強德育工作隊伍建設是提高藝術類大學生德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證。
首先,要進一步更新德育師生觀。教師的角色只能是學生道德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道德應被視為一種智慧,而不應簡單看作是一種單向度的“話語”權力。在以往過分強調灌輸的德育模式里,我們只能看到教師的說教,卻看不到學生的感受和師生的互動。這種師生關系實際上也含有只注重形式不注重結果等形式主義的特點,它的存續對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具有潛在的危害性。
所以,德育工作者更新觀念、樹立新型的德育師生觀是十分必要的。其次,雖然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主要在教師自身,但學校管理行為對教師的師德修養和德育水平有著重要的影響。學校要不斷完善對德育工作者的評價和激勵機制,在職稱評定、工資提升、評優評模等方面對德育教師予以優先考慮,激勵更多的優秀人才投入到德育工作中去。最后,要加強德育科研,積極培養德育骨干隊伍。一方面,學校要舉辦德育先進工作者專題講座,組織全校德育工作者進行切磋、交流;另一方面,學校或藝術院系可邀請德育專家對藝術類德育工作教師進行培訓,科學地分析藝術類大學生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難點和突破點,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學校要改革學校內部管理,構建“班級管理為單位、輔導員負責、任課教師配合、全體教職工監督、學生干部帶頭”的德育管理新體制。輔導員全面負責組織班級建設,班級考核與輔導員師德和津貼掛鉤;把專業任課教師聘任到班作為包班教師配合輔導員工作,其工作考核與專業教師師德掛鉤;全體教職工對全校學生的行為習慣、紀律等實行監督,對違紀學生實施幫教,交心談心、耐心幫助,教師幫教情況與師德考核掛鉤。藝術類大學生中的學生干部往往也是藝術修養和技能方面的優秀者,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號召力,是學生管理的重要力量。要注意發揮學生干部的優勢,加強培養和選拔工作。這種分工負責、責任明確、齊抓共管的德育管理體制能夠充分調動全體師生的德育積極性,將學校德育工作落到實處。
藝術的發展需要德藝雙馨的復合型人才,所以高校藝術專業要本著“強基礎、寬專業、重實踐、高素質”的原則改革教學計劃,將文化素質教育納入到培養計劃中來,規定學生跨專業、跨學科選修文化素質教育課程,以拓展學生的文化知識視野;要建立第一、第二課堂相互支撐的整體人才培養計劃,將藝術類大學生參與各級各類比賽、文藝演出、社會實踐、公益服務、社會活動等第二課堂教育成果量化為學分;要把思想品德的理論教學真正納入教學計劃范圍,根據藝術類大學生專業課程和思想行為的特點改革“兩課”的教育內容。在評價方法方面,要結合專業課程的總結性考試與平時考核進行綜合評價,并逐步加大平時考核成績的比例;把對學生思想品德的考核納入學籍管理,以此作為衡量學生能否畢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
學校德育總是在一定環境下進行的,因而要提高學校德育的有效性就必須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重視對德育環境的選擇、創造和優化。校園文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德育環境,因而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提高學校德育的有效性具有戰略性意義。校園文化實際上是學校的組織文化,是指學校組織所獨有的、師生員工共同的價值、信念、規范、行為形態和行為方式。它不僅通過學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來體現,更重要的是通過學校的規章制度、組織系統、工作表現、思想狀態、人際關系活動方式等體現出來。具有濃郁藝術氛圍的校園環境對學習氛圍的營造、藝術人格的塑造,具有一定的教化和感染作用,因而要充分利用藝術類大學生的專業特長,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有特色、有影響的學術活動,用藝術的形式宣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民族意識和責任意識。
針對藝術類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優化的德育環境總體上應該體現出以下幾個特征:第一,環境的現實性。優化環境并不是指選擇完美的、舒適的、滿意的環境,乃至人為臆造的環境,而是要以環境的現實性為前提。學校德育只有與現實的、真實的優化環境相碰撞、相沖突、相作用,才可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在這種環境中所形成的這些品質也才能得以保持。第二,刺激源的多元化。現代社會是多元化社會,學校德育不能只一味地選擇合乎自己意愿的那些刺激,而必須以刺激源的多元化來反映整個社會的多元化。在這種多元化刺激源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社會,教育也才能完成人的社會化這一任務。因此,學校德育要給學生提供正反兩方面的刺激源,不要害怕反面材料,要讓學生善于分析批判。只有當道德評價和批判思維發展得較成熟的時候,學生才能在各種道德情景中表現出良好的道德品質,避免非道德因素的侵蝕。第三,教育者的真實性。要保證學校德育的有效性,教育者還必須考慮本身的人格特征,在以積極向上的姿態引導和教育學生的同時,也應保持自身的真實性和統一性。教師只有具有了真實性,才可能加強其教育影響的可接受性。為此,教師應當承認自己所講的并不全是千真萬確的真理,也不要過于掩飾自己的弱點和不足,而應當勇于向學生剖析自己的缺點,讓學生感到自己的老師是個實在的人,是一個可以信賴的朋友,這樣才能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消除心理隔閡,形成一種相融的心理氛圍。
學校德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綜合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封閉的學校德育難以適應社會的巨變。
因此,學校德育要注意校內外協調一致,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整合的德育網絡。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過程中,三者應加強聯系、相互適應、形成聯動,達到過程的優化。應改變德育靠專設課程傳授的片面做法,建立起學科教學、校內外各組織指導、全社會各新聞媒體共同參與、各種德育網絡縱橫交錯的德育模式。在這一點上,應認真研究西方社區教育的基本經驗,因為將來社區教育將在我國德育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藝術類專業而言,要將自己納入到社會大系統中,使學校不斷地與社會進行信息交流,以形成新的穩定有序的結構。對家長而言,要樹立“全員德育”和“全程德育”的新觀念,主動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多與學校和教師聯系,增進了解、共同配合、共同育人。對社區而言,要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優化校園周邊環境,為學生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積極配合學校開展的各項德育活動,為學校提供力所能及的道德實踐場所。只要真正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股教育力量的有機組合,形成方向相同、力量相聚的教育合力,德育有效性的提高便指日可待。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