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綜合性大學商學院在課程體系改革與特色建設方面,雖然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與國內一流大學商學院之間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實施“質量工程”,貫徹“2號文件”,進一步深化課程體系改革與特色建設就成為當務之急。本文旨在從以下五個方面提出綜合性大學商學院本科課程體系建設的幾點建議。
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大學生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學校教育不僅要強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實踐操作的能力,更強調思維方法的培養、思維模式的形成,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擇業競爭力,提升學生的從業競爭力。而專業特色建設則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堅實基礎,是培養人才的素質結構、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決定因素。商學院的特色建設將著重研究本區域的人才需求狀況,以為社會和企業輸出人才為側重點,深入挖掘不同區域的人才需求特點,以發掘出一條具有本土特色的商學院的辦學之路。
為學生搭建合理的知識平臺,有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接受和理解。在課程設置中應注意將宏觀經濟政策與微觀主體行為課程進行有效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宏觀與微觀雙重層面的關注度,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立“平臺課+模塊+課程群”的人才培養方案,強調培育核心資源,構建獨特、系統的專業課程體系。平臺課設置為公共基礎平臺課、學科基礎平臺課、專業基礎平臺課。模塊設置為經濟學、國際貿易與經濟、金融學、工商管理、會計學、統計學共六個專業模塊。課程群設置為大學生基礎課程群(為學生提供學習型空間)、專業核心課程群(為學生提供創造性環境)、導師型實踐研究討論課程群(為學生提供創新性研究機會)。在課程群的設計中,著重突出共性和基本理論,為專業方向的建設奠定基礎。
(1)求新,而不獵奇。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為目標,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腳踏實地進行改革,不追求標新立異;
(2)求深,而不晦澀。在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范圍之內,適當增加課程講授的深度與廣度,不故弄玄虛;
(3)求精,而不蕪雜。精選各個科目課程的重點內容拓展講授深度和廣度,突出重點,不搞平均分配。
針對目前我國商學院本科教育存在的教材內容滯后、結構失衡的現狀,應加快教材建設,提高教材質量;加快教材內容同現實的結合力度,充分體現教材的時代特征;同時,還應關注商學院的案例庫建設,搭建合理的理論平臺,體現豐富的理論內涵。另外,進一步推行雙語教學的普及科目,著力打造各專業的精品課程。積極創造條件,增加學生社會實踐、社會調查以及參與行業研討會的機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競爭的日益激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趨勢,其中具有多種專業背景的“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青睞。這就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對本專業領域的現狀和法規及發展方向有全面的了解,注意觀察、研究本專業發展中的問題。建立和完善針對本專業的實驗環境,加強教學中的實踐環節,通過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形式提高學生對本專業各個領域的分析、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糾正分工過細、專業過窄造成的弊病。建立開放式的教學課程體系,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使學生知識結構以本專業學科為基礎,根據培養方向和管理領域不同,涉及其他相關學科,使專業具有鮮明的特色。根據各專業實踐的要求,課程內容要不斷更新和完善。
商學院課程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強調對于學生的實務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將部分課程設置成實驗課,采用實驗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調研,使學生深入了解實際情況。如不少學校組建的證券交易模擬大廳和會計學手工實驗室等,與校外各相關行業單位建立實習基地,使學生能夠充分與社會接觸,將書本知識與實際工作經驗相融合,從而達到培養創新性人才的教學目的。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如本文内容无法直接解决您的问题,可以联系在线人员,有针对性的解决您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