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高校教師自我認同危機是指維系教師自我連續的本體安全受到威脅、自我內在統一性遭到破壞,自我身份的建構模糊不清。“個人主義”、“工具主義理性”觀念和自我認同感的喪失是其產生的內外原因。高校教師消除自我認同危機必須克服個人主義觀念,擺脫工具理性主義的思想方式,建立“生活政治”,明確教師職業的意義和價值。
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不僅是一個有關如何實現高校教師專業化的問題,同時更是一個涉及高校教師的存在性問題。對于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來說,后者乃具有根本性和優先性。該做什么?如何做?成為誰?對于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高校教師來說,都是核心的問題,都是必須回答的。本文就高校部分教師自我認同危機及其表現形式、產生原因和消除策略等問題作嘗試性回答。
從目前我國教育理論界的研究現狀來看,有關高校教師的自我認同危機問題并沒有得到系統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因此,對此問題的思考,只有從社會學和倫理學有關人的自我認同及危機的一般性結論出發,并根據這種具有普遍性意義的結論來推斷特定教育生活領域中的高校教師自我認同及其危機。吉登斯對于現代性與自我認同關系的分析,以及泰勒基于社群主義的立場就人的自我認同的倫理學討論,為我們思考高校教師的自我認同及危機問題,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理論資源和方法論上的啟示。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認為,“危機”一詞不僅僅作為斷裂,或多或少更是一種持續的事態,它同樣也侵入自我認同和個人情感的核心中去?!白晕艺J同(self-identity)”是個體根據個人的經歷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自我認同并不僅僅是被給定的,即作為個體動作系統的連續性的結果,而是在個體的反思活動中必須被慣例性地創造和維系的某種東西。自我認同經歷了傳統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外在社會標準的認可,但隨著促進現代性的不斷發展,自我認同發生了很大變化。個體越來越面對一個失去外在統一標準的世界,“專家系統”所提供的不同的外在標準深刻地影響著個人自我認同。在決定人們人生的關鍵時刻,個體往往不知道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是根據自我內在的反思還是選擇某個專家系統?因此,吉登斯認為,自我認同危機,實際上就是個體對自我的認識與外部環境對自我的認識所產生影響的矛盾與沖突。
查爾斯·泰勒(charlestaylor)則從倫理學的角度對自我認同危機開展討論。泰勒認為現代人的最典型的道德困境是尋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感,或者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方向感不明確,沒有確定性。個人應該在自我內部、自我與世界的秩序的坐標中確定屬于自己的道德位置,這種坐標幫助我們找尋到更完善的自我認同,稱之為道德的根源。這種在人生中認同、找尋道德根源坐標的生活狀態,是“無可逃脫的框架”——一種道德或人生意義的框架,它是我們賴以使自己在精神上有意義的東西,沒有框架就是陷入了精神上無意義的生活.必須找到某種關于生命中善的東西,作為生命的信仰來支撐其生活,對構成道德根源的“善”可能有許多不同的理解,但是這樣尋找生命中道德的認同或框架是不可逃脫的。如果失去這種信仰和框架,自我認同就會產生危機。因此,自我認同危機,實際上也就是陷入生活的虛無狀態以及由此而帶來的生活意義的喪失。
雖然泰勒和吉登斯是從不同的學科視角來審視自我認同危機問題,但他們還是存在著某些共同之處:人不能失去內在的東西,即道德的框架。每個人都要從自我內在、自我與外界事物的坐標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道德框架,不僅要在自我內部找到生命中的善,還要在自我與外部的社會里找到生活的善,做自己在精神上認為是有意義的事情,這樣個體才能在這個瞬息多變的社會里不至于失去自我、產生自我分裂等,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價值和意義,找到自我的認同。
鑒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教師的自我認同危機是指維系教師自我連續的本體(教師職業)安全受到威脅、自我內在統一性遭到破壞,自我身份的建構模糊不清。高校教師亦是如此?,F代社會里,一些人失去了生存的道德框架,高校部分教師也不例外。生活節奏和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教育中的績效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盛行,各種各樣的外在標準充斥著日常教育生活,高校部分教師難以選擇出何種標準為參考做出抉擇。同時在高校部分教師自身內部也失去了生活的坐標,找不到支撐教師職業生存下去的信仰和教師職業的意義感及其道德框架,凡此種種都導致高校部分教師的自我認同危機。當高校一些教師在其專業發展過程中,面對社會諸多要求和考驗且這種要求和考驗難以通過其教學和科研所達到時,他們對自己能否有能力成為一名所規定的優秀教師產生懷疑,從而也失去了從事教師這一職業的安全感,覺得自己隨時可能被否定;在生活中也找不到內在和外在的統一標準作為參考,因為現代性帶來太多的標準充斥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他們失去自我內在統一性的參照物,不去反思職業的意義性。有些高校教師雖然從事著教師這一職業,但仍然不知道自己是誰,自我生存性的意義何在。
首先表現在高校教師應該追求什么樣的生活?當代社會在工具主義理性的支配下,部分高校教師的認同問題變得尤為突出,他們不明白生活的意義感。作為社會的一員,很多教師只是為了工資和生活而從事教育事業,他們所需要的僅僅是教師這份工作帶來的經濟利益,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一份工作,每天周而復始地站在講臺上,是為了一批批社會和家庭所期望的“產品”。隨著社會需要的提高,對高校教師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追逐著社會不斷提出的目標在前進,根本無暇去想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生活,生活的意義在哪里。作為學校的一員,特別是高校教師的評價機制很容易導致生活意義感的喪失。職稱評定只注重個人的成績,只注重個人的科研成果,不關注教師之間的團隊協作取得的成果,這使得教師之間的合作成為空話,人與人之間缺少了真誠的合作和溝通,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沒有人一起分享,很難體會到成功的幸福感和快樂。實際上不少高校教師在這個喧囂的世界里很疲憊,他們只是生活在社會和學校的要求下,很少考慮過自我,不知道自己應該過什么樣的生活,也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感,更體會不到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感。
其次是高校教師應該如何生活?具體表現為:不為自己的職業制定近期和遠期的目標,因為迅速變化的外部世界給他們帶來不安,不知道今天看來是有意義的目標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是否還會被認為是有價值的。高校教師只是孜孜不倦地追求著個人的教學科研和學術活動,渴望自身的價值得到學校和社會的認可和尊重。他們缺乏干好事業的安全感,少數教師渾渾噩噩地生活著,沒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沒有工作的熱情、沒有積極向上的精神。為了生存機械地努力著,感受不到個人價值的實現,為了自身的利益和榮譽而教書,教育成了某種功利性的東西,給受教育者和教師都帶來身心的疲憊。在這樣的價值觀的引導和環境背景的影響下,使得有些高校教師為了追求某種虛浮的目的疲倦從事著自己并不感覺幸福和崇高的職業,同時也尋找不到事業的最終目標。實際上,教師職業的目標和最高價值就在于使人的生命變得美好起來,教育最終的目的也是使生活更好地延續下去,通過教育他人使自己和受教育者都感受到幸福。這樣的教育目標永遠不會改變。
外在原因?!皞€人主義”、“工具主義理性”是高校部分教師自我認同危機產生的外在原因。個人主義意味著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人們,有權利為自己選擇各自的生活方式。然而,令人憂慮的是,當個體被視為獨立于社會而存在時,則往往導致個人除了失去了行為中更大社會和宇宙視野外,還失去了某種更重要的東西——有人把這表述為生命英雄緯度的失落。由此人們不再有更高的目標感,目標的喪失是與一種狹隘化相聯系的,人們因為只顧他們個人的生活而失去了更為寬闊的視野,生活被平庸化和狹隘化。工具主義理性指的是一種我們在計算最經濟地將手段應用于目的時所憑靠的合理性,它有控制我們生活的威脅,令人害怕的是,應該由其他標準來確定的事,卻要按照效益或“代價——利益分析來決定”,這使得人們在利益的驅動下失去應有的價值觀——目的價值的教育被忽略了。教師受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只顧他們個人的生活,不注重與他人合作,不具有更高的目標感,不去追求生活的更高的價值尤其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更易導致自我認同的分裂。與西方有關對自我的理解不同,中國人強調在社會關系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來理解自我,“人”是所有社會角色總和。中國人傾向于認為,沒有與他人的交往,沒有“他人”這個參照系,也就沒有了自我。同時受工具主義理性支配的影響,部分高校教師只關注個人的利益,忽視了教育的目的價值即教育本質是培養學生、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一味地把教師職業作為生存和獲取利益的手段。毫無疑問,這樣的教師會感受不到其職業的意義和價值。
內在原因。自我認同感的喪失是教師產生自我認同危機的內在原因?,F代性的來臨導致個體外在社會環境的重要變遷,身體的“外在”給予,即在現代性的內在參照系統以外發揮作用越來越少,而是成為借助反思來加以動員的實體,這需要道德勇氣去嘗試新的關系,發掘新的興趣,許多人對于自身的判斷和能力喪失信心,并且會感到有關未來的計劃毫無價值,“新的認同感”是“重新塑造自身的關鍵”,“新的認同感”敏銳地表達了“重新發現自己”的過程。無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在更為制度化的層面,都需要建立和找到新的自我認同感,即在有關日常生活的選擇中或在現代性的大背景下,找到“我將如何生活”問題的答案,因為這樣才能正確地面對生活,才能知道自己該如何生活。自我認同感的喪失在本體不安全感的影響下產生,現代性的發展導致自我本性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失,由此產生的自我存在性的焦慮導致自我認同的淡薄。一些高校教師面對現代社會的變遷和改革,很容易會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該怎樣生活、怎樣實現自我,自我認同感的缺失在這部分高校教師身上表現得越來越突出。
高校教師必須從當前社會中流行的個人主義觀念中走出來。必須認識到,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者,并非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的存在,而是與教育事業共同體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當泰勒把“認同危機”表述為一種嚴重的無方向感的形式,人們常用不知他們是誰來表達它,但也可被看作是對他們站在何處的極端的不確定性時,就表明了這樣一種可以走出危機的主張,即高校教師乃是作為教育事業共同體的成員存在,他不能脫離教育事業共同體而獨立的存在。教育事業共同體的共同的善,賦予高校教師的教育生活以意義和價值。個體主義觀念下的教師固然能夠保持自身的統一性,卻阻礙了教師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交流,遺忘了人的實踐活動是在具體的現實生活中開展,使得教師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立于何處。概言之,高校教師尋找自我的認同應該是在教師這個團體中的認同,在這個團體中找到某種善的共同的認同,因為職業都是作為集體存在的,任何人不可能脫離群體,不可能在集體之外追求某種個人的自我,完全不在意群體之內的人和外界人的評論。
工具主義理性導致現代教育更多的是從手段出發,忽視了目的價值。有些高校教師只是利用教育職業為自身謀福利,只關心如何運用最少的付出獲得最大的回報,失去了作為教師應有的獨立目的價值觀和由此帶來的教師自我實現。每個行業在社會中都有其獨立目的,高校教師也不例外。但是在現代,一些人的這種獨立目的被工具主義理性的要求所遮蔽,僅僅把教師職業當作獲取經濟利益和實現基本生存的某種手段而已。高校教師的獨立目的應是使學生最終獲取幸福進而實現教師自身的價值,因為教師自身價值的實現正在于培養和教育學生快樂,通過把自己積累的知識和技能傳遞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引導學生走向健康的發展方向,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提供學生走向社會的基本儲備,為人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知識和道德基礎,培養服務于各行各業的有用人才。這是其他職業無法享受到的教師獨具的價值意義。高校教師應該重新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意義性和存在的價值性,擺脫工具主義理性所帶來的自我意義感的喪失。
擺脫自我認同危機應當尋求一種“生活政治”的途徑。高?!吧钫巍卑齻€方面:教師對學校教育生活的決策參與;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特別是在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學校領導者應當倡導一種促進教師自我實現的道德上無可厚非的生活方式;以及提出有關“我們應該怎樣生活?”這樣的倫理問題。學?!吧钫巍备拍畹奶岢觯砻髁诉@樣一種立場,即高校教師的自我認同應該建立在反思性的基礎上,實現自我認同需要做出一種生活決策:不僅僅要做到擺脫某種傳統習俗和文化的束縛,還需要形成一種取向,找到職業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目標;高校教師應當反思性地尋找應該過怎樣的生活、反思性地思考與理解教師職業的意義和價值的根源何在。
可見,走出高校教師自我認同的危機,必須要找到高校教師職業的意義和道德框架,堅守作為教師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堅持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如果一個教師失去了自我認同,那么他必然不會是一個好的教師,不可能把一個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傳遞給學生,不僅他自己感受不到作為教師的幸福感,同時讓學生也感受不到生命的美好。所以在當今社會強調發展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師更應該注重自我認同,做個既教書育人又能實現自我價值追求的、充滿幸福感的教師!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