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通過新時代師德建設與師說解惑的思想分析,從歷史角度回顧先人的思想觀點并賦予“解惑”新的生命,指出高校教師作為知識、文化的傳承者與創造者,不但應有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面對種錯誤思想和腐朽思想文化能自覺“解惑”,更要倡導求實、創新精神,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質,以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投身教育事業,為學生“解惑”,通過培養人才來實現知識、文化的傳承。
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在于科學知識與文化的傳承和創造,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具有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作為知識、文化的主要傳承者和創造者,教師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更要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社會賦予教師的基本要求。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直接關系到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而師德建設是保證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必然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期,我國的高等教育面臨著社會文化轉型和信息化、國際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新時期特定社會意識形態的出現既豐富了師德的時代內涵,也使師德建設面臨新的挑戰。
韓愈(公元768一公元824),唐朝偉大的文學家、哲學家與教育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師說》是其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表述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提出師者的職責和使命。文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對近現代教育影響甚深,這也反應了文化傳承具有歷史的連貫性和思想的傳承性。雖然由于特定時代背景和生活氛圍的烙印,《師說》帶有主觀階級色彩和歷史偏見,但其“學而從師”的精髓思想觀念,以一種特定的一脈相傳的方式被繼承下來,盡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歷過這樣或那樣的改造與重塑。
高校教師作為知識、文化的傳承者與創造者,應具備哪些素養呢,韓愈的(+)幣說》提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從人文深層次指出教師必須具有為師的素養即“師道”。
“師德”,又稱“師道”,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形成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操、道德行為和道德意志,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括動時所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備品質。對教育的思考可以是一項個性而有共性化的事業,個體可按照自己的觀點對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內容和方式提出理解和解釋,但這并不改變教師教書育人為終身責任的共性本質,教師在知識文化傳承、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使命與作用。從某種層面上,師德可理解為是主體在師德關系中自我表現的道德狀態,是師德價值的個體實現。
17世紀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紐斯言: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俄國的化學家門捷列夫也說過:“教育是人類最崇高、最神圣的事業,上帝也要低下至尊的頭,向她致敬!”。教師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肩負著神圣的文化建構使命。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處在文化轉型、信息化、多元化和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中,面對新時期特定的社會現象,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善于育人,更要善于“解惑”,在知識的傳播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更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從某種角度看,獲得知識固然重要,但更最重要的是教師通過批判性的理解、論證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主理性思維與批判反思的能力,培養獨立人格、與時俱進的創新型人才。
總理2007年5月在同濟大學講話中指出:一個要發展必須靠三個方面,一是靠人、人才、人的智慧和心靈;二是靠能夠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活力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三是靠科學技術和創新能力。而這三者都離不開人、人才,離不開現代大學的培養。
高校教師不僅要傳承知識與文化,更要通過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來實現未來社會文化知識的創新。韓愈的《師說》在“傳道授業”之后又緊跟“解惑”,只有將三者有機融合起來,才能很好地完成知識傳承的整體環節。所謂“解惑”,不應理解為簡單意義上的“知識解惑”,更是指對人文深層次的一種精神、或文化的釋疑。
“解惑”,在新時代背景下,一方面指教師釋疑解惑,解決學生的專業知識的疑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的能力。總理指出: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老師的啟發教學;對老師及學生均要做到“不憤不啟,不排不發,’;學生要善于獨立的思考和創新的思維,這樣才會有真知,也才會有灼見,與眾不同的見解。因此,高校教師應著重注意解疑釋惑的方法,應擺脫傳統的教條式、生硬死板的方法。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是創新訓練的有效方法。以啟發式教學,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究,可充分展現學生個性與特長。正如愛因斯坦1938年在《物理學的進化》中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者實驗上的技巧問題,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而這些解惑能力需要正確的師德建設指引,解疑釋惑的目的是傳承知識并弘揚科學的求實精神和創新精神。愛因斯坦曾說,大學出來的人,應該是全面發展的人,而不僅僅是某個方面的專門人才。總理在愛因斯坦的思想上又添加了一句指出:大學出來的人,應該是關心命運的人,而不是自私自利的人。因此,師德的建設可以在傳道授業的實際過程中,通過教師解惑的表率作用和言傳身教,更好的用社會主義價值觀和人生觀指引學生,培養、塑造和成就學生健康成長,將《師說》的精髓得到進一步的傳承
另一方面,高校教師作為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承者,不但應有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更需不斷進取加強師德建設,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惑”的問題有個體的,也有時代共性的問題。教師個體的問題,千差萬別,但在時代背景下,一定有其深層次的根源。教師自身遇到問題的時候也需要解疑釋惑,這才能更好地履行“解惑”的職能,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起到“榜樣作用”。亞里士多德主張“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孔子指出“當仁,不讓于師”,孟子亦言“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這都是德行的表率與楷模。
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背景下,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由于受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作用,目前在高校師德建設上,存在一些新問題,集中表現在部分教師價值.觀歪曲,重視個人價值、個人欲望和個人利益而集體主義觀‘念淡化,缺乏敬業精神,心理健康問題日漸凸顯等,許多教師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等巫待提高。市場經濟對道德進步和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但也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利己而不損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等利己主義、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強烈沖擊著教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知識水平、認識能力和利益需求。因此,若對師德建設存在模糊認識,不能正確對學生及自身“解惑”,就不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學校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就無法做到正確“解惑”。要切實解決教師隊伍中現實存在的問題,就必須改進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認識到時代和現代大學發展賦予教師的時代使命,明確價值取向,切實抓緊抓好師德建設。
季羨林曾說,講和諧還要講人的自我和諧,要使人對自己的認識符合客觀實際,適應社會的要求,正確對待金錢名利,正確對待進退、正確對待榮辱,這才能和諧起來。說: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學生的心靈的健康和成一民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燦爛的陽光。唯有教師人格高尚,才能有學生心靈的純潔。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因此,作為知識文化傳播中的關鍵—高校教師,作為感性認知和理性本質的存在者,很大程度上的自身正確“解惑”,才能更好的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2007年8月總書記在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四點希望”: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刻苦鉆研、嚴謹篤學,勇于創新、奮發進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無傀于黨和人民的人類靈魂工程師。
當代高校教師應切實加強師德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對師德的本質要求,體現了現代教育價值觀的核心,能促進教師素質的全面發展。高尚的師德不僅是教師個人的靈魂,也是教育教學的生命線,正如哈佛大學一前任校長利南特曾說: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它一代代教師的質量。高校教師的德建設須堅持自我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自覺的從認知層面、情感方面及行為層面履行教師職責,弘揚師德建設,把年輕人培養成能傳承和創新知識,能弘揚民族精神,推動社會進步的人。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及素質教育的要求,師德建設不斷融入了培養創造性、開拓性、實踐性人才等更豐富的內涵。因此,高校教師,不但應有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面對種錯誤思想和腐朽思想文化能自覺“解惑”,更要倡導求、創新精神,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質,以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投身教育事業,為學生“解惑”,通過培養人才來實現知識、文化的傳承。
師德建設是一個長期的課題,要加強師德建設,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日前,《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強調“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和評價的首要內容,為新時期加強師德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解惑”的內容以及對其認識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加深。“解惑”不僅僅簡單指“知識解惑”,更指對人文深層次的一種精神、或文化的釋疑。“解惑”的對象不僅是學生,教師自身遇到問題時候也需解疑釋惑,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起到“榜樣作用”。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