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近年大學生誠信危機越來越多地浮出水面,給高等教育研究者提出了許多的新課題。本文指出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要意義所在,分析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集中表現和原因,并探討了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具體措施。
誠信,是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乃至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重要原因。是否誠信守信,不僅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品質和道德覺悟,更影響到一個人的前途和發展。歷史證明:不講信譽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人,不講信譽的民族是墮落的民族,不講信譽的社會是混亂的社會,不講信譽的是沒有希望的。然而縱觀當今社會,學術腐敗、科研浮躁,大學生誠信危機越來越多地浮出水面,給高等教育研究者提出了許多的新課題,研究如何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問題也就成了高等教育研究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誠信守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曾幾何時,誠信一直是被中國人視為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并被人們廣泛地實踐到修身立業之中,“曾子為子殺豬”、“季布一諾千金”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誠信既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也是我國傳統道德的基礎和根本。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重承諾、守信義、以誠立業、以信取人的道德傳統,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社會結構、凝聚力強大的傳統文化和延綿不絕的中華文明。可是存在于當今大學生群體當中的種種不誠信行為,卻給祖國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產蒙上了一層陰影。
毋庸置疑,當今社會正處于東西文化碰撞交融的高峰時期,許多異域文化對我們主體文化滲透速度之快,影響之大是我們始料不及的。尤其是受商品經濟對校園環境帶來的沖擊,以及改革開放對我國的教育、經濟和文化所帶來的巨大變化,造成了一部分人特別是青年大學生道德信仰、思想意識上的困惑。他們身上傳統的道德意識、價值觀念被打破了,混沌化了。作為的棟梁、祖國的希望、當代青年人中的優秀代表,大學生群體的誠信危機問題已迫在眉睫,誠信教育工作亟待加強。
(一)考試作弊屢禁不止,學術抄襲司空見慣,簡歷注水花樣百出,投機取巧追逐名利。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礎,也是一個大學生應有的基本道德品質。大學生的誠實更多地體現在學業、成績上。然而大學生作弊現象在當今大學里已屢見不鮮:在網上下載資料,東拼西湊,幾個小時就完成了一篇“優秀論文”;不少大學生在個人履歷上大做手腳,遭致用人單位不滿;在評獎評優,入黨、競選干部、保送研究生等問題上,一些大學生不是靠實力去爭取,而是想方設法請客送禮,投機取巧拉關系。
(二)惡意拖欠學費。目前高校中大學生欠費問題成了一個燙手山芋,學校面對大量的農村學生和眾多的父母為城市下崗職工的學生,不容易弄清誰是最困難的,加之學生開出家庭困難證明又相對容易,這就給有意欠費者有機可乘。大學生因拖欠貸款被告上法庭的情況幾乎每年都有。據調查,國有商業銀行助學貸款壞賬比例高達10%,遠遠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由于壞賬率過高,去年4月全國已有100多所高校被銀行列入暫停發放助學貸款的“黑名單”,不免使家庭環境真正困難的學生更陷困境了。
(三)網絡道德虛擬。網絡是一把雙刃劍,而最近幾年其弊端越來越明顯。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由于交往時人們行為的符號化,傳統道德關于誠信的制約機制被弱化,各種丑惡行為是在鼠標的點擊中發生的,而大學生作為網絡使用最多的群體之一,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盲目信任對方,產生不良后果,甚至導致電腦犯罪,盜看他人電子郵件、網絡等現象層出不窮。
(四)戀愛動機不純。不少大學生對待戀愛不真心,呈現非責任化,多角戀愛,缺乏基本法律意識、道德修養。在大學生戀愛的動機系統中,性滿足的動機、情感親密的動機、自我確認、自我證明的動機,比結婚的動機占有更大的比例,畢業后結婚的比例只有10%。再加上其心理素質不高,戀愛不成,輕生自殺、傷害對方,幾乎每所高校都有這樣的事例,這其中,女大學生受到的傷害尤為嚴重。
(一)社會環境的制約。雖然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是封建社會中的一些歪曲觀念,如“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等心態也流傳至今;再加上受西方思潮的影響,相當部分大學生迷失了自己,拼命透支自己已然不多的誠信。
(二)學校教育的滯后。現今的學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德育工作依然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此外,長期以來不少學校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片面強調政治上的忠誠,而忽視基本誠信品質的培養,只片面強調理論的灌輸,而缺乏現實意義的指導。
(三)家庭教育的缺乏。當代大學生被稱為“90后”、“蜜糖里泡大的一代”,他們往往從小缺乏兒童伙伴,以自我為中心,造成不合群、自私、膽怯、不關心同伴等不良心理,缺乏責任意識。父母溺愛,只注重成績,對孩子道德上的偏差不加管束,導致性格缺陷愈演愈烈。
(四)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當今大學生涉世未深,習慣了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規律,對社會和網絡文化的的一些不良行為沒有免疫力。雖然多數大學生對誠信道德基本準則講起來滔滔不絕,頭頭是道,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因為只顧個人利益而與誠信原則背道而馳。
(五)約束機制的缺位。我國現在維系誠信主要靠約定俗成,當前社會上誠信缺失現象尤為嚴重。正因為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約束機制,人們的失信行為得不到懲罰,在很大程度上縱容了失信行為的一再發生。
大學生群體是祖國未來建設事業的重要參與者,對其加強誠信教育意義深遠。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應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誠信約束制度。制度問題是一個“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對失信和守信分別對待,才能充分調動國民倡導誠信的積極性,營造一個誠實守信的社會大環境,這也是建立法制社會的必然。
(二)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起抓,切實提高大學生誠信素質。要提高大學生誠信素質,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培養大學生的事業心、責任感、平等競爭的意識和獨立自主的人格。從學校教育來看,首先,要將道德教育提高至與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改變教育方式,由他律型變成自律型,加強誠信的實踐性教育。其次,建議在高校現有的課程體系中增加誠信教育的有關內容。最后,高校還應充分發揮校園網在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開發健康積極的信息資源,使網絡成為高校一個新的重要思想文化陣地。
(三)在廣大高校中建立誠信檔案制度。在高校普遍建立信用檔案既有可能,也有必要。在大學師生中推行信用體系有著積極的引導意義。廣大高校教師、學生是社會中文化教育程度較高、社會責任感較強的群體,在這一群體中率先構建信用體系相比社會其他群體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為全社會逐步開展并推廣這一價值體系奠定相當重要的思想基礎。
多年以來,我國的道德教育模式一直是一個封閉的固定模式。如果我們還要堅持一個封閉的、固定的傳統模式,道德教育,特別是誠信教育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般虛無縹緲難以實踐了,誠信品德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所以,我們應該為受教育者搭起一個融各種信息為一體的德育平臺,讓受教育者無限度地吸收各類信息,讓他們在社會實踐這一大課堂中經受不同信息的沖擊與洗禮,開闊價值視野,建構自己的道德觀念和定位,自己的價值趨向;應該著眼于現實提升其基礎品德的素質,即加強大學生道德素質的教育和建設,提高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和自主選擇能力,亦即選擇個人應該確立的道德價值取向和自己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以達到我們所要求的道德規范標準。由此說來,當今大學生誠信教育工作仍是舉步維艱,仍需常抓不懈。
[1]丁江.論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的轉變[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2).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