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隨著高校教育的高層次發展,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初現弊端,當前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對高校后勤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指出了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在社會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與高等教育高層次發展相適應的后勤服務保障體系,推進高校后勤管理向科學化和制度化發展,使高校后勤管理上作不斷沿著健康的軌道向前發展。
高校的后勤管理問題一直為大家所關注。國外高校在這方面進行了很多的實踐,也取得了一些比較成熟的經驗,例如日本高校后勤管理就是由日本全國大學生活協同組合聯合會來承擔;法國是由公立的大學事務中心來運行,以服務為主要目的,給予相應的補貼。這些有益的經驗也推動了我國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的步伐。我國從1999年開始推進后勤管理社會化進程以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為了推動我國高校的進一步發展,有必要進一步推動后勤管理社會化改革。
1.高校后勤的社會化管理減少了后勤工作的繁瑣性。高校后勤社會化管理后,將大大減少工作人員的繁瑣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人員也可以有時間投入到更高層次的學習當中,并努力完成自己的科研工作,從而有利于學校管理質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后勤工作人員自身素質的提高。
2.高校提高其辦學層次需要進一步加強后勤管理社會化改革。當前,有的高校年收益還不夠償還校園建設的貸款利息,進而嚴重影響了教師的福利待遇與正常的科研經費,這會嚴重挫傷廣大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如果能和一些實力雄厚的企業合作,由企業出資建設學校的基礎設施(如宿舍、食堂等),先由企業自行經營管理,若干年后待企業收回成本并獲得相應收益后產權再歸學校所有。這種校企聯合建校的模式對解決高校建設資金不足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3.高校校園環境社會化要求必須進一步加強后勤管理社會化改革。隨著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部分高校已完成了從“封閉”到“開放”的轉變。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以后,校園內大部分營業場所都變成承包經營,更多社會服務設施涌入高校,校園內商業場所增多,經濟活動增加。管理和經營的問題,是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中存在的最大問題。經營如果忽視了管理是不能長久的,高校校園環境社會化要求必須加強對后勤管理社會化的改革。
1.高校后勤管理和實體之間的關系不明朗。我國的高校都是由出資創辦的公益性的組織,食堂、宿舍、教學樓等都是學校所有。我國后勤管理社會化的實踐仍處于摸索階段。有的高校是將資產租賃給社會上的某些企業個人來為師生提供服務,有的是學校自己注冊后勤服務或組建后勤集團等來實現后勤管理的社會化。但是很多高校的后勤服務或后勤集團并不具備獨立的法人資格,存在著后勤管理處和實體(后勤服務或集團)共同管理的狀況。高校后勤管理和實體雙方都參與了管理,這會造成經營職能的交叉、經營職責的不明確。由于當前高校后勤管理還沒有實現真正的企業市場化,因此不可能真正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規范管理。高校后勤管理和實體之間的關系不明確,監管沒有形成有效的制度,使監管難度加大,財務漏洞增多,國有資產流失風險加大。
2.后勤管理觀念陳舊,管理不到位。部分高校后勤管理人員還存在著一些舊思想和舊觀念。部分高校后勤管理市場依舊是自我封閉狀態,與第二產業相比,無論是服務質量還是管理水平都缺乏競爭力,后勤實體存在被擠出高校后勤市場的可能。
由于改革的不到位,部分高校依然是自主壟斷經營,使優質資源無法應用到高校后勤管理當中,對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阻礙。目前,只有少數高校的后勤管理改革有了顯著成效,大多數高校還處在轉變當中,各種體制和機制的不合理還沒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后勤管理的不到位問題很普遍。
3.后勤服務盈利能力差,與企業化經營還有很大差距。我國高校雖然組建了后勤服務,但是無論是在人事上還是在財務上與學校還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經營的過程中,權責不明,互相推諉,缺乏經營經驗,員工結構不合理,服務水平差,這與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化經營還有很大的差距。
在繼續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要結合西方高校及優質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實踐,讓我國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改革有新的突破和發展。
1.更新觀念,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高校后勤管理的相關人員必須更新觀念,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后勤管理人員必須以服務好師生為目標,提高管理和服務的意識,加強監督,做好實體和學校之間的銜接工作。收集師生對后勤服務的意見和建議,例如食堂飯菜價格是否合理,宿舍管理是否有序,可采取什么措施加以改進等,督促后勤做好服務,使師生享受到價格合理的優質服務。只有這樣,后勤管理的社會化才能落到實處。
2.選擇適應高等教育和高校后勤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模式。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存在很多種模式,一個是主體分離模式,就是學校將基礎設施等交給后勤實體,由后勤實體來完成學校的服務項目以及經營管理。學校投資基礎設施和大型設備,其余由后勤實體負責;二是學校與社會聯合辦后勤的模式;三是橫向聯合模式,就是由多個高校聯合建立后勤服務實體來提供服務;四是經營實體模式,就是學校將后勤服務完全交由獨立經濟實體來進行的方式。各個不同的模式都各有優劣,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我國高校管理層次較多的局面決定著高校后勤改革及運行模式的選擇需要因地制宜。在把握保穩定、保供給、保公益性、保持高教事業及高校后勤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各地區、各高校進行統籌兼顧,依據政策,采取某種模式或是多種形式并存的管理模式。
3.加強后勤隊伍建設,提高經營水平。加強后勤保障隊伍的專業、高效和公益化建設才能實現高校后勤可持續發展。后勤保障專業化就是指人才隊伍的高素質和提供服務的高品質。我國的后勤人員大多由后勤管理人員和臨時工組成,由于待遇和福利低下缺少專業的管理和經營人才;而國外的后勤人員很多都有高層次的專業人才,工資按聯邦和州統一標準發放,所以我們要采取各種措施,保護工作人員積極性,吸引高素質的管理和服務人員,加強后勤隊伍建設,提高經營水平。
4.引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實現后勤管理社會化。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來為學校師生提供服務。當前大多高校存在后勤實體與學校的產權關系不明晰,與學校的關系也不明朗,后勤實體的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這都阻礙了學校后勤實體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所以我們在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的過程中要引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促進后勤實體的企業化進程。首先就是要明晰產權,通過資產登記來確定產權,進而明確各自的責權利。其次就是后勤管理處和后勤實體分開,分別進行行政和企業活動,增加后勤實體的經營自由度。最后就是逐漸引進社會的經濟實體參與到學校的后勤服務市場競爭中。通過這些措施最終使高校的后勤管理實體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獨立的經濟實體,為學校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實現后勤管理社會化。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