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AV小说区在线观看_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_久久精品久久91_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18,亚洲日本本道a,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成人网

職稱論文咨詢網,專業提供留學生論文、職稱發表論文等各類論文學術咨詢服務的論文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百科

『高等教育』金融危機之后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新特點和趨勢分析

來源:職稱論文咨詢網發布時間:2022-07-10 02:50:23

  2007年3月,當時是全美第二大次級貸款的新世紀金融,發布消息透露其經營的次級債壞賬問題嚴重,十幾億美元的市值迅速蒸發,不得不于4月2日申請破產保護,并裁減54%的員工。以新世紀金融的破產為標志,由房地產市場蔓延到信貸市場,揭開了美國次貸危機的序幕,并且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在這場金融危機中,美國的高等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的影響。美國的高校,公立高校的教育投入減少,同時私立高校也受到很大的影響。以哈佛大學為例,哈佛大學獲得的捐贈居全球高校之首,其年度預算的1/3都來源于此。哈佛大學捐贈基金在2008年7月起的四個月里,縮水超過80億美元,損失幅度占其總捐贈基金369億美元的22%。根據educause對319所院校的調查,2009-2010財政年度與2007到2008財政年度對比,近70%的院校在it方面的預算都減少或者不變。為了應對這場繼20世紀30年代之后的又一次經濟大危機,美國不少大學采取了各種措施來縮減開支,如減少雇員、下調薪水,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響對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和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從2007年開始educause也展開了相關的一系列研究,諸如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設中是否能夠減少成本投入,能否使效率得到提高,如何充分利用有效的信息技術平臺,如何通過it服務外包來降低成本,以及在保證網絡安全和注重環境保護的同時,追求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等等。

  與一般的或者其他組織不同,高等院校由于其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所以他們在實施信息化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新的挑戰,諸如員工的薪金報酬缺乏競爭力,it服務面向的用戶很多,他們的需求也是千變萬化的。同時每個高等院校作為一個獨立的組織,對市場的影響力是非常小的,對于它們所需要的it相關硬件和軟件產品,高等院校不能影響其市場的定價等。所有這些都要求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高等院校應該積極開展信息技術協作。

  也正是由于與一般的和其他組織不同,以及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高等院校作為非營利性組織,它們不是把追求經濟利潤放在首位的,它們之間不存在激烈的競爭,因此各院校的首席信息官(cio)之間都有著非常強烈的協作愿望,他們愿意分享信息,共同討論各種理念,商議各種解決問題的策略。高等院校的這個特點給跨院校的信息技術協作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

  高等院校中的信息技術協作(collaboration)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合作(cooperation)。參加協作的高等院校之間關系更為緊密,他們要拿出各自的資源,讓參與協作的所有院校能無條件地共享相關的資源,投入到他們共同關心的項目中,力爭獲取產出的最大化。參與協作的院校往往會形成一個獨立的組織,實施具體的協作措施,同時來監管整個協作的過程。一方面他們能夠共享項目成功帶來的收益,與此同時,他們也要共同承擔項目有可能失敗帶來的后果,諸如資金的損失、時間的投入、聲譽的影響等等。

  金融危機之后,美國高等院校選擇信息技術協作的動機主要是為了應對不斷減少信息技術投入的成本。根據educause的調查結果顯示,信息協作的動機排在首位的因素就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院校間的協作將院校聯系在一起,統一對外,面向商業市場采購它們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時能夠具有更強的買方力量,獲得價格更低、質量更好的產品。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協作中,各個院校的規模和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這也能夠為參與其中的小院校帶來與其他大院校接觸的機會,共享大院校的資源,接受信息技術領域專家的指導,使用該領域的領先技術,改進小院校的信息技術服務水平。

  高等院校間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信息技術協作,包括以下四種形式:(1)多院校資源共同提供一些最基本的it資源或者服務。包括地區性的網絡系統或者高級網絡系統,例如internet2和national lambdarail這兩個網絡項目。也包括共同運行數據中心,共同實施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planning,erp)。這是最主要的一種信息協作的形式,71.3%的院校都會采取。(2)協作中院校接受其他院校提供的資源和技術服務。(3)協作中某一個院校作為資源唯一提供者,而不是大家共同提供資源。(4)共同開發資源的協作。包括共同開發開源軟件的項目,諸如sakai和kuali等。這是最不常采用的信息協作形式。根據educause對586所院校的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有67%的院校至少有一種形式的信息技術協作,而參與三種或者三種以上協作的院校占到33%。從以上的協作形式上不難看出,除了對成本因素的考慮,信息技術協作也能夠提高參與協作院校的信息技術服務水平,增加更多的接觸先進技術的機會。調查數據也顯示:絕大部分的院校都希望能和技術領先者進行長期穩定的技術協作,以保持其在不斷變革中立于不敗之地。已經參與技術協作的院校大部分都比較滿意協作給他們帶來的變化,超過預期目標。那些目前沒有參與協作的院校中,有超過一半的院校愿意使用來自外部的非營利機構提供的軟件,同時超過一半的院校也認為他們可以在協作中一展才能,做出自己的貢獻。所以不難看出,他們并不是拒絕協作,只是目前沒有遇到合適的機會。

  本研究認為,要想讓院校參與技術協作,一方面要讓院校知道通過協作能夠確確實實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技術,讓參與協作的各方都能達成共識,另一方面,也要打消他們對于參與協作的顧慮,采取有效的方法來降低參與協作院校的風險,減少技術協作能夠獲得利益的不確定性,同時在法律和制度上消除協作的壁壘,當然也要獲取院校cio的有力支持,獲得外部的相關it組織對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支持等等。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各院系之間進行協作的時候,要考慮到摩擦成本,開展協作的時候,會對原來的各個院校產生一些變革,也會有諸如參與協作的各院校人員不在一個地方工作,不能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可能會產生問題;各院校的文化會有差異,帶來不同的工作風格;甚至不同院校人員的技能水平存在著差異等等。

  隨著計算機設備和網絡應用的日益普及,至2002年,it的服務外包產業值已經達到570億美元,但是高等院校的cio不是很看好服務外包,只有42%的高等院校通過應用服務提供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asp)外包一些非核心的it業務,甚至還有1/3的院校考慮會把已經外包出去的業務重新收回。educause早在2002年就對服務外包做過專題的研究,而2009年再次研究這個問題,與之前的研究結果相比,發現有兩個較大的變化,第一,高等院校能夠接受服務外包的理念,之前很多高等院校都沒有過服務外包,也不接受這樣的做法,外包的范圍也逐步擴大,如至少有25%的院校已經或者準備把學生郵件服務系統外包。第二,之前高等院校在服務外包問題上的認識是,如果不是自己運營,就是將所有的it服務進行外包,而現在高等院校不是簡單地在這兩個極端的做法中來選擇,而是基于安全的考慮,進行一個更為理性的選擇,如在學生信息系統、人力資源系統、財務信息系統這三個系統的外包服務上會更加謹慎。現在高等院校中的it服務全部是自行運營的或者全部是服務外包的這兩種狀況都很少見。

  在美國金融危機之后,高等院校在信息化的過程中不得不考慮到成本的因素。要讓it設備得到普遍使用并能夠及時更新,必須降低設備的成本,從而才能使高等院校中的信息技術及其支持的相關服務不斷地降低成本。相比每個院校自行購置設備的方式,通過服務外包的方式,多個院校可以共享相同的設備提供的服務,通過實現規模經濟來降低it的運行成本,這確實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隨著不斷提本文由論文聯盟集整理高的計算機性能和存儲能力以及網絡帶寬的不斷提升,給信息數字化創造了良好環境的同時,也給第三方介入高等院校的服務外包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他們可以使用不同于傳統的外包模式,通過網絡的方式來提供外包服務。基于云技術的服務外包開始逐漸展露它的身手。不同的院校客戶可以通過向同一云端進行服務外包,利用規模經濟的效應來降低計算和數據處理等服務的成本。同時云端可以根據不同院校用戶的需要提供靈活多變的個性化it服務。另外云資源可以存放在任何地方,如可以選擇靠近便宜可再生資源的地點,從而使云端設備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保持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綠色it。

  在服務外包的形式上,有待于進一步地發展,目前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是高等院校使用最多的外包方式,有49.8%的院校采用這種方式。而其他的外包方式使用的都較少,不超過20%,其中諸如基于云端的服務器,存儲安全應用,軟件開發環境等技術只有不到10%的院校選擇。本研究認為要積極推進多種形式的服務外包,高等院校應該選擇多種形式并存的模式,這不僅有利于服務外包的發展,也能夠為院校提供更個性化的服務。

  本研究認為在高等院校選擇服務外包的時候,要注意,伴隨著各種新技術的不斷出現,與之相對應的各種技術漏洞也不斷出現。在如今的網絡中不斷出現的身份被盜用、計算機黑客、網絡仿冒和釣魚、垃圾郵件和欺詐等問題就是最好的例證。針對這些問題的出現,首先院校的cio要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院校在服務外包的過程中要注意規范化和標準化。同時也要注意在選擇服務外包的提供商時,不能簡單追求便宜的價格,或者是先進的技術,而是要綜合多角度地考慮多個因素,如數據的存儲環境和安全性等,服務即使外包出去,但也要能在院校的嚴格控制和管理之下。根據educause的數據顯示,約有16%的院校采取自行運營的方式來提供it服務,他們對自己的服務相當有信心,服務外包對于他們來說沒有可取之處,在短期內都不會考慮服務外包。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數據的安全性問題,所以建立一個成熟的it服務外包市場以及相應的監管體制,這必將有效地促進服務外包的長期持續性發展。

  早在2001年,美國科學基金會就提出了賽博基礎設施(cyber infrastructure,ci)的概念。2003年,在《通過賽博基礎設施促進科學和工程的革命》的報告中進一步詳細地解釋了賽博基礎設施的概念,在知識經濟的環境下,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硬件基礎設施或者信息技術工具,它指的是通過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計算機、信息和溝通技術等聯合起來建立面向網絡服務的基礎支撐環境,給研究者提供的一個創新平臺,研究者利用這個平臺可以和各種研究伙伴,用各種研究方法,研究各種不同的內容。雖然賽博基礎設施的概念最先在科學和工程的領域提出,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它的應用已經逐漸擴展到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很多領域。

  金融危機之后,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受到資金問題的影響,院校逐漸重視賽博基礎設施的建設。賽博基礎設施這一術語中的infrastructure一詞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出現了,主要指為了發展工業經濟而必須要建設的公路、通訊、橋梁、鐵路等這些公共設施。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賽博基礎設施這個新術語也出現了。本研究認為賽博基礎設施在其本質上就是在為了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而建設的符合知識經濟時代所需要的公共設施。雖然在形式上與傳統的公共設施有所區別,但都是由出資統一建設,不需要院校自己出資建設。在金融危機之后教育經費不足的情況下,這對于高等院校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從另一方面來說,由出面來建設賽博基礎設施也便于統一管理,避免重復投資,能夠有效地促進信息技術的發展,也會更有利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轉貼于論文聯盟

  2007年7月10日,educause召集了以高等院校的首席信息官為主的賽博基礎設施峰會,掀起了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熱潮。以cio為主的各院校代表進行深入探討,大家達成很多共識,他們認為要想更好地利用賽博基礎設施,必須要充分發揮中心信息組織的作用,制定明確的戰略計劃。短期而言,對于賽博基礎設施的資源獲取、管理和支持等方面能夠統一意見;長期來說,形成一個良好的院校文化,院校不是簡單地去獲取ci資源,而是更多能共享資源。院校也認為對于在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院校都要優先考慮并且給予資金上面的支持,educause也要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來幫助院校。這些對充分利用賽博基礎設施是非常有幫助。

  賽博基礎設施的出現和使用對于高等院校的科研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傳統意義上的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動都是教師依據學科領域各自為政,同時在成果的認定、教師的晉升等方面也是以院校為單位來進行的。這種方式事實上是一種典型的家庭手工業的方式。在這種模式下,經費的資助是根據項目劃分到不同的研究者名下,各種資源也是歸調查研究者自己所有,各個研究者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創建自己所需要的研究環境,這不可避免會造成資源的重復投入。而賽博基礎設施通過整合關鍵性的研究技術,建立不同院校之間的研究者的協作機制,一方面能有效地利用稀缺資源,另一方面能夠實現其規模效應,能夠給研究者提供一個有效的支撐平臺以及相關的技術服務。

  賽博基礎設施應用也給教學帶來巨大的變革。2008年educause的報告中提出院校常用的五種校園賽博基礎設施的技術,其中包括:(1)高效率的計算資源(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resources);(2)賽博基礎設施的應用和工具(ci applications and tools);(3)數據存儲和管理(data storage and management resources);(4)先進的網絡基礎設施(advanced network infrastructure resources);(5)虛擬社區協作(resources for collaboration within virtualcommunities)。高等院校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技術為其教學服務,如高效率的計算資源能夠讓我們從海量數據中對知識進行建模、模擬和抽象成為可能;各種應用和工具可以將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對學習實踐中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虛擬組織讓學習共同體可以打破時空阻隔等等,提供前所未有相互協作的學習機遇;通過數據存儲與管理技術來創建和發現新的可用于正式和非正式學習等各種情境的教育資源;利用先進的網絡基礎設施來定制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并對學習的結果進行評估,營造一個泛在學習環境:將課堂、實驗室、圖書館、工作場所、家庭及其他地方整合在一起,推動我們超越傳統的教師、學生、課堂、實驗室的教育模式,打造一個更加開放的學習世界。

  根據著名it研究與顧問咨詢高德納咨詢(gartner inc)的數據分析,全球使用個人計算機和服務器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到總排放量的2%,這個比例還不包括冷卻數據中心所產生的氣體排放。而2%的比例與全球航空業的排放量相當。高德納認為如果對it設備進行有效的管理,可以減少50%的排放量,如有效的電源管理技術以及隨時關閉顯示器和打印機的電源等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和災害多發,而在這其中,高等院校it的排放量是不可以忽視的。從經濟方面的因素來看,2007年開始的金融危機,伴隨著從2007-2008年不斷上漲的能源價格,這些都迫使人們把實施綠色it的理念放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等院校決策者、cio、師生們都能認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并把它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積極參與實施綠色it,一方面有助于高等院校保持良好的公共關系和形象,在實施綠色it中起到一個領先和表率的作用,另一方面使it不再是一些簡單地消耗電力的設備,而是干凈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系統。

  高等院校的科研技術給實施綠色it提供了更多的方案,如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減少能源消耗、對數據中心的有效管理、采用更為有效率的技術來冷卻數據中心等等。在2007年還成立了美國學院與大學校長氣候公約(acupcc,americancollege&university presidents’climate commitment),參加該組織的院校承諾采用各種措施來實現綠色校園:如校園的新建筑必須符合美國綠色建筑協會的綠色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leed)銀色標準或者與其相當的標準;購買低耗能符合能源之星(energy star)標準的設備;減少能源的使用,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如院校的15%電力供應要來源于可再生資源;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同時注重廢棄物的循環使用等等;通過各種措施來減少碳排放,減少溫室氣體對氣候的影響。迄今為止,已經有677個院校加入該組織。

  但是實施綠色it的路途還很漫長,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還有很多需要逐步完善和改進之處。根據educaused的調查顯示,例如剛才提到的美國學院與大學校長氣候公約組織也只有40%左右的院校加入。在實施綠色it的戰略計劃方面,更是需要提上日程,目前只有1/4的院校和1/10的中心信息組織(central it organization)制定了戰略計劃。一個具有戰略高度的全面考慮的計劃,能夠把實施綠色it不僅僅是停留在一個興趣和熱情的層面,而是實實在在地付諸行動。在具體的執行方面,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缺乏一個專門的負責機構,只有1/2的院校有專門的辦公室,不到2/3的院校有專門的委員會。另外,約有一半院校下面的各部門的it設備并不是由中心信息組織來統一管理,雖然各個部門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將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顯示器更換為液晶(lcd)顯示器,將臺式機更換為筆記本電腦等等,但還需要進一步協調中心信息組織和分散的各個it組織之間的關系。本研究認為在綠色it的實施過程中,一個有執行力的領導者也是非常必要的,而高等院校的cio在促進綠色it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很多cio對于院校的綠色it措施都不是很了解,不能起到他們原本應該起到的領導者作用。轉貼于論文聯盟

  在實施綠色it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資金的因素。educause的研究顯示資金的缺乏是綠色it實施的三大壁壘之一,1/3的受訪者認為資金缺乏影響了院校和中心信息組織實施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舉措。在實施綠色it的具體措施的選擇上面,受到成本影響的因素也非常大,例如在綠色it的措施中使用的比較多的一些措施,像循環使用廢棄的it設備、最小化增加對電能的使用、購買低耗能符合能源之星標準的設備,這些措施的實施成本比較低,人們也就更多地愿意采用這些措施。而如果采取的措施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比較大,人們就使用的比較少,如采用清潔或可再生能源來替代電能。

  除了資金的因素之外,在實施綠色it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高等院校的文化因素的影響,這些也造成有一些綠色it的措施不是很普遍地被采用,如采用虛擬課堂來代替傳統的課堂,這樣的措施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務部門的支持理解:如采用遠距離工作的方式來取代傳統的辦公室工作的模式,這改變了傳統的組織管理模式,需要人力資源部門的支持配合。

  本研究認為,在實施綠色it的問題上,一方面是要能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從經濟上認識到隨著碳關稅的實施,隨著總量管制和交易規則(cap-and-trade rules)的實施,如果高等院校不主動地實施綠色it,就要為其溫室氣體的排放行為買單。所謂“總量管制和交易”,是指在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基礎上,通過買賣行政許可的方式來進行排放。具體來說,就是美國等發達對于空氣品質未達標準的污染源(這些污染源多分布在發展中),依照其空氣品質改善目標配給“容許排放權”,并規范其逐年應削減的排放量比例、達成的目標年及最終容許排放權。各污染源取得容許排放權后,即能于開放性市場中自由進行交易買賣。這一機制為《京都議定書》首創,旨在通過對排放權的限制來減少碳排放量。這些措施的實施,就是要把外在成本內在化,迫使高等院校必須實施綠色it的措施,參與到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之中來。

  從2007年開始,隨著網絡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的普及率在不斷提高,使用網絡的用戶數量急劇增加。根據國際通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itu)的統計,截止2010年,全球使用互聯網的用戶達到20億,比2005年的10億用戶翻了一倍。另一方面,隨著智能手機的飛速發展,全球53億移動電線g網絡,他們能夠隨時隨地地連接到網絡獲取各種網絡資源和信息服務。面對如此龐大的網絡用戶,有效的身份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idm)能夠保證良好的網絡環境,能保證各種基于網絡的服務能夠正常運行。特別在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網絡購物,希望以更低的價格獲取所需的各種商品和服務。根據美國商務部調查局的調查數據,2010年美國的線億美元,根據弗雷斯特研究的預測,網絡購物的交易規模還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到2014年美國的線億美元,這樣巨大的交易規模,如果idm的措施不到位,出現身份盜用的話,后果將不堪設想。

  在這樣的背景影響下,在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人們對idm的認識也有了變化。在2007年之前,educause是把idm和安全(security)的議題在一起研究的。但是從2007年開始,educause把idm問題作為單獨的一個議題進行研究,足以見其對該線年這幾年之間,對idm的研究熱度一直不減,總是把它列入十大議題,如在2007年位于十大議題的第四位,在2010年位于十大議題的第五位。

  educause在2011年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在美國高等院校實施idm的動因中,排在首位的是對安全和隱私的考慮。高等院校中網絡用戶的比例非常大,同時使用網絡的頻率也比較高,所以網絡身份的識別尤顯重要。educause在2011年報告的調查顯示,美國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中有87%擁有筆記本電腦,67%的學生可以通過無線(wi-fi)連接到網絡,在網絡資源的使用方面,使用email的學生達到99%,每天都多次使用email服務的學生達到75%。

  在美國的金融危機之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不能滿足高等院校的需求。所以在實施idm的過程中,高等院校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經費不足。2011年報告數據顯示,有46.4%的院校認為他們面臨著經費不足的問題。院校的高層管理者中有31.5%的人意識到經費問題,而相比在金融危機之前,在educause的2006年報告中顯示,只有14.9%的高層管理者意識到經費問題,這個比例只有2011年的一半都不到。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地實施idm是現階段高等院校所需要面對的一個課題。

  高等院校在提供it的時候,不僅僅局限于全部由自己來運營。本研究認為基于云技術的服務外包的使用,將是idm面臨的新問題。原來高等院校提供的it服務大部分都是基于校園,而現在的it服務范圍擴展到了校園之外。高等院校要保證云端提供的服務和以前的服務一樣,都能夠準確地進行身份識別,保護網絡用戶的安全和隱私。實施聯合身份(federated identity,fid)技術就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院校的用戶可以用一個id既能使用校園內的網絡資源,也能夠用它來登錄使用云端的資源。在金融危機之前,fid技術還尚未成熟。有22.6%的院校都沒有聽說過這一技術。fid這一技術目前已經有23.8%的院校在使用,將來會有更多的院校來使用這一技術。另外,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高等院校中有55%的學生擁有智能手機,有37%的學生通過智能手機連接網絡,來參與課程學習以及其他學術活動。相比2006年,只有7.5%的學生有智能手機。使用移動終端上網的用戶的增多,他們能夠隨時隨地連接到網絡并使用各種網絡資源,這也將是院校實施idm中所要面臨的新問題。

  本研究認為,在金融危機之后實施idm的過程中,除了要面對經費不足現狀,還要考慮到新技術的使用帶來的影響,諸如基于云技術的服務外包,智能手機的出現等等。高等院校網絡用戶的增加,特別是使用移動上網用戶的急劇增加,使得idm越來越重要。同時還要認識到在高等院校實施idm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如身份信息是動態變化的,每年新入學的學生和畢業的學生數量都非常多,要為新入學的學生提供賬戶,為已經畢業的學生刪除賬戶。所以實施idm必將是高等院校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的一個長期措施。

  本研究通過以上的幾個議題的討論,了解在金融危機之后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動態,希望能夠對我們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帶來一定的啟發。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出現,以及小型便攜式的智能設備飛速發展,這些把我們帶到一個嶄新的信息資源和服務的網絡,給高等教育信息化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機遇,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挑戰,我們要積極開展跨院校的信息技術協作,實施基于云技術的信息技術外包,利用賽博基礎設施輔助科研,在新的環境下保持嚴格的身份管理同時實現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化發展。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相關閱讀
學術咨詢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南省| 根河市| 定南县| 阳信县| 棋牌| 湖北省| 蒙山县| 工布江达县| 广南县| 两当县| 沽源县| 常宁市| 丘北县| 班戈县| 固安县| 汶上县| 平舆县| 罗源县| 浮梁县| 田阳县| 于都县| 瑞安市| 奉贤区| 武夷山市| 陕西省| 泸州市| 安顺市| 马关县| 高安市| 寻乌县| 赤城县| 易门县| 沅江市| 依兰县| 满城县| 太原市| 新竹县| 柯坪县| 永修县| 仪征市| 沾益县|